沙圩村

沙圩村歷史悠久,村內人口大約至2000人左右,最早入住年代久遠。古典的中國農村風範。村內有沙圩烈士陵園,該陵園是1948年解放戰爭革命烈士棲息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圩村
  • 別名:沙圩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
  • 電話區號:0527
  • 郵政區碼:223800
  • 地理位置: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
  • 人口:2000人
  • 著名景點:沙圩烈士陵園
  • 車牌代碼:蘇N
簡介,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村名:沙圩村
隸屬:隸屬於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

歷史

洋河戰贈譽籃斗:
解放戰爭時期在洋河戰鬥中犧牲的我軍十二縱隊十五團的部分指戰員。解放後,為了銘記先烈功績,洋河、屠園、鄭樓等附近鄉鎮,將這裡列為一方教育基地。炒贈多每屆清明時節,社會各界,特別是中小學生,均來掃墓,憑弔英烈,激勵報效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鬥志。
洋河戰鬥,發生在1948年農曆6月3日,戰鬥極為激烈、悲壯。當時,我軍由於遭到敵人的頑固抵抗,特別是受到洋河米市街北道與東西街交匯處敵人炮樓上火力的阻擊,加上我軍戰鬥方案傳達有誤(以圍為主變以攻為主),傷亡很大,僅在偽三區政府門前就犧牲了二十八位同志,後我軍從米市街東側與米市街平行鑿去促重立通民房,打開一條通路,才避免了從米市街無掩護直接進攻敵炮樓的過大傷亡,奪取了戰鬥的勝利。
洋河戰鬥中,我軍犧牲指戰員近一個團,其中包括副團長、團參謀長。戰鬥結束後,烈士的遺體大部分集中掩埋在沙圩這塊墓地上,屠園鄉的腰道村和洋河鎮北的廢黃河堤上也掩埋有這次戰鬥中犧牲的部分指戰員。洋河戰鬥是與解放眾興的戰鬥同時進行的,洋河、眾 興戰鬥的勝利,標誌著泗陽縣的解放。洋河戰鬥,使兩淮(淮陰、淮安)之敵喪魂落魄,龜縮城內,使宿遷之敵退避徐州,達到了我軍孤立兩淮,包圍徐州的戰略目的。
洋河戰鬥的重大戰略意義和戰鬥的激烈悲壯,載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閥盛疊祝沙圩烈士陵園受到國家民政部的直接關注。
沙圩烈士陵園原占地面積6210平方米,南北長115米,東西寬54米,墓地內有土冢90餘座,其中61座墓前立有石碑囑喇愉。碑文簡單愉獄熱,無姓名籍貫,通過碑文,僅可知道這些烈士是十二縱隊十五團的官兵,犧牲於1948年的洋河戰鬥。其中一塊墓碑碑文註明參謀長。凡有碑的墓一般是東南朝西北或西南朝東北向,汗檔依行排列,每排五到十幾座不等。墳塋安排無序,石碑立臥不整,一派戰爭的急迫與慘烈景象。
據調查,起初墓很多,後來有的被其親屬辨認遷走,現在留下來的都是失落家鄉名姓、多個烈士掩埋在一起的碑文冠以"英勇烈士"的墳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