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魚(南門記憶中人物)

沙丁魚(南門記憶中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丁魚(Sardine)是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沙丁魚屬、小沙丁魚屬和擬沙丁魚屬及鯡科某些食用魚類的統稱。也指製成油浸魚罐頭的普通鯡(Clupea harengus)以及其它小型的或鯡狀魚。

沙丁魚在香港被人們稱沙甸魚,又稱薩丁魚、鰮和鰯。小者長二寸,大者尺許,下顎較上顎略長,齒不顯,背蒼腹白,肉美,多用來制為罐頭食品。最初在義大利薩丁尼亞捕獲而得名,古希臘文稱其"sardonios"意即"來自薩丁尼亞島"。分布於南北緯度6~20度的等溫帶海洋區域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丁魚
  • 別稱: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硬骨魚綱鯡形目
  • :鯡科
  • :沙丁魚屬
  • 分布區域:歐洲沿海,非洲西北岸,地中海,中國沿海,日本海
定義,形態特徵,種類,分布範圍,習性,生物學特性,捕撈發展,生態學意義,

定義

沙丁魚(Sardine)鯡科某些食用魚類的統稱。也指製成油浸魚罐頭的普通鯡(Clupea harengus)以及其它小型的或鯡狀魚。

形態特徵

長20~26 cm。體延長、側扁。腹部具棱鱗。體被圓鱗,無側線。沙丁魚屬和擬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有顯著和不顯著的放射形隆起線,鰓耙在第一鰓弓彎曲處長度一致,不形成短鰓耙。體側被大小不一的圓鱗。臀鰭最後兩鰭條擴大而在小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則無隆起線,但在肩帶前方具兩個皮質突起。

種類

全球有沙丁魚3屬,27種。沙丁魚屬僅沙丁魚 (Sardina pilch-ardus)1種,又分成歐洲沙丁魚(S.pilchardus pilch-ardus,)和地中海沙丁魚(S.pilchardus sardina)2個亞種。擬沙丁魚屬共有5種,即:遠東擬沙丁魚(遠東魚Sardinopsmelanosticta),加州擬沙丁魚(S.coerulea),南美擬沙丁魚(S.saax),澳洲擬沙丁魚(S.neopilchardus),和南非擬沙丁魚(S.ocellata)。
小沙丁魚屬種類最多,共有20餘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區的就有16種,如長頭小沙丁魚(Sardinella loniceps)、金色小沙丁魚(S. au-rita)鱗小沙丁魚(S.fimb-riata)等;太平洋東部有3種,即艮帶小沙丁魚(S.sto-lifera)、巴拿馬小沙丁魚(S.thrissina)和大眼小沙丁魚S.macrophthalmus);大西洋西部也有3種,即金色小沙丁魚、巴西小沙丁魚(S.brasiliensis)和百慕達小沙丁魚(S.pinnula);大西洋東部有4種,即金色小沙丁魚、馬德拉小沙丁魚(S.maderensis)、厄巴小沙丁魚(S.eb-a)和喀麥隆小沙丁魚(S.cameronensis)。中國沙丁魚類主要為小沙丁魚屬約10餘種,以金色小沙丁魚和裘氏小沙丁魚 (S.jussieu)產量較高。

分布範圍

只有一種沙丁魚(S. pilchardus)分布於東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中國不產。又分2亞種:歐洲沙丁魚(S.pilchardus pilchardus),下鰓耙60,見於歐洲沿岸和非洲西北岸;地中海沙丁魚(S. pilchardus sardina),下鰓耙70,見於地中海、黑海沿岸。為中上層暖水性集群魚類。

習性

沙丁魚為近海暖水性魚類,一般不見於外海和大洋。它們游泳迅速,通常棲息於中上層,但秋、冬季表層溫較低時則棲息於較深海區。多數沙丁魚的適溫在20~30℃左右,只有少數種類的適溫較低,如遠東擬沙丁魚的適溫為8~19℃。沙丁魚主要攝食浮游生物,因魚種、海區和季節而沙丁魚小沙丁魚成魚主要攝食浮游甲殼類(包括橈足類、短尾類幼體、端足類和糠蝦),也攝食硅藻;幼魚除攝食浮游甲殼類幼體外,也食硅藻和甲藻類。金色小沙丁魚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秋、冬季成魚棲於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溫升高魚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魚化後在沿海索餌成長,夏季逐漸隨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層水溫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後魚體已成長至150毫米以上時,由於沿海水溫降低而逐漸轉棲於較深海區。小沙丁魚屬在1齡或2齡開始性成熟,春、夏季為生殖期。懷卵量隨種類和個體大小而有變化,多半在10萬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徑約0.6~0.9毫米,初仔魚長約2.3毫米。
遠東擬沙丁魚是沙丁魚中產量最高的魚種。分布於日本近海,可分為4個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兩個群系較大。遠東擬沙丁魚的產卵場位於日本諸島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匯的海域,但各海區、各群系的資源量及主要產卵場位置時有變化。懷卵量通常為27000~84000粒,產卵適溫12~19℃。生殖在半夜進行。在17.5℃水溫下,受精卵經56小時化。化期和仔魚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化時已死亡70%,到受精後約50餘日(仔魚全長約17毫米)時存活率不到1‰。仔、稚魚期主要攝食橈足類的無節幼蟲。稚魚至幼魚期逐漸增加植物性餌料(硅藻等),但主要餌料還是浮遊動物。在產卵場附近索餌生長的幼魚長大到8厘米以上時於夏、秋季(6~10月)北上進行索餌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漸南下。2齡達到性成熟,體長約212毫米,體重約116克。
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魚產量高達1000萬噸以上。中國東南沿海有豐富的沙丁魚類資源,約在400年前已有開發的記載,但生產規模很小。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福建、廣東沿海採用燈光圍網作業以後,產量才大幅度上升。捕撈沙丁魚的有燈光圍網、流刺網、大拉網和定置網等,有時也用。
體延長、側扁。一般體長為14~20厘米、體重20~100克。體被大圓鱗,不易脫落。體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兩排藍黑色圓點,上排斑點不顯著,下排斑點一般為6~9個,多數為7個。腹部具棱鱗。體被圓鱗,無側線。
沙丁魚屬和擬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有顯著和不顯著的放射形隆起線,而在小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則無隆起線,但在肩帶前方具兩個皮質突起。

生物學特性

沙丁魚為近海暖水性魚類,一般不見於外海和大洋。它們游泳迅速,通常棲息於中上層,但秋、冬季表層水溫較低時則棲息於較深海區。多數沙丁魚的適溫在20~30℃左右,只有少數種類的適溫較低,如遠東擬沙丁魚的適溫為 8~19℃。沙丁魚主要攝食浮游生物,<="" a="" style="color: rgb(0, 0, 0); text-decoration: none;">因魚種、海區和季節而異,成魚和幼魚也有不同。如金色小沙丁魚成魚主要攝食浮游甲殼類(包括橈足類、短尾類幼體、端足類和糠蝦),也攝食硅藻;幼魚除攝食浮游甲殼類幼體外,也食硅藻和甲藻類。金色小沙丁魚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秋、冬季成魚棲於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溫升高魚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魚化後在沿海索餌成長,夏季逐漸隨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層水溫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後魚體已成長至150毫米以上時,由於沿海水溫降低而逐漸轉棲於較深海區。小沙丁魚屬在1齡或2齡開始性成熟,春、夏季為生殖期。懷卵量隨種類和個體大小而有變化,多半在10萬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徑約0.6~0.9毫米,初仔魚長約2.3毫米。
遠東擬沙丁魚是沙丁魚中產量最高的魚種。分布於日本近海,可分為4個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兩個群系較大。遠東擬沙丁魚的產卵場位於日本諸島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匯的海域,但各海區、各群系的資源量及主要產卵場位置時有變化。懷卵量通常為27000~84000粒,產卵適溫12~19℃。生殖在半夜進行。在17.5℃水溫下,受精卵經56小時化。化期和仔魚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化時已死亡70%,到受精後約50餘日(仔魚全長約17毫米)時存活率不到 1‰。仔、稚魚期主要攝食橈足類的無節幼蟲。稚魚至幼魚期逐漸增加植物性餌料(硅藻等),但主要餌料還是浮遊動物。在產卵場附近索餌生長的幼魚長大到8厘米以上時於夏、秋季(6~10月)北上進行索餌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漸南下。年齡達到性成熟,體長約212毫米,體重約116克。

捕撈發展

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魚產量高達1000萬噸以上。中國東南沿海有豐富的沙丁魚類資源,約在400年前已有開發的記載,但生產規模很小。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福建、廣東沿海採用燈光圍網作業以後,產量才大幅度上升。捕撈沙丁魚的有燈光圍網、流刺網、大拉網和定置網等。

生態學意義

中國農業網報導:"沙丁魚清除浮游植物死亡地帶的拯救者"據《科學》雜誌最新報導:一種小魚將會幫助人類清除非洲海岸附近的大量有毒氣體,使這些地區免除成為海洋生物死亡地帶的威脅。在《生態學研究》雜誌上,兩名研究人員報導飢餓的沙丁魚群將會清除掉納米比亞海域內的浮游植物,以此將減少該地區有毒氣體的產生。而這一現象也會為緩解全球變暖帶來深遠影響。在多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人們發現納米比亞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散布著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這些氣體的散發常常會伴隨著大批魚類和海洋甲殼類生物的死亡。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開始仔細研究該海域水面下的甲烷以及硫化氫氣體的散發。而且從衛星傳送圖像上人們也可以清楚看到該地區藍綠色帶狀的特殊海域大小類似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總面積。許多科學家認為這種氣體是浮游植物腐爛而釋放出來的,這些浮游植物復蓋在海底數米深的淤泥中。
兩年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安德魯·巴庫和來自南非坎普城大學的研究人員斯克拉·維克斯同時發現這種氣體散發的趨勢出現了明顯的停頓。之後他們查明這一停頓的發生與當地沙丁魚繁殖期發生在同一時間段。他們通過計算推測數百萬的沙丁魚吃掉了將要飄向海岸線的浮游植物,因此減少了氣體散發。巴庫同時強調這兩種現象之間的聯繫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但是納米比亞的經歷也給其它地區帶來了嚴重的警告,例如摩洛哥和加利福尼亞等。這些地區也有類似的近岸區適宜浮游植物生長的水域,全球氣候變暖將會促進浮游植物的大面積繁殖,這些海域也會成為未來的海洋生物死亡地帶。巴庫說道:"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再加倍捕撈沙丁魚,所釋放出的氣體能夠給大氣層增加多少可以導致溫室效應的甲烷、二氧化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