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憂旱

《沉醉東風·憂旱》是明代散曲家金鑾創作的一首散曲。曲的前五句描寫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盼來了雲也不下雨;後兩句寫作者在飽嘗旱災之苦後的感慨與想像,就算有小雨,也救不了百姓。全曲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疊字形容詞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醉東風·憂旱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金鑾
  • 作品出處:《蕭爽齋樂府
  • 宮調:雙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沉醉東風·憂旱
我則見赤焰焰長空噴火,怎能勾白茫茫平地生波!望一番雲雨來,空幾個雷霆過,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料著這露水珠兒有幾多,也難與俺相如救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沉醉東風: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屬雙調。
2.則:通“只”。赤焰焰:形容火勢越燒越旺的樣子。
3.白茫茫: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平地生波:比喻田地有水。
4.焦煿(bó)煿:形容十分乾燥的樣子。煿:煎炒食物。
5.料著:料想。
6.相如:指的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相傳他有消渴症(今所謂糖尿病),其主要症狀之一是需喝大量的水。曲中喻旱情之重。

白話譯文

我只見陽光灼熱如同天空噴火,什麼時候才能讓田地有白茫茫的水波!盼望著來一番雲雨,只是空打了幾個雷,只落得十分乾燥如同煮海煎河。料想著有多少小水滴,也難以讓司馬相如緩解消渴症。

創作背景

此曲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一場嚴重的伏夏旱災,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作者目睹如此慘狀,有感而發創作了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曲第一句表明這次旱災為作者親眼目睹,親身經歷。“赤焰焰長空噴火”,這是包括作者在內的每一個受災人的切膚之感。領受著烈日的百般炙烤,每個人的內心都發出了何時才能天降甘霖,“白茫茫平地生波”的渴求與呼喊。正當災民們眼巴巴守望著老天、不住祈禱的時候,天邊令人驚喜地飄來“一番雲雨”。然而,接下來的一切卻只是“空幾個雷霆過”,乾打雷不下雨,人們白白歡喜一場,心情重又自雲端跌至谷底。“焦煿煿煮海煎河”描寫的不僅僅是旱情的進一步惡化,也是人們越發失望、痛苦的真實寫照。
曲的末二句寫作者在飽嘗旱災之苦後的感慨與想像。作者藉此司馬相如事,形象地表明不消說滴雨不下,就算是一般的毛毛細雨,也難以緩解旱情,拯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寫到這裡,可以較為深刻地體會到,讓金鑾愁悶、焦慮的不僅是一場旱災,還有窮苦百姓所處的社會環境。在這場天災的描寫與反思中,既有作者對民瘼的感同身受,更有他對世局、家國的忡忡憂心,可謂寄慨良深。全曲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疊字形容詞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這曲埋怨只打雷,不下雨,反映出作者關心旱情、渴望下雨的焦急心理,有著同情人民的火熱心腸。結語的“料著這露水珠兒有幾多,也難與俺相如救渴。”似乎寄寓著更加深層的意思,已經從自然現象轉到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了。(《元明清散曲三百首》)

作者簡介

金鑾(1494~1583),明代詩人、散曲家。字在衡,號白嶼,隴西(今屬甘肅)人。早年居住在天水,後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散曲以音律精工見長,往往運用民間口語,較為清新活潑,喜為嘲諷之辭,又頗多酬贈之作。有《蕭爽齋樂府》。亦能詩,有《徙倚軒集》存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