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沉澱法

沉積—沉澱法(Deposition-precipitation,簡稱DP法)是將需負載的目的金屬(通常為貴金屬)溶液添加至載體(通常為金屬氧化物顆粒)懸濁液中,形成混合均勻的懸浮液,在充分攪拌的條件下,控制一定的溫度和pH值,使目的金屬沉積在載體表面上,隨後進行過濾、洗滌、乾燥、焙燒等處理,得到負載有目的金屬的催化劑。對於製備高活性的納米催化劑,該方法是廣泛使用並且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積-沉澱法
  • 外文名:Deposition-precipitation
  • 簡稱:DP法
  • 缺點:控制沉澱的位置不容易
基本特性,注意事項,

基本特性

該法的優點在於活性組分全部保留在載體表面,提高了活性組分的利用率;得到的催化劑金顆粒尺寸分布比較均勻。該法對於製備低負載量金催化劑非常有效,但是要求載體有較高的比表面積(至少50m/g),而且不適用於等電點小於5的金屬氧化物和活性炭載體。
該法的缺點是,1)控制沉澱的位置不容易;2)重複性差;3)成核過程更易於在溶液中發生、而不是發生在載體上;4)生成的金屬顆粒較大,均勻性低。

注意事項

該方法的關鍵是控制合適的pH值,從而可以得到活性組分均勻分散、粒度較小、活性較高的納米金催化劑。通常認為,控制反應液濃度10mol/L,最佳pH值範圍7~8,反應溫度323~363K,氯金酸的水溶液就會選擇性的以氫氧化金的形式沉積在載體表面,而儘可能少的在液相中沉澱。通常,採用DP法製備納米金催化劑最合適的載體是等電點在6~9之間的氧化物,如TiO2 (IEP=6),CeO2 (IEP=6.75),ZrO2 (IEP=6.7),Fe2O3 (IEP=6.5~6.9)和Al2O3 (IEP=8~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