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環吸積假說

沉積環吸積假說是指月球成因的一種假說。1961年厄皮克(E.J.Qpik)指出,月球是由分布在地球周圍、繞其運行的呈環形的許多星塵吸積而成;環內的星塵可能來源於地球,在運行中聚集;當距離逐漸減小到洛希極限以前仍保持碎屑狀,在達到洛希極限後便開始聚合吸積而成月球。吸積的證據是古老月陸上的橢圓形月坑,它們是在月球軌道上運動的星塵以低角度撞擊月面而成。

林伍德(A.E.Ringood,1970修改並補充了這個假說,他明確指出月球物質產生於洛希極限距離以內並來源於地球原始大氣,這個濃密的原始大氣發育於地球吸積的後期。地球吸積早期因撞擊能和重力能而開始熔化,大量氫和一氧化碳堆積成大氣層;溫度升高時,許多揮發性元素變成氣態,1500C時,矽酸鹽礦物還原,鎂和二氧化矽逸出,留下鐵形成地核;2000C以上:時,大多數矽酸鹽汽化而進人原始大氣。當太陽進入金牛T型變星階段後,因微粒輻射吹失大部分富鉀氣體和揮發分,剩餘大氣主要是氣態矽酸鹽,在冷凝過程中沉澱成環繞地球的屋塵環,然後吸積成月球,月球密度低和缺乏親鐵元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