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曲

沉思曲

沉思曲是由馬斯奈於1894年所作,出自《泰伊思》第二幕第1場與第2場間,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這首曲子的主人公們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承載伊斯的美麗和神父之間人性與宗教間的相互糾葛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是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成為了馬斯奈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思曲
  • 作者:馬斯奈
  • 出處:《泰伊思》第二幕第1場與第2場間
  • 其他名字:泰伊思冥想曲
簡介,創造背景,作者,

簡介

馬斯奈《沉思》, 原曲為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這首曲子的主人公們的愛情所感動.故事因載伊斯的美麗和神父之間人性與宗教間的相互糾葛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
此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奈的代表作品。
樂曲《沉思》結構簡單,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

創造背景

小提琴曲獨奏曲《沉思》是根據同名歌劇《泰伊思》所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她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

作者

儒勒·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國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從母學鋼琴。十一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從羅蘭學琴。二十一歲獲羅馬大獎,回到巴黎後於1867年在喜歌劇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間的法國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響。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創作進入旺期。 音樂具有個性,甜美傷感,帶有較濃的娛樂性特點。代表作品為歌劇《泰伊思》,其幕間曲《沉思》流傳極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