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昌

沈玉昌

沈玉昌,地貌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42年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負責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貌研究室。完成了若干流域規劃與大型水利樞紐建設中的地貌研究,進行了中國地貌區劃、地貌分類與製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動力地貌的理論研究在我國具有開創性。著有《中國地貌區劃》、《長江上遊河谷地貌》、《河流地貌學概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玉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
  • 出生日期:1916年12月26日
  • 職業:地貌學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河流地貌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 代表作品:《長江上遊河谷地貌》等
  • 入黨時間:1958年
個人簡歷,生平,調查實踐,沈玉昌成渝鐵路 ,介紹,地貌區劃,治學嚴謹,沈玉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主要著作,

個人簡歷

1916年12月26日,生於浙江省湖州市
出生於浙江省

生平

1936年—1940年,成為浙江大學史地系首屆本科生
1940年—1942年,從師於中國近代地貌學一代宗師葉良輔先生,獲碩士學位。
1942年—1943年,任資源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1943年—1945年,任東北大學地理系講師。
1945—1948年,任統一地名委員會編輯,並調到南京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
1949年,回浙江湖州市在湖州中學任教。
1950年至今,受竺可楨副院長的邀請,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58年地貌研究室成立,並任主任,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兼地貌專業和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地理研究所黨委委員。
1987年退休。從事地理科學60年,是中國現代河流地貌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國內外傑出的地貌學家,在河流地貌、地貌區劃與地貌製圖以及套用地貌諸領域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河流地貌研究體系,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調查實踐

沈玉昌一向主張理論聯繫實踐,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提高理論,再服務於實踐。他身體力行,以完成國家的重大課題為己任。無論是50年代初的西南鐵路選線和漢江調查,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峽和長江上遊河谷地貌考察,還是全國地貌區劃與地貌製圖工作,沈玉昌始終堅持地貌研究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

沈玉昌成渝鐵路 

1950年7月,沈玉昌應竺可楨副院長之請,調到南京地理所工作。不久他便欣然參加西南鐵路選線工作。沈玉昌回憶說,“當時去西南的共4人,我和孫承烈一組,負責隆一築線;陳吉余和鄧靜中一組,負責湘黔線。一個地貌,一個經濟地理,相互配合得好,任務也完成得好,深受西南鐵路工程局的歡迎”。?
接著,沈玉昌又應邀察勘成渝鐵路。當時成渝鐵路已進入施工階段,一些地段出現的問題很多,急待處理。沈玉昌和工程指揮部密切配合,以其紮實的地質、地貌知識,解決了永川大滑坡和黃鱔溪簡陽橋等一系列工程地貌問題,受到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的表彰。沈玉昌撰寫的“川黔之間的地形與鐵路建設”一文對中國工程地貌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介紹

漢江—長江—黃河
回顧1952—1962年的工作時,沈玉昌說:“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項漢江調查,一項三峽和長江上遊河谷地貌考察。黃河的工作只開了個頭,沒有做完。”沈玉昌對前兩項工作是滿意的,完成了國家的重大任務,撰寫了《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自然地理部分)》和《長江上遊河谷地貌》兩部專著。
漢江調查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選擇水庫壩址,調查淹沒損失。在漢江修建大型水庫是實施長江流域規劃的第一步。地理所組織的綜合考察隊由樓桐茂先生任隊長,沈玉昌任副隊長。經過3年(1952—1954)調查,考察隊選定丹江口為最優址。同時,沈玉昌還對引嘉(陵江)濟漢(江)和引漢濟黃(河)路線進行了調查。他指出,引漢入黃是完全可能的,工程不大;引嘉濟漢,由於嘉陵江河谷深切,必須建200 米左右的高壩,工程很大。所以第一步以引漢濟黃為宜。沈玉昌提出的這一引水路線就是現在“南水北調”的中線方案。
為配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長江上游地區南水北調工程,沈玉昌從1958年至1961年先後領導三峽地貌工作隊和金沙江考察分隊,不畏艱難險阻,深入高山峽谷考察。圍繞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他和考察隊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1)分析了三峽河床深槽的成因及其分布規律;2)論證了三年坪壩區的地殼運動屬於大面積拱形隆起,第四紀以來無斷裂活動,基本穩定,可以修築高壩;3)否定了前人關於三峽內無河流階地的錯誤結論。發現三峽內不但有階地,而且有10級之多,最高階地高達300多米。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也為探索長江河谷發育史作出了貢獻。
60年代初,長江的考察工作剛結束,沈玉昌便著手研究黃河。他一面組織力量,在地貌室設立渭河和黃土地貌兩個研究組,一面親自參加從陝西府谷至黃河口的地貌調查。“可是”,沈玉昌十分遺憾地嘆了口氣說,“‘文革’中斷了我的研究工作,使我至今欠著黃河一筆難以償還的債”。

地貌區劃

1955年,
沈玉昌構造地貌類型
沈玉昌患肺結核,被迫在家養病。他閒不住,廣泛收集地貌資料,自學俄文,學習蘇聯的地貌區劃與地貌製圖經驗。恰好,1956年上半年,成立了以竺可楨為主任的中國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中國自然區劃是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地貌區劃是其中一部分,由沈玉昌負責。當時任務重,時間緊,人手少,資料缺,如何在兩年內完成這項全國性的大任務。只有靠集體的力量,協作完成。他講述了和施雅風、嚴欽尚、陳吉余、楊懷仁、任美鍔、王乃梁、周廷儒諸教授合作的經過,說“大協作是個好辦法。靠少數人關起門來乾,辦不成大事”。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沈玉昌撰寫了兩篇論文:“中國地貌類型與區劃問題的商榷”和“論地貌區劃的原則與方法”。1965年,沈玉昌主編的《中國地貌區劃》一書問世。這本書不僅系統總結了1958年以前中國地貌研究的主要成果,奠定了中國區域地貌的理論基礎,而且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和《中國地貌區劃》同時完成的1/400萬中國地貌類型圖也是一項重要成果,它有以下三個特點:1)是根據若干地貌要素圖,如地表切割密度和切割深度等,編制而成的,便於套用;2)山地分類比蘇聯的詳細,按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劃分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和極高山,既附合中國地貌的實際,又有利於指導生產;3)地貌類型突出外營力分類,這是從農業生產的需要考慮的。沈玉昌提出的地貌分類受到國內地貌界和生產部門的稱讚。
為了給黃淮海平原的綜合治理提供可靠的資料,沈玉昌於1963—1965年組織地貌室的主要力量編制1/50萬黃淮海平原地貌圖。他滿腔熱情投身黃河兩岸的考察,擬訂圖例系統、撰寫說明書,決心為改變黃淮海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作貢獻。然而,1966年使這項工作中斷了。所幸的是,黃淮海平原地貌圖的藍圖已被華北六省市廣泛套用。經過地貌室近幾年的努力,這幅圖終於在1985年修改出版了。

治學嚴謹

沈玉昌以治學嚴謹、對事業對極端認真負責,而深受大家的尊敬。他常說,科學的認識,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工作稍有不慎,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損失。

沈玉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先生以參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為榮,同時又一直擔心自己所作的結論是否附合實際。1975年,三峽前期工程上馬,他欣然應邀到現場考察、會商。10多年來地質隊和水文隊在三峽地區做了詳細的勘察,結論與沈玉昌的一致。他才稍稍放下了心。
理論上的探索,沈玉昌也是一絲不苟。1961年,他著手總結長江上游的工作時,發現金沙江襲奪問題仍是個懸案。這是中外學者長期爭論的涉及長江發育的一個大問題,不容迴避。沈玉昌說,他當時是贊同“襲奪說”的,但感到證據尚不充分,所以決定再去雲南調查。經過詳細的調查,沈玉昌的認識反了個過。許多證據證明,石鼓附近不存在襲奪彎,“長江第一彎”是適應斷裂構造發育的河谷。洪文村至劍川之間的寬谷也不是金沙江古道,長江由此經漾濞江入瀾滄江更不可能。據此,沈玉昌撰寫了“滇西金沙江襲奪問題的新探討”一文。他的這種大膽探索的治學精神無疑是值得稱頌和學習的。
沈玉昌十分注意人才培養。對年輕,他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他還動員他的夫人趙冬,為年輕開英語補習班。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沈玉昌不惜花費精力帶研究生。他1977年患病以後,還親自帶了3名研究生。
對室里的優秀人才,沈玉昌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和他們本人的意願,妥善安排工作的。現任蘭州沙漠研究所所長朱震達是沈玉昌50年代的得力助手。朱震達立志研究沙漠,得到沈玉昌的熱情支持。20多年來,中國沙漠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沈玉昌感到由衷的喜悅和自豪。?
談到當前的地貌研究工作,沈玉昌認為:1)要面向經濟建設,為四化多做貢獻。他深信以任務帶學科,通過實踐提高理論,再服務於實踐的方向是正確的。這是地理學的性質所決定的。2)要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理論,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同時要提高實驗和技術手段。3)國土整治是件大事,地貌工作者理應在這方面多做工作。在“七五”和”八五”期間,一定要做好黃土高原和黃河中下游的工作。4)1∶100萬中國地貌圖和地貌區劃是相輔相成的兩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地貌圖已編成15幅,要繼續編制。地貌區劃要儘快修訂。5)要搞好協作,大協作才能幹成大事。

主要著作

“中國地貌類型與區劃問題的商討”,《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年,第1卷第1期。?《中國地貌區劃》(主編),科學出版社,1959年。?
沈玉昌地理研究
“論地貌區劃的原則與方法”,《地理》,1961年,第3期。?
“中國地貌學的任務和方向問題的商討”,《科學通報》,1962年,第1期。?
《長江上遊河谷地貌》,科學出版社,1965年。?
“中國地貌分類、區劃與製圖工作中的回顧與展望”,《地理科學》,1982年,第2卷2期。?
“試論國外河流地貌學的進展”,《地理研究》,1985年,4卷2期。?
《河流地貌學概論》(與龔國元合作),科學出版社,1986年。?
《中國1:100萬地貌圖製圖規範(試行)》和首批15幅《國際標準幅地貌圖》,科學出版社,198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