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州古城

沅州古城

芷江縣與湖南省文化藝術產業集團簽約共建沅州古城及和平湖觀光文化旅遊項目,項目包括沅州古城及文化廣場、旅客服務中心等文化旅遊配套設施,一期項目投資40億元,規劃2015年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沅州古城
  • 地理位置: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
  • 占地面積:1697餘畝
  • 著名景點:古城牆、古井、天后宮等
簡介,古城牆,古井,會館,天后宮,龍津風雨橋,明山觀,景星寺,黃甲街,雷祖殿,奎文閣,文廟,楊溪雲樹,雁塔秋風,萬和樓,索子街,沅水校經堂,沈從文舊居,熊公館,恆廬院到,福音堂,天主堂,

簡介

沅州古城分河東民族特色建築和河西明清古建築,古沅州有內八景外八景之說。內八景是:譙樓月朗,銅壺滴漏,龍津春浪,雄溪亮殼,過橋不見橋,三步兩拱橋,大廟對小廟,過廟不見廟;外八景:明山疊翠,秀水拖藍,木洞煙蘿,南寺銅像,楊溪雲樹,景剎星輝,花山仙姿,雁塔秋風。名城出名人,有清二品大員、江南水師提督李成謀,任靖國聯軍中將總司令的張學濟,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和鄉土文學大師沈從文芷江生活過,等等,有熊希齡的韓林府和沈從文舊居。

古城牆

宋神宗令大將軍章淳來沅平叛,便改懿州為沅州,並修築城池。以後的朝代有四次對城牆加高加固,又擴修北門到南門的護城河。清順治七年派降將洪承疇率兵進剿張獻忠的余可望,和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沅州寧兵與吳三桂叛兵的爭奪戰,使城牆受嚴重破壞,以後未能完全修復。乾隆六年,知府未炎幾次上報朝廷撥得銀兩十萬六個兩,重修城牆。東西廣一里有餘,南北袤四里有餘,周圍五里有餘。高二丈三尺,炮眼七百三十六個,馬道寬九尺。東西南北四門各有樓有表,城外還有小城門,東城還有個水東門,門上修了座高三層八角形的“奎文閣”。另外北門外河匯流處,別建石墩坎,長八十三文,高一丈六尺,以殺水勢。現已不存。

古井

“十戶人家一口井”是芷江一大特色,三平方公里的城區就有三百多口水井。淺井有考棚街的大四水井,小四水井,水東門的四方井;供水量最大的是供省十師(芷江師範)及附近居民的大四水井;最深地水井有黃榜坡的龍家井,28米深。

會館

1830年開始,外省外縣來沅漸多,並各自結成同鄉會,捐資修館。江西廬陵、泰和、臨川、清江等縣同鄉建立江西會館,明叫萬壽宮,設西正街;福建龍巖上府、下府的同鄉建立福建會館,明叫天后宮,設在河西上河堤;湖南邵陽、新化、新寧、隆回、城步、武岡等縣組成武寶會館,明叫太平宮,設在黃甲街;湖南長沙、湘潭、湘鄉、湘陰、安化、臨湘、瀏陽、平江、益陽、寧鄉、沅江、醴陵等縣建立長沙會館,自稱十二屬,明叫廣濟宮,設在正北街;還有廣東會館,設在正北街。現存武寶會館和天后宮。

天后宮

坐落於河西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將會館普安寺改建成的,占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為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該廟坐西朝東,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築結構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列為“國保”。

龍津風雨橋

芷江城南門口舞水河上,曾創吉尼斯記錄,為世界上最長的侗鄉風雨橋。全長246.8米,寬12.2米。1482年有人在此處用船相連,搭起一座浮橋。1591年有個寬雲僧人在此修橋,為風雨橋前身。後因洪水、戰火等多次受毀,而多次重修。1999年縣政府原樣重修,為現在模樣。

明山觀

城北十里之處,和新晃天雷山齊名。早在唐以前,明山頂上便有了廟宇。北宋熙寧年間,明山神被宋神宗詔封為“順天侯”,真武殿最大。“三月三,朝明山"”,吸引周邊四五萬人朝聖,各種商販雲集,形成個巨大商貿市場。特產明山石、石雕。明山森林公園占地3.78萬畝,完成投資3000萬元,與蟒塘溪庫區相鄰,正投資2億發展和平湖。

景星寺

城西沿舞水下行約三里處,一座名叫虎榜山的小山頂上,總面積有1720平方米,始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元代毀於火災。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又重修大殿,並在山頂上修造亭閣,取名大觀亭。崇禎末年再次毀於戰火,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起又開始陸續修建,直接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解放前夕再受毀,近些年部分殿堂得到恢復,現在正在逐步修復中。

黃甲街

坐落於芷江河西龍津風雨橋頭的一條古街,修建於明末清初,巷深四百多米,寬三米,皆青石板鋪成,兩邊是高大的青磚窨子屋,武寶會館、武館、許多家祠堂等齊聚於此。

雷祖殿

又名雷公殿,坐落於縣城河西沿堤天后宮路側邊,建於清嘉慶十八年五月(1814),占地面積約有兩千多平方,現四周有當時修建的高牆相護。從防護大堤上進雷祖殿大門,大門裡緊挨大門門牆,原有個大戲台,常演戲.還有大門頂上的花壇上插著三把兩尺多長的銅劍戲台緊連跑馬樓跑馬樓,每根柱子上安裝約八十公分高的坐在蓮花座木菩薩共二十多個。院子在往前走就是雷祖正殿,正中安放著大雷祖菩薩,高四米,挺著的大肚子可放五六擔茶葉。雷祖殿兩邊有兩道側門可入後殿,後殿與正殿緊相連是觀音殿,觀音殿中置放著兩米多高的千手觀音,兩邊還有金童玉女。二層往裡進行了收縮,成一個葫蘆狀。走進亭子的大門有塊大石碑刻有介紹沅州景致,亭子間的牆壁上刻畫著唐僧師徒上西天取經的故事。雷祖殿也曾多次不同程度遭受過破壞。

奎文閣

現於縣人民醫院內科大樓旁的小山丘上,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著名學士張榮壽倡導下,沅州知府唐珠的支持下,並聯合湘西文人學士百餘人,大家捐資所建,主要是為了祭祀魁文星保佑沅州多出人才。建於芷江縣城東門附近的另一個水門上,高20米,三層翹檐斗拱,每層均八角檐結構。八根巨大的朱紅立柱和八根朱紅卷檐支柱托著三重八角頂蓬,頂蓬上掛著鈴鐺,微風吹過叮噹作響,閣頂端托出一個明晃晃的金頂。為了此閣不受戰亂之苦,1945年遷至今人民醫院現在這個地方。

文廟

縣城北端始建於明代中期,清末同治元年遷建於此,整個建築現存面積1870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有大成門、大成殿、左右廂房、鐘鼓亭、八佾舞台、崇聖寺等主要建築為明清建築風格。2002年5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8月完成投入資196萬元竣工對外開放。

楊溪雲樹

距城區3公里的舞水河與楊溪河的交匯處,楊溪雲樹植於西漢末年,樹冠面積有300多平方米。三棵古樹又古又老,建有紀念屈原的昭靈廟、屈子祠、觀音廟、二仙殿等。

雁塔秋風

在芷江機場東南角與對河景星寺遙遙相對。明萬曆年間沅州學政舒文奎向州官提議(後無人牽頭組織實施),其侄兒舒中陽1584年始建,經歷13年,在辰沅兵道江東之和徐榜等人的先後組織下建成,高餘30米七層,呈八角形。每層有門入塔中,內有旋梯可達塔頂。終因芷江機場修建而拆掉。

萬和樓

鼓樓和風雨橋是侗族最具代表性建築,國家特設“鼓樓獎”和“風雨橋獎”。2005年在民族文化廣場裡修建了規模最大的侗族鼓樓群-萬和樓,由中心蘆笙樓、琵琶樓、地簡樓和兩個對歌樓五個鼓樓組成,再由360個龍燈組成的檐廊將外面四個鼓樓相連,圍成一個圓寶護住中心樓,比喻龍到此處護著寶永遠不走了。

索子街

索子街位於龍津橋東頭,依傍舞水河。始建於宋代。沿河岸由數白米長的吊角樓毗鄰相連而成,為明清時期竹木運輸、集散、加工的場所。街面鋪著青石岩板,街又狹窄,很像一根長長的索子,因而得名索子街。下連龍津橋的西關渡,上面一直通到北門口,約有一十多米長。街兩邊都是幾百年來的舊木房子,這條街上有西關渡和西門碼頭兩個熱鬧以極的碼頭。索子街已經改造成啤酒一條街。

沅水校經堂

是沅州知府朱其懿創辦,始建於光緒15年(1889年)二月,坐落於府衙西側(今芷江賓館範圍)。是清末年間湖南著名書院之一,與長沙湘水校經堂齊名,史稱湘沅校經堂。清末受歷史原因,改為中國小校,進行幾次搬遷,現已是芷江侗族自治縣中學。如今與孔廟在一起的這間沅水校經堂的房屋,只是當年校經堂藏書的一部分。

沈從文舊居

在北街老人巷內,沈從文有座舊居,是個小院子,兩邊有廂房,中間是一棟上百年的木板房。有沈從文手書段氏墓志銘碑,現存天后宮。碑高2.07米,寬1.05米,厚0.1米,碑文600字。系沈從文民國年(時年18歲)任芷江團房總局師爺(文書)兼收稅員時,受託為戰死警備隊長段志賢手書的碑文。建有從文閣紀念沈從文,和從文廣場。

熊公館

座落於縣城北街上的東紫巷旁,這是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先生的公館。始建於1895年前,整個公館占地約有三千多平方米。沈從文和熊家是親戚,便常去公館。1947年12月寫有散文《芷江縣的熊公館》。

恆廬院到

座落於南街上最繁華的中山花園小街上,建於明末清初,有一千多平方米。

福音堂

在東街離鐘鼓樓十字街處五百步,基督教1906年所建。

天主堂

在西街離鐘鼓樓兩百步左右,天主教1923年所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