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伊瑟爾

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也是康斯坦茨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喚結構》與姚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同為接受美學的奠基之作。伊瑟爾的另一代表作是《閱讀活動:審美回響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夫岡·伊瑟爾
  • 代表作品:《閱讀活動:審美回響理論》
  • 性別:男
沃爾夫岡·伊瑟爾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也是康斯坦茨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喚結構》與姚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同為接受美學的奠基之作。伊瑟爾的另一代表作是《閱讀活動:審美回響理論》。
相對於姚斯,伊瑟爾走的是另外一條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他更加忠實於文本分析,更加微觀化和容易切入。他是在英加登現象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召喚性,揭示出一個普遍性的事實:作為依賴於讀者的再創造才能實現的本文,具有許多“空白”和“否定”,即作為本文中開放未決的可連線性的空白,作為“游移視點”的參照域內部的非主題性部分的“空缺”和“否定”。在伊瑟爾的一生的研究中有三個領域:一、本文,二、閱讀本文的進程,三、文學的傳達結構。它希望通過此不僅能澄清意義是如何產生的,還要澄清文學對讀者的影響。
伊瑟爾極力避免的就是外在於作品的任何一個固定的視點,這樣只會造成對作品的歪曲。閱讀視點是內在的、從作品的內部產生的。任何閱讀都離不開時間,離不開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調節,離不開視野的改變和對文學事件的重新解釋。閱讀經驗是一種形象創造活動,不同讀者的閱讀,同一讀者不同時間的閱讀,創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無所謂準確或誤差。——周寧,金元浦
伊瑟爾提出了“召喚結構”的概念:
他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這種由意義不確定與空白構成的就是“召喚結構 ”,它召喚讀者把文學作品中包含的不確定點或空白與自己的經驗及對世界的想像聯繫起來,這樣,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喚、激發讀者進行想像和填充作品潛在的審美價值的實現,是吸引和激發讀者想像來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種動力因素。根據伊瑟爾的觀點,一部作品的不確定點或空白處越多,讀者便會越深入地參與作品審美潛能的實現和作品藝術的再創造。這些不確定點和空白處就構成了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召喚性是文學文本最根本的結構特徵。
伊瑟爾後期轉向了文學人類學研究,認為自我的呈現與超越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文學虛構正是人類呈現並超越自身的一種方式,這是文學何以存在、人類何以需要閱讀文學的深刻根源。伊瑟爾的文學虛構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概念,如越界、表演與文本遊戲等,包含著與重視文學對經驗現實的再現關係的模仿論以及看重語言能指與所指分離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論的批判性對話關係,也是伊瑟爾補充並超越他既往的接受美學研究,在後現代語境下對文學的性質與功能所作的一個富有啟發意義的思考。——汪正龍,南京大學中文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