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沁園春·丁酉歲感事》是宋代文學家陳人傑的一首抒寫愛國情懷的詞作。該詞是首感時感事之作,上片起句暗用典故,說明中原淪喪已久,至今未能收復,下片作者開門見山,分析當前宋朝的兩難局勢,並表明自己願征戰疆場報效朝廷的心愿。該詞運用了典故,猛烈抨擊了當權者的腐朽不堪、誤國害民,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渴望能長纓立馬為國殺敵的熱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陳人傑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沁園春1·丁酉歲2感事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3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4江山。劉表坐談5,深源6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7
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8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
2.丁酉歲: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前後,蒙古滅金,發兵南侵攻宋。宋大片土地失陷,宋廷驚慌。其時宋廷已腐敗不堪,無力回天。
3.青氈(zhān):比喻中原故土,將敵人比作盜賊。
4.東帝:戰國齊王稱東帝。比喻窮途末路的南宋。
5.劉表坐談:典故來源於《三國志》。劉備勸荊州牧劉表襲許昌,劉表不聽,坐失良機。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
6.深源:東晉殷浩,字深源,善高談闊論。曾輕率北伐,結果大敗。此處代指朝中草率用兵之將領。
7.年年冰合,在在風寒:借用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句,以氣候的寒冷比喻局勢的艱危。
8.江沱(tuó):代指江南,沱是長江的支流。
9.“麒麟閣”三句:漢宣帝號中興之主,曾命畫霍光等十一位功臣之像於未央宮麒麟閣上,表揚其功績。這三句化用此典。

白話譯文

是誰使得中原大片國土淪於敵手?北宋覆亡已百年有餘,始終沒有收復。北方有志之士,已寥若晨星;半壁江山,如西風中落日,已窮途末路;朝廷中的有些人,只是坐著空談,有些人行事魯莽輕率,這些都是在彈指間貽誤戰機、令人傷心的是,南宋年年遭到強敵的進攻,長期屈辱苟安,形勢岌岌可危。
和不能安,戰不能勝,朝廷偏安於江南,享樂安逸。可嘆我雖有建功封侯之志,卻像鱣鯨離開江湖大海,不能施展;雖然懷揣平戎之策,卻因奸佞弄權無人賞識:當權者雖然無能,但國事尚有可為,我深夜難寐,燈下看劍。難道只有武將才能為中興立功,讀書人就不能被畫在麒麟閣上嗎?

創作背景

《沁園春·丁酉歲感事》寫於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即詞名中的丁酉年。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曾與宋結盟滅掉金國的蒙古背信棄義,將矛頭指向宋朝,起兵大舉攻宋。宋軍不敵,接連敗北,以至蒙古鐵騎的勢力延伸至兩淮、荊襄等地。至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兵一路南下,自光州、信陽直逼合肥,南宋朝廷卻無力抵抗,當地百姓不堪忍受侵擾,紛紛背井離鄉。該詞即在此背景下寫就。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是首感時感事之作。全詞圍繞一個“感”字來表達作者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苦悶和傷感。從“感事”出發,不離言志的中心,突出地表達了作者的憂國傷時之情,足證作者拳拳的報國之心。
上片感時局之危。一感北宋覆亡已有百年,中原失地未復;二感中原豪傑稀少,南宋江山可危;三感南宋君臣空談和、戰,痛失大好時機;四感元軍勢盛,南宋時局危險。上片起句暗用典故,說明中原淪喪已久,至今未能收復。而今,“北州豪傑”寥若晨星,復國更難,因而“東帝江山”如“西風斜日”,難以長久。以下三句,作者再用劉表和深源的典故。三國時劉表擁荊州,卻坐觀其變不思主動出擊,最終導致荊州被占,此處以劉表指代只知空談的保守派。最後三句,作者用“冰合”和“風寒”喻當前宋朝已經危如累卵。
下片則感自己壯志難酬。作者開門見山,分析當前宋朝的兩難局勢,並表明自己願征戰疆場報效朝廷的心愿。“說和說戰都難”是當前局勢,和,和不了,戰,戰不勝,正所謂騎虎難下,舉步維艱。“嘆封侯”四句是對自己上陣殺敵願望的強烈表達,但這願望卻無法實現,因而只能長“嘆”。先指出江南非安逸享樂之地,不可再空談和、戰;再談自己空有壯志良謀,無奈處境困難,有壞人當道,難達天聽。“渠自無謀”三句則是虛寫,是作者想像自己成為一名年輕將領,在披甲上陣的前夜挑燈拭劍,難掩激情。雖是想像,卻也反映出作者的志向如愈挑愈亮的明燈,永不熄滅。結尾兩句是說,儘管權臣無謀,但自己還沒有完全灰心,仍要剔燈磨劍,等待時機,為國建功立業,作者以詰問語氣,強烈抨擊了執政者的懦弱和無能。
全詞豪氣縱橫,慷慨激昂,意境深遠,真切地刻畫了一個胸懷遠志、渴望力挽狂瀾、收復江山的少年英雄形象,讀之令人震撼。

名家點評

河北師範大學教授高玉春:作者寫此詞時年方二十,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時。作者以布衣出生之身,卻自此鰉鯨,自許以封侯,而且視駔中肉食者為糞土,激越飛揚,盡述胸中抱負,抨擊當權者的無能衰敗。全詞前後呼應,氣勢磅礴,表現出一股救國於危難之中的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宋詞鑑賞大典》)

作者簡介

陳人傑(1218—1243),一名經國,字剛父,號龜峰,長樂(今屬福建)人。少年寓居臨安,後應舉不第,浪遊兩淮荊湘等地,未展其才而逝。有《龜峰詞》一卷,存詞三十一首,全用《沁園春》詞調,抒發深摯的愛國熱忱和對當權者的憤慨之情,詞風似辛棄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