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泉河

汾泉河

汾泉河是淮河一級支流沙潁河支流,其上游河口以上稱汾河,以下稱泉河。發源於郾城縣召陵崗,流經商水、項城沈丘縣,在沈丘縣老城西有泥河匯入,匯口以上河長135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

汾泉河乾支流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河身狹小,排泄能力低;二是河床彎曲,流水不暢,如支流枯河下王樓以下,有九扭十八彎之稱;三是泉河與鄰近的沙河洪河,在洪水時期易互相串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泉河
  • 所屬水系:淮河支流沙潁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河南省-安徽省
  • 流經地區郾城、商水、項城沈丘、臨泉、阜陽市
  • 發源地: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崗西的羅鼓泊
  • 主要支流:泥河,谷河
  • 河長:236公里
  • 河流面積:5222平方公里
  • 河口:阜陽市三里灣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汾河段支流,泉河段支流,河道治理,汾河,泉河,

幹流概況

汾泉河
汾泉河,也稱泉河,古稱“小汝水”,又稱“潁河”,發源於河南省,源頭有二:汾河,源於郾城縣召陵崗下,東南流經商水、項城;泥河,源於漯河市南,流經上蔡、項城;兩河至沈丘縣洪山廟相會,四路口以下稱泉河。過沈丘縣老城南至武溝入臨泉境,最高水位37、73米(1975年8月16日),流量354立方米/秒。入境後,南納流鞍河、延河、九龍溝;北納趙溝、金溝、黃溝,至龍王堂出境到阜陽市三里灣入潁河。全長236公里,流域面積5222平方公里。境內長54、7公里,流域面積966平方公里。
汾河發源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崗西的羅鼓泊,流經商水縣項城縣沈丘縣, 在沈丘縣老城西有泥河匯入,匯口以上河長135公里, 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 匯流後稱泉河, 經安徽省臨泉縣至阜陽市三里灣匯入潁河。
項城縣境內,偏東流經商水縣至蔣橋始入縣境。東至直河頭入沈丘縣境,復東南流至三岔口,匯泥河入泉河。此河在縣境流長45.4公里。南岸納北草河,北岸納港河、曹河、直河、九棘溝、白龜溝等水,流域面積409平方公里。
沈丘縣境內,汾河自直瀔河頭(又名直瀔頭)會北來的直瀔河入縣境。入境後,左納旦溝水,逕東南形成七里迥清(l 973年已裁彎取直),會新馬河、老蔡溝復東南流,至洪山廟附近與西來的泥河相會。四路口以下開始的河段則為泉河。

主要支流

汾河段支流

泥河,系河南省南陽市上蔡縣黑河下游。黑河發源於漯河市東南的朱坡,流經包河橋,其下游稱泥河,至項城李寨鎮李五莊西入項城縣境。曲折東去至黃廟穿越項、沈兩縣邊界,又東至崔大橋,流入沈丘縣境,繼續東延至三岔口,匯汾河入泉河。此河兩岸有小泥河、南草溝、虹河、十八里溝、郭溝、長虹溝等較小的44條支溝匯入。河長113.4公里, 流域面積1028平方公里。
谷河,位於沙、汾河之間,系坡水區的行洪河道,東南流至直瀔河頭入汾河。上游納有清水、運糧河兩支流。境內全長36.25公里(包括清水河的長度),流域面積592平方公里,1956年自柳杭西改道至後師寨注入沙河,流域面積503平方公里。
新馬河 ,流經沈丘縣楊莊、陳莊、左莊,入汾河,河流長度15.2公里,流城面積59.0平方公里。
回龍潭,位於項城縣高寺鎮汾河南岸,由古代一條水溝與汾河衝擊而自然成潭,因溝水從南往北逆向流入汾河,與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的汾河水呈交叉對立流向,自然形成漩渦,久而久之,在汾河河槽邊上漩成深潭。故曰“回龍潭”。相傳龍母曾擇潭而居,在此育九龍,當地有每年農曆5月25日龍王來探母之說。回龍潭形成於1500年前,現存面積2500平方米,潭深30米,號稱無底深潭,水深時無敢下潭一試者。

泉河段支流

流鞍河, 源於與河南省平輿縣交界處的0911公路東側丁店南。東流經吳莊橋至石樓北納老柳河,再東經李莊橋、韓橋、夏橋、谷橋、趙橋至黃嶺集西北納雙龍溝。東流經黃嶺閘、李橋集,過染坊莊,南納箭竿河,再東北至縣城西入泉河。全長42、5公里,流域面積406平方公里。
老柳河, 源於河南省項城縣東南。流經清涼寺北,東流經彭馬莊西,南流經相公莊南入流鞍河。全長8、5公里,縣境內長4、5公里。
雙龍溝, 源於魚同城集西北塗莊,東流至李樓北往南到魚同城集西,穿過臨魚同河,東南流過魚同城閘,經平安莊南、大陳營北納十字河,再東流到小張樓南,入流鞍河。全長15、5公里。
十字河, 源於魚同城集西北,與雙龍溝通。東經大顧莊、墳塘、老馬寨、小馬寨過三橋閘與雙龍溝會合。全長8、8公里。
箭竿河, 源於史寨鄉趙莊。東流至韋寨鄉馬莊北,折而向北過沙埠口閘,到徐樓西入流鞍河。全長13公里。
延河, 源於廟岔鄉王法莊南。東流經廟岔集、姜寨集、瓦店集、韋大營閘、張營、邴橋、長官閘、復興橋,折向東北過任樓,西納孟河,過寧大莊,西納單河,過定廟橋、東風閘到楊橋集西北入泉河。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84平方公里。
單河, 源於蠍子溝東。東流經單橋,到定廟入延河,全長10公里。
孟河, 源於梁堂鄉西郭湖,東南過孟濱閘到趙莊南入延河。
趙溝, 源於河南省沈丘縣呂集。南流由劉橋入境,過祖師廟、姚橋到王頂莊西南入泉河。全長17公里,境內5、5公里。
九龍溝, 源於楊新集鄉鐵蛋橋東,沿與阜陽縣界東北流經歐廟、五坑、栗頭店到龍王堂入泉河。全長15公里。
石龍河,舊名沿城澗,源出平崗鄉熊店丘陵地區,經五子匯、橋店,在新樓村陳家樓沿豫皖邊境,北至高鎮鄉洪山村,從固始縣萬家壩入泉河。全長26.8公里,縣內流域面積83平方公里,總落差34米,平均比降1.24‰。流域雨量豐富,河道落差大,水能蘊藏量豐富。

河道治理

汾、泉河乾支流除泉河段稍寬外,其他河段河身狹窄,雜草叢生,排水能力很小,年年受淹。1954年後對乾支流曾多次治理, 並建攔河閘3處。
1954年按50年代幹流3年一遇、 支流5年一遇除澇標準對汾河幹流自雙橋至港河口長107.44公里進行治理。 投 資1278.6萬元。1966年,周口地區對幹流泥河口以下至省界進行堤防培修。1973年周口、許昌、駐馬店3地區聯合對汾、泉河按幹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澇標準,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設計。1973年起從三岔口一直治到馬溝口,長100.3公里,歷時10年,完成土方2548.3萬立方米,建橋24座,涵閘79座,國家投資2244.3萬元。
1983年在上游郾城縣境治理幹流長21.1公里,完成土方101.1萬立方米,建橋涵17座。同時還疏浚了7條支流,總長214公里, 國家投資2574.3萬元。治理後,汾、泉河幹流泥河口除澇流量達到560立方米 秒,防洪流量1280立方米秒, 在3年一遇降雨情況下,可使30萬畝農田免除澇災,60萬畝鹽鹼地及商水縣、項城縣等十多處有名坡窪的排水情況得到改善。1985年,周口地區對泉河李墳閘至省界32公里河段進行整險培堤工程,國家投資138萬元。1975~1986年間汾、泉河幹流修建了3座攔河大閘,灌溉面積75萬畝。
婁堤汾河閘橋婁堤汾河閘橋
婁堤汾河閘橋,位於河南省項城市高寺鎮婁堤店南2公里處,跨越汾河岸上,是項城市主幹河道上一項最大的節制樞紐工程,也是京廣路項城段上的一座中型橋樑。該處原有一座5孔石拱橋,系明嘉靖十八年(1539)婁莊肅公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文生鄧伯顯,鄉耆鄧伯昌重修。橋長35米左右,橋面寬5米,石砌欄桿,中孔較大,靠岸2孔較小。1954年春因治理汾河,河道加寬而被拆除。後由水利部門投資興建8孔(每孔5米)簡支梁式木排架橋,全長45米,橋面寬5米。1959年,為了適應農田水利建設的需加,拆除木橋,由水利部門投資施工,興建節制閘。1960年竣工,建成9孔(每孔3米),全長37米的磚拱閘橋。木質閘門,由人力絞車啟閉,可控制流域面積1589平方公里。由於拱閘控制流域面積較大,節制流量不能滿足要求,1975年拆除舊閘橋,重建新閘橋。新閘設計測量為580m3/秒,最大流量為1067 m3/秒。它包括大閘、公路橋、船閘、發電站和長虹運河上的南閘、北閘等工程項目。公路橋為6孔(每孔10米),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全長80米。該橋為空腹式,上部鋼筋凝土雙曲拱,為承重結構。橋面為預製鋼筋凝土微板,淨寬7米,兩側附加人行道0.75米及欄桿。下部構造為灌注鋼筋混凝土墩台。該閘橋的建成對交通運輸和汾河沿岸廣大地區的農業發揮很大的作用。

汾河

匯流後稱泉河,於豫皖交界處的武溝口進入安徽省臨泉縣境,至阜陽市城北注入潁河。河南省境內河長157.8公里,流域面積377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黑河(下游稱泥河),發源於漯河市區,流經上蔡項城市,至沈丘縣老城西入汾河,河長113.4公里,流域面積1028平方公里。
汾泉河

泉河

是淮河一級支流潁河右岸支流,其上游泥河口以上稱汾河,以下稱泉河,故有汾泉河的統稱。源出河南省郾城縣邵陵崗,流經郾城、商水、項城沈丘,至豫、皖省界武溝口(泉右),進入安徽臨泉縣境,東南向流,經界首縣境南緣、臨泉縣城北、楊橋集北、大田集北,至阜陽市城北注入潁河。河道全長241公里,其中安徽境內98公里;流域面積5222平方公里,其中安徽境內1990平方公里。
境泉河兩岸地勢低洼,受黃泛影響,出口附近地面高程達31.3~31.5米,河口向上游約17.0公里,沿河地面呈倒比降,使九龍溝至絕河灣河段有25.0公里處於全流域最低的地勢,並且受潁河阜陽閘蓄水影響,兩岸窪地有10.0萬畝自流排水的機會不多,汛期皖境泉河主要為承泄上游來水的排洪河道。
皖境河道彎曲,直線距離62公里,彎曲度1.57,排澇比降平均1/1.6萬,洪水平均比降1/2.15萬,出口段河底高程20.0米,底寬50米,河深9.0米。臨泉楊橋集建有攔河水利樞紐,包括節制閘和船閘。省界至楊橋閘段河道排洪能力為1200立方米每秒,楊橋閘至三里灣入潁河河口段為1400立方米每秒,合10年一遇防洪標準;排澇能力省界至臨泉為488立方米每秒,臨泉至楊橋閘為472立方米每秒,楊橋閘至龍王堂為402立方米每秒,龍王堂至河口為594立方米每秒,不足3年一遇排澇標準。右岸支流有流鞍河、白溝、鳳尾溝、涎河、九龍溝、驛堂溝、三十里河、永豐河、七魚溝及中清河等;左岸有白蓮溝、黃溝、東湖溝、蔣楊溝、岳唐河、淇子溝及蔡子溝等。
1938年以前,泉河系自絕河灣向東北經白廟,至阜陽城北,東入潁河。1938年黃河於花園口決口,6月黃泛主要流經潁河下泄入淮,潁右堤在白廟漫決,泉河主流乃從白廟入潁。白廟至阜陽城北的泉河尾閭,被黃泛泥沙淤塞,淤積深度達6~8米;白廟以上至椿樹莊10公里河段,也淤深6米以上,再上延至大田集,淤深尚有2.5米。泉河出口段被黃泛淤阻後,排水不暢,幾乎失去了排水作用。阜陽專區治淮指揮部於1952年冬至1953年春,對坎河溜至三里灣泉河口淤塞段,進行裁彎取直,開通尾閭,恢復全線排水。裁彎前原河線長28.1公里,裁彎後為17.2公里,比原道縮短10.9公里,維持迄今,沒有改變。
汾泉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