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內容簡介:決戰,不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戰,也不一定要有重大的犧牲,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其決定性。戰爭的決定性告訴了我們戰爭的重要性,這樣的戰爭,交戰雙方必是傾其所有,魚死網破。決戰,是一場戰役的終結,也是另一場戰役的開始。從戰術的角度講,這只是一場精彩絕倫、鬥智鬥勇的戰鬥;而從政治歷史的角度講,這又是歷史星空中閃耀的星辰,其歷史意義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指導意義都是空前的,是歷史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基本介紹

  • 書名: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 作者:《戰典叢書》編寫組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8402414, 9787548402411 
  • 外文名:Decisive Battles
  •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頁數:324頁
  • 開本:16
  • 品牌:哈爾濱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決戰:畢其功於一役》:隨著戰事的不斷進行,戰爭的高潮到來了,這就是決戰。決戰既是最激烈的一戰,又是最重要的一戰。進攻的一方將此戰作為,歡慶勝利的序曲:防守的雙方則把此戰看做最後的救命稻草。毋庸置疑,決戰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戰鬥,經過前面漫長的抗衡,交戰雙方到了最後亮劍的時刻,天下大勢在此一役,
破釜沉舟震寰宇
關鍵一役定乾坤
戰爭進行到了決戰時刻,天下大勢已定,優勢一方想要一鼓作氣,定鼎中原,而弱勢一方要進行最後的征戰,拿出最後的實力,拚死一搏,以求能夠扭轉乾坤。
塵埃落寫
決戰過後,一切都將煙消雲散。決戰的戰略意義遠遠高過戰爭本身。這樣的戰爭也許不是最激烈的,但肯定是最關鍵的;也許不是最精彩的,但注定是讓世人永遠銘記的。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德凱利亞戰爭——古希臘文明的最後火焰
前奏: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序幕拉開
新的希望:斯巴達人的盟友
四面楚歌:雅典的內憂外患
決戰前夜:希望最後的寧靜
最後決戰:圍城不只是最後結局

戰典迴響
希臘文明的基礎坍塌
馬其頓的崛起

沙場點兵
人物:萊山德 武器:三列槳戰艦 戰術:消耗意志

第二章 波拉伐斯戰役——亞歷山大大帝的絕響
前奏:馬其頓帝國的獠牙
天塹鴻溝:波拉斯給亞歷山大的問答題
暗度陳倉:亞歷山大的三級跳
冒險強渡:決斷者的答案
前後夾擊:戰象的轉身速度
雖敗猶榮:生命和帝國的夕陽

戰典迴響
亞歷山大之死與帝國的瓦解

沙場點兵:
人物:亞歷山大 武器:戰象 戰術:馬其頓方陣

第三章 扎馬戰役——漢尼撥只是個傳說
前奏:羅馬人頭頂上的烏雲
喪鐘鳴起:戰爭有時需要運氣
談判破裂:難以避免的決戰
排兵布陣:西庇阿的縝密部署
擊潰象群:音樂的殺傷力
騎兵之戰:就差一招回馬槍

戰典迴響
羅馬大擴張的前奏

沙場點兵
人物:大西庇阿 武器:重標槍 戰術:騎兵方陣

第四章 赤壁之戰——三國爭霸的開端
前奏:亂世出奸雄
退出新野:總打敗仗的劉使君
孫劉聯手:面對強者時弱者的選擇
連鎖大船:鬥艦橫江空遺恨
萬事俱備:東風偏與周郎便

戰典迴響
劉備是最主要的既得利益者
膠著的亂世格局

沙場點兵
人物:周瑜 武器:硫黃 戰術:火攻

第五章 淝水之戰——帝王的嘆息
前奏:天下蒼生望謝安
投鞭斷流:苻堅的南國夢
無為而無所不為:謝安的應對
身在曹營心在漢:朱序的關鍵抉擇
風聲鶴唳:領導者的決策搖擺

戰典迴響
決心和意志——決定戰爭勝負的思維
民族大融合的浩蕩畫卷

沙場點兵
人物:謝安 武器:騎兵 戰術:伺機而動

第六章 滑鐵盧戰役——永遠的最後一戰
前奏:拿破崙未竟的皇帝夢
捲土重來:逃離厄爾巴島
四國聯軍:大戰一觸即發
大雨滂沱:拿破崙對峙威靈頓
猶豫不決:格魯希援軍遲遲不到
生死一線:滑鐵盧陰霾的下午

戰典迴響
拿破崙的末路和歐洲的嘈雜
戰爭天才的遺恨

沙場點兵:
人物:威靈頓 武器:滑膛槍 戰術:攻擊側翼

第七章 葛底斯堡戰役——鑄造美國的未來
前奏:徵兵法和格蘭特上台
兵分兩路:羅伯特·李的冒險
率先發難:爭奪卡爾普斯山
黎明曙光:慘烈的防禦作戰
地獄之門:生死之間的白刃膠著
元氣大傷:尤厄爾的留白

戰典迴響
從戰略進攻到戰略崩潰
林肯的力量

沙場點兵
人物:喬治·米德 武器:來復槍 戰術:居高臨下

第八章 馬恩河戰役——法國人創造的奇蹟
前奏:向巴黎挺進
被阻要塞:法國人糟糕的開場白
逼近巴黎:法國政府先開溜
等待時機:加利埃尼的耐心
抓住戰機:加利埃尼的超級出租汽車
保衛巴黎:一戰的峰迴路轉

戰典迴響
協約國的吶喊

沙場點兵
人物:加利埃尼 武器:汽車 戰術:摩托化縱隊

第九章 凡爾登大決戰——協約國的絕地反擊
前奏:德國統帥部的小算盤
陰雲襲來:凡爾登要塞中傳來呼救聲
戰事初起:德軍勢如破竹
坦克亮相:松姆河上的炮火
拉鋸大戰:凡爾登絞肉機
聯軍反攻:德軍大潰敗

戰典迴響
德軍開始全面防禦

沙場點兵
人物:霞飛 武器:毒氣彈 戰術: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

第十章 史達林格勒戰役——法西斯的閃電之殤
前奏:“巴巴羅薩計畫”正在醞釀
危險升級:轟炸機在史達林格勒上空盤旋
藍色行動:德軍勢如破竹
孤城落日:城內的激烈巷戰
蘇軍反攻:著名的鐵鉗攻勢
木星行動: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

戰典迴響
德國軍隊不再是戰神
二戰出現拐點

沙場點兵
人物:朱可夫 武器:全民皆兵 戰術:鋼鐵意志

第十一章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片尾曲
前奏:隆美爾的故事
一潰千里:英軍在利比亞的潰敗
顧此失彼:希特勒深陷歐洲困局
奔赴前線:“沙漠之鼠”空降北美
出奇制勝:“捷足”反攻
戰局扭轉:德軍的潰敗

戰典迴響
“沙漠之狐”傳說成為過去
北非戰場走向尾聲

沙場點兵
人物:蒙哥馬利 武器:高射炮 戰術:以人為本的戰略

第十二章 西西里島登入戰——義大利退出二戰之役
前奏:盟軍要在地中海上開條人工河
計畫出籠:盟軍的代號叫“愛斯基摩人”
肉餡計畫:一具屍體引發的情報站
航母出動:隱藏登入地點的暗戰
聯合登入:盟軍秋風掃落葉
島上大戰:巴頓和蒙哥馬利爭當主角

戰典迴響
墨索里尼被轟下政壇
義大利被迫退出戰爭

沙場點兵
人物:艾森豪 武器:兩棲艦艇 戰術:海空軍聯合作戰

第十三章 庫爾斯克大決戰——納粹壁壘的坍塌
前奏:希特勒走到了“三岔口”
屏住呼吸:庫爾斯克大戰前的可怕寂靜
堡壘計畫:試圖吃掉蘇軍重裝甲集團
南線戰場: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
北線戰場:羅科索夫斯基坦克反擊戰
蘇軍反攻:壯懷激烈的坦克決戰

戰典迴響
希特勒的坦克集群熄火了
東線戰場的硝煙慢慢散去

沙場點兵
人物:羅科索夫斯基 武器:坦克 戰術:德軍裝甲楔子戰術

第十四章 阿登戰役——希特勒瘋狂的最後一搏
前奏:諾曼第登入之後的二戰局勢
逼近德國:無線電通信的隱形電台
守衛萊茵:希特勒的大膽構想
徒呼奈何:勝利和海德特的投降
浴血奮戰:巴斯托尼的抵抗
世界重生:盟軍的反攻

戰典迴響
希特勒最後的喘息
二戰結束只是時間問題

沙場點兵
人物:巴頓 武器:空降兵 戰術:綜合國力的比拼

第十五章 柏林戰役——決定二戰命運與前途的搏鬥
前奏: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夢
草木皆兵:密不透風的柏林
突破防禦:蘇軍強渡奧德河-尼斯河
完成合圍:德國重兵集團成瓮中之鱉
進逼柏林:希特勒美夢正香
攻克柏林:希特勒地下室自殺

戰典迴響
歐洲再無戰事
德國的美麗與哀愁

沙場點兵
人物:希特勒 武器:轟炸機 戰術:割裂防禦

第十六章 硫黃島之戰——最慘烈的海島爭奪戰
前奏:拿下硫黃島,才能進攻日本本土
戰爭陰云:硫黃島上磨刀霍霍的敢死隊
轟炸威懾:恐懼正在發生
戰略迷惑:佯攻日本本土
搶灘登入:遭受頑強抵抗
硫黃島激戰:美國大兵大戰日本特工隊

戰典迴響
下一個目標:日本本土

沙場點兵
人物:斯普魯恩斯 武器:噴火器 戰術:蛙跳式越島戰術

第十七章 渡江戰役——解放軍解放江南之役
前奏:不可沽名學霸王
鐵索橫江:桂系的負隅頑抗
集結北岸:和時間賽跑
逾越天塹:穿越炮火的血色殘陽
跨過泥濘:百萬雄師馳騁江南

戰典迴響
快速勇猛的雷霆之勢
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

沙場點兵
人物:劉伯承 武器:木帆船 戰術:戰役合圍

第十八章 上甘嶺戰役——血染的決戰
前奏:談判桌上的籌碼
金化攻勢:美軍猝然發難
從容應戰:以血還血的盾牌
坑道作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戰略反擊:白刃相交的血肉拼爭
硝煙散盡:讓美國人不得不坐上談判桌

戰典迴響
震懾美國人的心

沙場點兵
人物:秦基偉 武器:凝固汽油彈 戰術:坑道作戰

第十九章 沙漠風暴——海灣戰爭的決勝之刀
前奏:薩達姆攻占科威特城
沙漠盾牌:阻擊伊拉克軍隊
劍拔弩張:為決戰爭取時間
空襲風暴:從西方吹來的颶風
聯合攻擊:薩達姆尷尬轉身
鐵壁合圍:聯軍齊頭並進
兵臨城下:決戰共和國衛隊

戰典迴響
現代戰爭的罪與罰

沙場點兵
人物:諾曼·施瓦茨科普夫 武器:衛星 戰術:空地一體化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在戰爭中總會出現這樣的時刻,它不會很殘酷,但是卻很殘忍,這就是決戰。決戰往往意味著戰爭最後的時刻,人們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到了決戰的時刻,偏偏就是以“成敗來論英雄”的時刻,成王敗寇,說的就是這個時候。歷史上最壯烈也是最悲情的失敗者項羽,無論後世的文人如何粉飾他,就戰爭而論,他終歸是失敗了,蒲松齡一聲“三呼過河,無力回天威虛幻”將楚霸王戰敗者的形象說了個淋漓盡致。
是的,這就是決戰,縱你是蓋世的豪傑,功敗垂成,得到的讚頌也不過是對失敗者的憐惜。決戰注定不會像攻堅戰那樣殘酷,像特種戰那樣詭譎,像間諜戰那樣傳奇,像會戰那樣波瀾壯闊,但它是決定性的戰役,是關乎成敗的一戰。之前的千百場勝利會因為這一敗塗地而灰飛煙滅,之前的千百場失敗會因為這一戰功成而名垂青史。
所以,看決戰看的就是關鍵時刻微妙的細節,那是戰爭的典範,是指揮者智慧最為精妙的表現。古今中外,無論在任何領域的領導者,他們都毫無疑問地具有關鍵時刻冷靜選擇勝利契機的能力,越到關鍵的時刻越能夠作出偉大而又冷靜的選擇。靠運氣贏得某場戰爭、某場戰役的指揮者比比皆是,但是,靠運氣贏得決戰的人卻為數不多,決戰是真正有實力的指揮家表演的舞台。我們撰寫《決戰——畢其功於一役》這本書,並不是想讓大家去感受暴力帶來的功利,而是希望大家去了解古今中外帝王名將的指揮藝術。古人說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既能夠通過它看到國家的興衰,也能通過它看到自己的得失。

序言

決戰——生命和勝負的最後賭注
“決戰”這個詞,在軍事文獻上並沒有專門的解釋。在1982年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里,對於“決戰”這個詞是這樣解釋的: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勝負的戰役或戰鬥。有戰略決戰、戰役決戰、戰鬥決戰之分。決戰,顧名思義,是一場能夠決定戰爭進程的作戰。一場戰爭,會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戰役組成,而這些戰役也會因為其戰略目的的差異而被定義出各自不同的性質。
從字面上理解,決戰,不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戰,並不一定要有重大的犧牲,而是要有其決定性的歷史意義。例如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歷史格局;滑鐵盧之戰,終結了拿破崙的皇帝之夢。這些戰役決定了歷史的走向,成為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過渡的轉折點,是一些戰役的終結,是另一些戰役的開始。從戰術的角度講,只是一場場精彩絕倫、鬥智鬥勇的戰鬥,而從政治歷史的角度講,又是歷史星空中絢麗的星辰,其歷史意義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指導意義都是空前的,是歷史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通讀全書,不僅可以把你帶回那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現場,更可以領略智者的奇謀妙計,以及武者的力拔山河。讓你在一次次經典而又慘烈的戰鬥中學習到軍事家放眼全盤的大局觀,也可以體會到虛實結合、變幻莫測的智者博弈。這裡有你死我活的無間背叛,也有忍辱負重、深入敵後的悲情英雄。
決戰的思維與生命哲學
為什麼要決戰?一方面是戰爭成本的制約。進行一場戰爭會耗費參戰雙方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交戰的雙方在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都會陷入長時間的拉鋸和對峙狀態,為此決策者往往會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去結束戰鬥。更有甚者,會在一開戰的時候就明確要以決戰的形式來奪取時間,奪取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德國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缺少進行工業生產和軍事生產必要的礦藏。所以,德國為了儘早結束戰爭,從一開始就利用坦克和飛機的優勢閃擊波蘭,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占領歐洲,結束戰爭,他們的每一次作戰都力求以決戰的方式完成。而另一方面是戰爭的目的和效果。戰爭是為了達到某種戰略目的所進行的暴力活動。而交戰雙方進行的兵力部署是分散的,雙方都圍繞著同一個戰略目的的正反兩面進行角逐。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雙方都希望擴大戰果,有所突破,決戰就自然形成。
這裡要提到美國,美國軍隊對於決戰的概念非常明確,他們作戰追求的是實效,是在有限的成本下取得最大化的戰果。在美國軍事史中起奠基作用的華盛頓,在其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實踐和總結出了決戰思想。他認為,“正規軍是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正規軍的決戰是結束戰爭的最佳途徑。並強調,作戰指導的最重要原則就是集中兵力,“戰役一打響,就盡力使部隊在某些駐地集結起來,形成戰區中心,以利於支援敵人驅兵所向的任何地方。不慎重地分散兵力,優勢之國也有可能成為劣勢之軍的犧牲品”。他的這些思想在具有決定性的約克鎮戰役中得到了實踐。由於華盛頓在美國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看法和結論對後來的美國軍事思想具有重大影響。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雙方都以決戰制勝為戰爭、戰役的根本指導思想。南方總司令羅伯特·李認為,“只有把我們的部隊集中起來,我們才有希望贏得具有決定意義的優勢”。他把主力集結在波多馬克河一線,重點保衛南部同盟首府里奇蒙,並尋機與北方軍決戰。這種作戰指導思想使南方軍贏得了初期的勝利。北方軍初期作戰指導思想猶疑不定,結果屢遭挫折,直到奉行比南方軍更加果斷的決戰思想的格蘭特將軍取得指揮權後,局面才開始改觀。格蘭特信奉拿破崙的殲滅戰略,他把通過決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在他的指揮下,北方軍陸續取得了葛底斯堡、維克斯堡等決定性戰役和戰爭的最後勝利。南北戰爭中的典型決戰戰例及其指導思想至今仍是美軍的基本教範之一。
兩次世界大戰的實踐,使決戰思想在美軍軍事理論體系中得以確立並居於核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遠征軍第一次在歐洲土地作戰。美軍在潘興將軍的率領下,力爭形成決定性優勢進行決定性的會戰,井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決戰思想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盟軍的牴觸。美軍在正式參戰之前就提出了一項旨在一舉擊敗德軍的“圍殲”計畫,但由於英方的堅決反對,只實行了反映英國“間接戰略”觀點的“火炬”計畫,美軍認為這“背離了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走進了根本無法對德實施決定性打擊的死胡同”。但在後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霸王”行動中,就因為美國的觀點占了上風,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最後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超級軍事大國,儘管在不同的戰爭中,美軍實施決戰的時機、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集中決定性力量、實施決定性作戰行動的決戰思想,卻一直是其根本的作戰指導思想。
突破困局還是製造困局
每當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歷史積澱到一定程度後,總會有一些決定性的戰役發生,我們稱之為決戰。但是在決戰之後,並不一定意味著就到了和平的年代,相反,一些決戰反而可以稱做一系列戰役的導火索,故我們不禁又一次回到決戰的概念來探討決戰,究竟是為了突破困局還是製造困局。
我們知道,決戰,是為了打開局面,是一段戰役的終結,是一個困局發展到一定程度,雙方膠著而局勢無法明朗的時候發生的一次突破性的戰鬥,但戰鬥的結果,卻並不會完全如我們希望一般出現明朗化、和平化。
例如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在赤壁擊敗了當時北方最大的軍事力量曹操集團,就當時的戰略環境來說,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一場決戰。但是這場決戰帶來的勝利換取了統一和和平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後來的歷史我們耳熟能詳,曹操退回北方,因為實力受損,不得不先休養生息。趁著這段時間,孫權在東吳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構建了後來吳國的政治基礎。
但是,作為促成這場決戰的兩大勢力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卻都不是最後的既得利益者,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是當時實力並不雄厚的劉備集團。就是趁著赤壁之戰曹操和孫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損耗、不得不調養的時候,劉備集團開始迅速向西南挺進,很快占有了川蜀這塊擁有大量物產而且獨具天險的寶地,甚至在這段時間,劉備集團還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荊襄之地。本來不得不東躲西藏的劉備,一下子成了足以和曹操、孫權抗衡的亂世蔡雄,所以赤壁之戰帶來的並不是和平,相反,是更多的大規模戰爭,隨之麗來的是曹操和孫權聯手襲擊荊州、劉備伐吳、諸葛亮六出祁山……戰爭沒有在赤壁畫上句號,反而從赤壁開始走向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所以說,戰爭最後體現的,並不是所有戰爭參與者的意識,而只是戰爭指揮者的意識。他們發起戰爭往往首先基於政治和戰略上的考慮,而不一定是為了結束戰爭,因為戰爭本身也是為了政治和戰略來服務的。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很少有人是為了戰爭而戰爭,就赤壁之戰來分析,曹操需要戰爭完成統一,孫權則需要戰爭保留自己的勢力,劉備則需要戰爭擴充自己的勢力,一場戰爭,其實就是基於所有指揮者謀求各自利益的需要。
是否決戰?決戰的目的是什麼?這往往是指揮者們在戰爭開始之前就一定要想清楚的問題,真正的決戰不可能是因為緣分造就的,它肯定是經過周密計畫的,雖然有機遇的推動作為誘因,但是事先必定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籌備,只為了那一刻的生死存亡之戰。
戰爭就是最殘酷的博弈,就赤壁之戰來說,獲勝的一方是劉備和孫權,但是,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並不是像電影裡所說的“保護子民”,統治者的首要目的還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在“突破困局”和“製造困局”的兩端來說,這場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製造困局”,而到司馬氏掌握魏國政權開始進行統一時,司馬氏的決戰策略無疑就是“突破困局”。“亂世出梟雄”,期待亂世的人一旦得到了他需要的利益,那么結束亂世就成為了他新的追求,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了。
勝負天平上的最後一個砝碼
戰爭就如同是一架天平,每一場戰役就是敵對雙方不斷放置到天平上的砝碼,最終,哪一方的砝碼最多,天平就會傾斜向哪一方,也就選擇出了最終的勝利者。從這裡來分析,那么決戰就是勝負天平上的最後一個砝碼,一旦哪一方贏得了決戰,那么敵對方將一敗塗地。這個砝碼,就是真正決定勝負成敗的那個砝碼,它不一定很大、很重,但是,它卻是最要命的那一個。
決戰就如同是《三國演義》里提到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東鳳也可以讓周郎“羽扇綸巾,談笑問檣櫓灰飛煙滅”,也可以讓曹操“赤壁樓船掃地空”。對於每一個指揮者來說,決戰都是一把雙刃劍,即便是在決戰之前已經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指揮者,也很有可能因為決戰中的一招不慎,導致在整個戰爭中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所以,指揮者通常情況下不會在戰爭初期就選擇決戰,倉促決戰對於戰爭中的各方勢力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當然也有很多決戰因為受到當時當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無法完全由自己去控制。
史上最著名的決戰之一“滑鐵盧戰役”,正是因為雙方主帥對於決戰的選擇和控制,為後世津津樂道。當時,拿破崙被囚禁在海外孤島,然後藉助衛兵的力量得以重返法蘭謠,他長驅直入,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進入了凡爾賽宮。巴黎民眾爭相迎接皇帝歸來,法國王宮的前任統治者路易十八不得不灰溜溜地夾著尾巴逃跑,隨後,獲悉訊息的英、俄、普、奧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組織了幾十萬大軍征討拿破崙。
法國皇帝早已經作好了戰爭的準備,拿破崙的先頭部隊很快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在林尼大敗普魯士軍隊,使得普軍不得不退向布魯塞爾。拿破崙知道決戰已經臨近,他最強勁的對手威靈頓在前面已經秣馬厲兵,可以說在進行決戰之前,拿破崙冷靜分析了戰場局勢,並且作出了最正確的戰略決策。拿破崙把一部分軍隊交給了格魯希將軍,讓他去追擊普魯士軍隊,以阻止普軍與英軍會合,並且告訴格魯希,他的部隊必須要與主力部隊保持聯繫。
可是拿破崙完全忽視了最嚴重的問題,他將決戰的重要砝碼交到了格魯希將軍的手上,而格魯希卻是第一次擁有獨立指揮軍隊的權力。格魯希將軍出發去追擊布呂歇爾了,可是這位第一次掌握軍隊指揮權的將軍,居然在行軍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從而放過了他的對手,成為了一隻迷茫的獵鷹。而他的獵物布呂歇爾卻像拿破崙早就預料到的那樣,出現在了滑鐵盧戰場上,並且最終給了法國塞帝最慘痛的回憶。一代歐洲霸主的風雲歲月就此畫上句號,只有認真的格魯希還在古戰場上等待著皇帝的訊息。
統率藝術與兵行詭道
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在他的專著《孫子兵法》中說道:“兵者,詭道也。”一個優秀的指揮官,除了能夠制訂周密詳盡的計畫,從容鎮定地指揮戰爭之外,還應該具有兵者詭道的素質。同樣,一場決戰,除了充分地調配人力資源之外,還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迷惑敵人。讓敵人無法摸清楚己方的意圖。這樣,才會增加決戰勝利的把握。
無獨有偶,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也在他的專著里提到了“兵行詭道”:“使用詭詐的人要使被欺騙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錯誤。這些錯誤在最後造成一種結果,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其實從古至今,利用信息來進行戰略部署都是戰爭的指揮者慣用的伎倆。尤其是在決戰之際,每一個指揮者在領導指揮時都必須發揮出最大的效力,戰爭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考慮清楚,在進行所有的調配和部署時,都要將自己能力最大化。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因為決戰中特殊的因素,所以它所表現出的往往是戰爭指揮藝術的最高層面,可以說是最考驗指揮者能力的時候。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的“馬陵之戰”也是歷史上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次決戰。據說孫臏和龐涓都曾經是戰國人鬼谷子門下的弟子,後來兩個人一起到魏國去做將軍,但是龐涓覺得孫臏的能力比自己強,害怕孫臏搶了自己的風頭,就把孫臏盼的雙腳砍了下來。孫臏依靠裝瘋賣傻才活了下來,後來趁著齊國使臣出使魏國的機會,坐在齊國使臣的車子裡離開了魏國,到了齊國。
公元前342年,魏國大將龐涓在魏王的授意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包圍了韓國國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隨即向齊國求救,齊國就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出兵援救韓國。齊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市南),由定陶進入魏國境內,直奔與魏國國都大梁咫尺之遙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訊息傳到龐涓軍中,龐涓趕緊放棄繼續攻打韓國的計畫,掉轉馬頭,回援魏國。魏惠王對齊國一再干涉魏國用兵的事情非常憤恨,所以他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督戰,不惜傾全國之兵迎擊齊軍。
魏軍來勢兇猛,而且兵力強大,孫臏果斷決定採用欲擒故縱的計策,先避其鋒芒,然後再誘龐涓中計。孫臏命令齊軍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孫臏命令士兵們第一天挖十萬個做飯的坑灶,第二天則減少到五萬個,到第三天再減少到三萬個。從後面追上來的龐涓通過察看坑灶,斷定齊軍在三天的撤退中,士兵已經逃亡過半,齊軍已經幾乎沒有了戰鬥力。龐涓親自率領精銳之師晝夜兼程地追擊齊軍,晚上龐涓追擊到了馬陵,當時夜色已深,魏軍就點起火把照路前行。
馬陵位於鄄邑北六十里處,溝深林密,道路崎嶇。魏軍在前行中發現了一棵大樹,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頓知自己中計了,但為時已晚,齊軍此時從四下殺出,身陷重圍的魏軍大敗,龐涓兵敗後自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減灶之計”。孫臏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關鍵的決戰,就是因為他對於信息的把握以及合理地運用信息,而龐涓則因為對信息的錯誤分析,最終戰敗。作為指揮者,龐涓並不是一無是處,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使魏國迅速在戰國中壯大起來,而在“馬陵之戰”中敗在孫臏手下,只能說孫臏是一個更為出色的指揮者,而且他準確把握了決戰的機會。
到了現代戰爭,並不是說高科技越發達,戰爭就越來越透明化,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其實在現代戰爭中,通過“兵行詭道”取得戰爭的勝利也尤為重要。
避開決戰還是接近決戰——統帥的矛和盾
決戰,一定是當己方的部隊已經充分地把握了能夠進入決戰狀態的時候,才能起到原本應有的效果,否則,在準備完全不充分的情況下同敵軍進行決戰,將不會有好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如何判斷決戰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判斷出現偏差,在不合時宜的時候開始決戰或者投入決戰,都有可能招致失敗的命運。
在德國人發動了“巴巴羅薩計畫”,發動閃電戰入侵蘇聯之後。史達林計畫在基輔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打敗德軍。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建議史達林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然後全力保衛莫斯科。但被史達林斷然拒絕,朱可夫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
戰爭開始之後,德軍利用機動部隊的優勢,將蘇聯軍隊進行切割包圍。德軍深遠的正面突擊和隨後的翼側突擊,把西南方面軍割裂成幾個孤立的集團。最後,基輔會戰中的蘇聯軍隊損失殆盡。基輔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300餘千米、縱深約600千米的大片領土上進行。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 000人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884輛坦克,3 718門火炮,3 500輛車輛,可謂戰果輝煌。德軍亦損失10萬餘入。1941年9月16日前後60多萬蘇軍被合圍,被包圍的蘇軍的命運已被注定,對他們來說,包圍圈的範圍難以置信,由於沒有摩托化兵力或軍事天才的領導,他們不可能突破包圍,南方集團軍的德國第十七軍團及第六軍團與中央集團軍的第二軍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持下不斷縮小包圍圈,被包圍的蘇軍沒有輕易放棄基輔,在一場殘酷的戰役中蘇軍士兵被德軍火炮、坦克及飛機消滅。9月26日,最後一支蘇軍在基輔以東投降,德軍宣稱俘獲600 000蘇軍士兵,希特勒說這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役。蘇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史達林在戰略上指揮失誤。史達林剛愎自用,拒絕部下的正確建議最終遭到慘敗。蘇軍在此戰的失敗,使南部戰線陷於崩潰。
朱可夫是蘇聯紅軍中的優秀將領,甚至被比喻成“蘇德戰場上的救火隊員”。朱可夫在基輔會戰之前就以他卓越的戰略眼光看到了這次會戰的漏洞。一是德軍的氣勢高漲,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的德軍此時可謂所向披靡。而蘇聯方面對德國的突然進攻顯然沒作好充分準備,一天之內蘇軍1 200架飛機便被擊毀,其中800多架還未來得及起飛,蘇軍防線在德軍的閃擊下被迅速突破,德軍以極快的速度向縱深推進。至7月9日,蘇軍共有28個師被殲滅,70個師人員和武器損失過半,整個部隊還沒有真正進入戰爭狀態。其次,德軍的力量太強大,按照蘇聯軍隊現階段的狀況根本無法抵抗。再次,德軍的機動性能是蘇軍無法抗衡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蘇軍想通過在基輔同德軍進行會戰消滅德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朱可夫想避免同德軍在基輔會戰,這個思路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從以上列舉的戰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決戰能夠起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但是需要指揮官具有冷靜而縝密的頭腦、足夠的實力,以及一個完善的計畫才能開始決戰的。否則,一次準備不充分的決戰只會讓己方的戰略意圖落空,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情況,讓己方受損。
給決戰加速還是減速
決戰是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發生的最終碰撞,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戰爭必須發生在某時某地,雖然它最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仍然可以憑藉人力方式改動它的時間。甚至有的時候,也可以避免決戰的發生,這首先要取決於戰爭開始前指揮者的所需,一旦得到所需,那么也就意昧著戰爭的價值已經實現,雖然並沒有進行形式上的“決戰”,“決戰”其實已經完成。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去依靠決戰的形式,而一樣能夠得到決戰的效果,這才是最高級的“決戰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里張飛在當陽橋與曹軍的對峙,結果張飛一聲吼,嚇死了敵人將軍,曹軍潰退,雖然並沒有兩軍交戰的血肉橫飛,但是同樣取得了決戰所需的結果。
而在選擇決戰的時機上,就不得不說說《左傳》中的名篇《曹劌論戰》。公元前684年,齊國來攻打魯國,魯莊公被迫應戰。這時候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就去見魯莊公,要求魯莊公帶著他一起上戰場。齊國軍隊和魯國軍隊在長勺交戰。在古代,兩軍交戰是要擂鼓的,雖然說“春秋無義戰”,但是古代打仗講求禮儀。一方擊鼓開戰而另一方不應戰,對方一般就只能等著。於是在齊國擂鼓的時候,魯國方面並沒有作出回響,直到齊國軍隊擂完了第三次鼓,魯國軍隊方面才擂鼓出戰,結果齊軍大敗,魯國最終贏得了長勺之戰。
在談到決戰勝利的原因時,曹劌談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的作戰思路是:作戰,靠的是勇氣。齊國軍隊第一次擊鼓進軍的時候士氣振奮,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士兵們的士氣就逐漸低落了,等到第三次擊鼓,士氣其實已經耗盡。對方的士氣已經耗盡,而我方的士氣正高昂,所以取得勝利的就是我們。
曹劌的理論所體現出的,正是對於決戰時機的選擇。選擇正確的決戰時機,不僅能夠以弱勝強、以寡勝多,也可以達到上面所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其實,選擇怎樣的時機,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進行決戰,還是如前文所講,取決於發起戰爭的指揮者的所需是什麼,戰爭往往反映的都是發起者、指揮者的意識,但是要贏得戰爭,卻需要利用或者攻擊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也就是士兵們來完成。
不能盲目出擊,也不能坐失良機,決戰就像是炒菜一樣,調料不能放多了,也不能放少了,炒菜的時間不能過長導致煳掉,也不能過短炒不熟。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其他的戰役失敗了,可能有“大不了從頭再來”的機會,但是決戰如果失敗,就有可能一敗塗地,不會讓你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所以,作為戰爭機器上最重要的部分,決戰是需要加速還是需要減速,需要慎重考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