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達魯薩蘭

汶萊達魯薩蘭

汶萊達魯薩蘭位於東南亞加里曼丹島北部,獨立日於1984年1月1日,是一個“主權、民主和獨立的馬來穆斯林君主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萊達魯薩蘭
  • 地址:東南亞加里曼丹島北部
  • 獨立日:1984年1月1日
  • 類型:馬來穆斯林君主國
歷史,政治,經濟,對外關係,

歷史

汶萊達魯薩蘭
汶萊古稱渤泥。自古為酋長統治。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入侵這個國家。1888年,汶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41年,汶萊被日本占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政府管理。1971年,汶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外交事務和部分國防事務外,汶萊恢復行使其他所有內部自治權。1978年,汶萊蘇丹赴倫敦就主權獨立問題同英國政府談判,並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於1984年1月1日放棄了其掌握的汶萊外交和國防權力,汶萊宣布完全獨立。獨立以後,蘇丹政府大力推行“馬來化、伊斯蘭化和君主制”政策,鞏固王室統治,重點扶持馬來族等土著人的經濟,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嚴格維護伊斯蘭教義。

政治

汶萊是一個“主權、民主和獨立的馬來穆斯林君主國”。1958年9月29日頒布第一部憲法。獨立後它的基本條款繼續有效。19711年和1984年曾進行重要修改。憲法規定,蘇丹為國家元首,擁有全部最高行政權力和頒布法律的權力,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設宗教、樞密、內閣、立法和世襲等5個委員會(1984年獨立後,立法委員會停止運作,內閣委員會改為內閣政府),協助蘇丹理政。

經濟

汶萊是東南亞第三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是汶萊的經濟支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6%和出口總收入的95%。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汶萊政府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和私營化政策,力圖改變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

對外關係

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張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應相互尊重。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重視聯合國作用。1984年1月7日成為東協第六個成員國,與東協各國關係密切。視東協為外交基石,主張通過東協實現地區穩定、繁榮與團結。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亞歐會議成員(ASEM),重視維護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對區域性經濟合作持積極態度,主張各國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認為近年來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和地區組織應在維護和平、保持穩定和促進發展中發揮作用。支持聯合國改革,希望通過改革加強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聯合國的效率和活力,認為安理會改革應多傾聽中小開發中國家的聲音,增加開發中國家的代表性。重視同中國、美國、日本等大國關係。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間的關係,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此外,還是大英國協和不結盟運動等國際組織成員國。1993年12月9日加入關貿總協定,1994年4月15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