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塘石磨煎餅

汴塘石磨煎餅

汴塘與山東搭界,飲食習慣受山東影響較深,平日主食都是煎餅。汴塘石磨煎餅的傳統製作過程與工具,首先是汴塘鳳山大理石雕刻製作的石磨,被雕刻大師雕刻的既精緻又耐用。然後就是鏊子、油擦、舀勺、竹劈子、鏟子等。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雜糧,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子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汴塘石磨煎餅
  • 別稱:石磨煎餅
  • 主要原料:小麥,玉米,高粱,穀子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儲藏方法:即食
汴塘與山東搭界,飲食習慣受山東影響較深,平日主食都是煎餅。所以,只要是汴塘人,無論老大娘、小媳婦還是大姑娘,都會攤煎餅,而且都有過硬的技術,甚至有些家庭男勞力也是攤煎餅的高手。
據傳,煎餅屬諸葛亮發明。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附近,鍋灶盡失,而將士飢餓睏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面為漿,將金(銅鑼)放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們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後來,當地百姓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打成鑼狀的煎餅鏊子。
明萬曆年間,兵部侍郎賈三近所編《嶧縣誌》卷五之山川篇記載:“圓山圓而四垂,狀如覆釜,山多沙石,土人制為磨,堅硬可久,行銷數省,尤以山頂者為佳。”從記載來看,嶧縣人鑿石為磨、製作石磨煎餅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而賈汪的汴塘,在明萬曆年時期,從行政劃分的角度看,隸屬山東嶧縣。所以,汴塘石磨煎餅的歷史在明萬曆年間便有此製作方法。
汴塘石磨煎餅的傳統製作過程與工具,首先是汴塘鳳山大理石雕刻製作的石磨,被雕刻大師雕刻的既精緻又耐用。然後就是鏊子、油擦、舀勺、竹劈子、鏟子等。
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雜糧,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子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以前,汴塘的煎餅多以地瓜乾和玉米為原料。煎餅有“紅白”之分,“紅煎餅”是用高粱攤制而成,“白煎餅”多用玉米攤制。現如今多數都用小麥,把麥子淘洗、浸泡,然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用石磨磨出來的麵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使用石磨來磨製麵糊,小磨用人力來推,大磨用畜力來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製麵糊,一人一根磨棍,把一盤古老沉重的石磨推得嗡嗡作響,粘粘的煎餅糊就從磨里緩緩流出。還有就是牲畜推磨,汴塘一帶多數都是用驢推磨,把驢的眼睛用布蒙上,驢兒便不會偷吃糧食了,圍著石磨轉推。
麵糊磨出來之後,便可開始架鏊子、生火。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後,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烙出的煎餅疏鬆多孔,柔軟筋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煎餅為主食的賈汪汴塘人,純樸、大氣、率真,勁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