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雞湯

汪集雞湯

汪集雞湯是湖北省武漢市著名傳統名菜,汪集本是武漢市新洲區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但從這裡出來的雞湯,使得“汪集”在江城聞名遐邇。汪集雞湯以味鮮美、肉細嫩、香醇厚著稱。汪集湯食協會有關人士稱,汪集雞湯的味道之所以特別,因為用的是汪集雞、汪集水。汪集雞是當地的土雞;汪集水取自18米深井,帶有天然的甜味。

做法,特色,發展歷史,

做法

選用黃孝地區的黃色老母雞,採用傳統工藝及精細原料製作而成,具有入脾益氣,健身益力,滋補養身之功效。
汪集雞湯
熟制方法:煨。

特色

汪集湯是由汪集井水和汪集土雞,經獨特工藝煨制而成的一種傳統美食。汪集井水清澈甘甜,汪集土雞肉嫩湯鮮,加上傳統的製作工藝和科學的配方佐料,煨出風味獨特、湯鮮味美的“汪集湯” 被譽為“楚天第一湯”。 “汪集湯”已經擁有雞湯、鴨湯、鴿湯、魚頭湯、蹄花湯等20多個品種系列,湯食業個體戶達57家,從業人員近3000人。汪集湯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廣闊的市場,邁出省界,闖入超市,走進千家萬戶。一條以湯食特色為龍頭,帶動飼養業、孵化業、加工業、行銷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和延伸,湯食業已發展成為汪集強街富民的三大支柱產業(湯食業、土建建築業、水產業)之一。
汪集雞湯

發展歷史

湯王吳太婆第一個把汪集人煨了數百年的“團年湯”炒成了名牌,並帶到了武漢。汪集民間煨雞湯至少有200年的歷史,每年大年三十,雞湯是一道必備的大菜,煨湯秘訣是“大火炒,小火煨”,煨足五六個小時,滿室都飄滿雞湯的香味。“新女婿上門,桌上有沒有雞湯,就是丈母娘是否滿意的標準”。
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當時年過七旬的吳冬秀,讓雞湯揚名。根據汪集人的講述,吳太婆是個拾荒老人,與爹爹“貓子”挑擔賣香菸、老鼠藥維持生計。1983年,她開始在街上擺攤賣湯,開始主要賣便宜的藕湯,後來雞湯逐漸成為主打品種,並在整個新洲名聲遠揚。汪集是連線新洲縣與武漢的必經之地,借地利之便,“吳太婆雞湯”的聲名傳到了武漢,司機開車經過汪集時,都會捎上幾罐。1994年,吳太婆正式在汪集開店面“汪集貓子吳氏湯館”,後來,吳太婆被媒體譽為“吳氏湯王”。與其他擺小攤賣湯的汪集人不同,吳太婆敢於也善於借媒體宣傳自己,並熱心慈善事業。1997年,她應武漢光明大酒店邀請,到武漢闖市場;1998年抗洪時,吳太婆送100罐雞湯上抗洪前線;1999年,汪集雞湯進入武漢超市。隨後,跟風賣湯者眾,一時間出現了全街人皆賣湯的景象。根據當地官方宣傳數據,到2001年,雞湯產業達到巔峰,年銷雞湯500萬罐,產值約2億元。有些人把吳太婆看作汪集雞湯的功臣,如汪漢生家店堂里就擺著吳太婆的巨幅照片。也有很多人認為,雞湯是汪集傳統特產,並不是吳太婆的發明,雞湯揚名跟她擅長炒作有關,但她也把煨湯工藝傳到了武漢,並引來一批跟風仿冒者,以致2002年汪集雞湯因品質下降良莠不齊,美譽度和銷售額急劇下滑。
2002年,武漢中百集團把汪集雞湯引進到武漢超市,經過市場策劃和媒體的宣傳,一時間,汪集雞湯聲名大振,汪集餐館的老闆全開始往超市送貨,連煨制雞湯的瓦罐也成了搶手貨。
2003年春節,汪遠志儲備了一萬多個瓦罐,打算像往年一樣大賺一筆,卻發現市場上再也買不到土雞了,銷量從一天1000多罐減少到兩三百罐。因為瓦罐雞湯的品質沒有保障,很快,那些貨真價實的汪集雞湯,也在水貨的衝擊下,影響了聲譽。汪集街道一天的銷量從10萬罐減少到1萬罐,甚至更低。
2007年12月,當記者去採訪的時候,霍方清和他的股東們,在傳統瓦罐的基礎上,又新增添了易拉罐裝的雞湯,銷量比當初銷往超市最旺的時候還要多,不僅走出了武漢,而且銷往北京,上海等地,一年銷售雞湯5百萬罐,產值達到1.5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