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稼華

汪稼華

汪稼華,又名六升,號湛上台主、南村畫史。1940年12月生於山東煙臺。青島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十五歲開始研習國畫並學書、治印、寫詩,迄今逾半個世紀。近 三十多年,十年畫高山,十年畫大海,十年畫南極,從題材到技法,極力革新,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以及日本、美國辦過多次畫展。六十三歲後,專注於傳統筆墨,閉門創 作,一邊畫一邊讀書,漸漸開出一塊獨有的天地。

2004年至今,創作進入旺盛期,自稱為“甲申變法”。“變法”後所作,題材多出於嶗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稼華
  • 別名:又名六升,號湛上台主、南村畫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煙臺
  •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國家一級美術師
自序,藝術歷程,“ 漫將一筆寫千山 ”,“ 猶作波濤弄潮鯨 ”,“ 身在南極幻亦真 ”,“ 筆底煙雲畫裡禪 ”,“ 一畫參悟古來今 ”,創作年表,作品賞析,

自序

余自少時即沉迷於詩、書、畫、印,凡五十餘載。期間,也曾隨潮流而東突西沖。所謂十年高山;十年大海;十年南極。縱橫十數國,行程數十萬里,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胸襟。五 年前,重讀歷代畫論,縱觀當今畫壇,實感“中國畫危矣”!危在書與畫逐漸分離;文化含量不斷流失;筆墨特徵之緩緩消解,於是有了余之“甲申變 法”。憑藉當今畫壇之“黃賓虹熱”尋根朔源,深研中國畫之精髓,同時身體力行之,得稿數百,始有“汪稼華筆墨”晉京城。此展得到當今中國畫壇識者之贊 許和鼓勵。“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前哲之“六十學童”,“七十始知已無知”正是現今余之寫照。在浩瀚的中國畫海洋里,余有生之年能有滴水入海則幸也!
汪稼華
余常言:余之每一首詩、一幀字、一幅畫、一枚印章皆在感動自己的過程中感動與之同肝膽者一起進入自然和藝術的境界,在茫茫大千世界中,紛紜的社會生活中得到一時、一絲的慰籍,那就阿彌陀佛了。

藝術歷程

汪稼華從十五歲開始研習國畫並學書、治印、寫詩,迄今逾半個世紀。近三十多年,他十年畫高山,十年畫大海,十年畫南極,從題材到技法,極力革新,在中國 大陸及香港、台灣省,並在日本、美國、東南亞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六十多歲後,他回歸傳統筆墨,一發而不可收,創出一塊新天地。 2004 年,他的筆墨創作進入旺盛期,自稱為“甲申變法”。
回溯汪稼華的藝術和思想脈絡,如岸行舟移,逆流而上,可以逐漸發見一位當代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內心世界和筆墨境界。

“ 漫將一筆寫千山 ”

生於 1940 年的汪稼華,自少年時代起,就喜歡詩文繪畫。後來他參軍了,從基層調到軍區機關,他成為一名 “ 文藝兵 ” 。他曾經放電影,繪幻燈,臨摹和創作 “ 主席像 ” ,也曾背著畫具到處寫生,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在實踐中嘗試了各種藝術技法,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篆刻、詩詞無不涉獵。 “ 文革 ” 期間,別人 都在忙著 “ 造反 ” ,他卻埋頭文學和繪畫,自稱為 “ 十年寒窗 ” 。
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離開部隊分配到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的汪稼華 , 進入了 自覺創作的階段。如果說此前在部隊是一個 “ 準畫家 ” 的話,那么此時的他已經正式將自己的目標確定為 “ 中國畫藝術家 ” ,開始系統研讀石濤、八大山人、黃賓虹 等的作品和理論。石濤的《畫語錄》對他影響巨大,他信服 “ 飽游飫看 ” 和 “ 收盡奇峰打草稿 ” 的繪畫原則,勉學苦追,先後遊歷了嶗山、泰山、華山、恆山、桂 林、黃山、五台山等海內名山,畫了不計其數的速寫,這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紮實豐富的物象材料。
與此同時,他繼續苦練筆墨,涵泳學識。 繪畫上,大量臨摹古人的作品尤其是青藤、八大和石濤的作品,從中體悟中國的筆墨精神和奧妙內涵;在書法方面,則真草隸篆並進,全身心浸泡在書海硯河之中。 他心儀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綜合修養,極為推崇蘇東坡,常常吟誦蘇東坡的詩詞文章,自己也常作詩、填詞、治印,以陶冶性情,變化氣質。
這一時期,汪稼華的繪畫題材已基本固定在山水和花鳥畫上,他的山水畫亦工亦寫,有些作品特別突出主題,構圖講究,色彩清新,筆墨並具,初步形成了個人的面目。 及至 1979 年舉辦 “ 汪稼華嶗山寫生畫展 ” ,他已非常刻意地以山水畫為自己的生命選擇了。這是他第一次舉辦個展,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嶗山為主題的畫展, 意義不同一般。為此,《青島日報》發表了題為《揮灑丹青寫河山》的通訊。他的花鳥畫也頗受好評,以描繪風雨以及雪景中的物象見長,尤其是風雨荷花,其實是 人生的寫照,引起海內外許多觀者的共鳴。

“ 猶作波濤弄潮鯨 ”

司空圖在《廿四詩品》中形容 “ 豪放 ” 有四句氣勢磅礴的表述: “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 。用此四句來概括汪稼華畫海的境界,似不為過。
大海是上天賜給青島人的寶物。青島一面靠山,三面環海,倚山面海,氣象萬千。海是黃海,中國 “ 四海 ” 之一;山為嶗山,海上名山第一,山海城一體,可謂得天獨厚。汪稼華自小生活在海邊,逐漸有了一種強烈的要畫海的衝動。
中國自古以來,大多黃土文化,少有海洋文化,因而歷朝歷代,畫海者鮮有其人,印象中只有南宋馬遠的《水圖》差強可算是與畫海沾邊。
石濤在《海濤章》中認為: “ 山自居于海,海自居于山,山海自居若是 ” 。即言山與海是相似相通的,反之亦然,現實存在的本來面目即為如此。汪稼華在《山耶 海耶》一文中說: “ 細讀《海濤章》 …… 它的真意思是否可以這樣說:以對山的理解畫海,海則起伏有情;以對海的理解畫山,山由靈動有致。山與海互相印證,可 各臻其妙。山耶,海耶?! ‘ 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愛也 '” 。
“ 躍入大海便痴狂 ” ,汪稼華畫大海,一發而不可收,畫了十幾年,以傳統的山水畫的筆墨皴、擦、點、染和西洋水彩之法相結合,描繪海的無窮變化,既細膩入微,又氣勢如虹,有時波瀾不驚,有時酣暢淋漓,形成了自己的海畫面貌。
他陸陸續續的以大海為主題的畫作,先到中國香港展出,產生反響,後又到日本、中國台灣以及許多城市等地展出,“ 大海畫家 ”的名號不脛而走。

“ 身在南極幻亦真 ”

“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 。 1984 年,中國南極長城站建立時,汪稼華非常鄭重地寄贈了自己的一幅大海作品以示祝賀,並題寫李白名句: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他希望能有機會去南極考察、寫生。
1991 年 11 月,功夫不負有心人,機緣巧合,汪稼華成為第七次南極考察隊的隊員。作為第一個踏上南極的中國畫畫家,這一段經歷異常珍貴,也成為他藝術人生的一個新的轉折點。
在南極,他度過了二十五個日日夜夜,繪製了大量的寫生稿,拍攝了五百餘幀照片,寫下了近十萬字的考察日記 …… 這一年,他正逢自己的知天命之年。
南極帶給汪稼華的不僅是題材、技巧性的突破和筆墨的變化,更是思想上的升華。南極大陸,有著與地球上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自然風貌和景觀氣象,雪原,冰 山,極晝,風暴,企鵝 ,海豹 …… 既新鮮陌生又略顯枯燥單調,使人易生出世之感。汪稼華身居其間,頗有所悟。他認真思考人與宇宙的關係,他的宇宙觀、世界 觀、人生觀、審美觀都有了新的飛躍和升華。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物無兩忘,精鶩八極,思接千載的終極超越,獲得了一種 “ 大塊假我以文章 ” 的使命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的名言: “ 以其不變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之一瞬 ” 。他意識到,人雖然在天地之間如一粒微塵,面對廣袤無垠的 大自然和浩瀚無涯的宇宙天體,簡直微不足道,但卻是宇宙間一切意義的來源和旨歸,藝術也只有關注人關注人心才會有價值。
回國後,汪稼華 又一次進入了創作高潮,繪製了數百幅以南極為題材的作品:大海冰山、風雪、企鵝、海豹。 1992 年,由國家海洋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 “ 汪稼華南極畫展 ” 在上 海美術館舉行,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 “ 南極畫展 ” 。此後,他均以 “ 南極行者 ” 自我命名。 “ 此次南極之行,終身受用不盡。 ” 汪稼華如是說。

“ 筆底煙雲畫裡禪 ”

2003 年,汪稼華回歸筆墨 , 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和實踐積累之後的必然選擇。這幾年,他從各種大小展覽中看到,中國畫正在走向製作化、 精細化、江湖化、市井化,使他非常憂慮,尤其是有些人提出的 “ 筆墨等於零 ” ,使他在反對的同時萌生一種莫名的使命感。他堅信筆墨既是中國畫的底線,又是它 的最高原則和境界。筆墨是中國畫安身之命,自立於世界各民族藝術之林的法寶。
汪稼華認為: “ 中國畫的筆、墨是中國畫的線條與墨塊,是承 載著豐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的,筆墨法度從來就是品評中國畫的第一要求。筆墨繪畫乃象牙塔藝術,它集人品、才情、學問、思想之大成,需傾畢生精力以求之。由於 時空之轉換,當代藝術已逐漸演化為麥當勞快餐,進入泛文化時代,往往不求甚解,只圖一時痛快。從事中國畫研究並身體力行者只能 ‘ 躲進小樓成一統 ' ,寂寞耕耘之。 ”
他即是這樣躲進 “ 小樓 ”—— 他的高樓畫室 “ 湛上台 ” 潛心於筆墨創造和探索的。在一日又一日的揮毫中,他愈來愈認識到,通過筆墨 可品出高大、典雅、沉著、飄逸、雄渾、遒勁、綺麗、豪放、霸氣、空靈、疏野、禪味 …… 東晉顧愷之“遷想妙得”論、唐朝張 ■ 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一語道破畫者之悟性高低。中國筆墨亦需造型,然不是西方繪畫造型的所謂科學性,而是畫家心中的型。蘇東坡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中國畫家具有對於物象的超越性和藝術的自覺性,就此而言,早於西方繪畫近千年。
如果說三十年前,汪稼華筆下的山水還是具象的和物象的,那么三十年的歷煉和砥礪,現 在他的山水更多的是意象的和心象的。雖然他仍以嶗山為繪畫的主題,但已是筆墨的嶗山,心中的嶗山,而非寫實的嶗山了,從此,他獲得了一種新的筆墨藝術的自由。
在汪稼華的近作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對筆墨質量的苛求,他以真、草、隸、篆尤其是康有為的書法為基礎,以黃賓虹的筆墨技巧和結構為骨架,突破傳統的構 圖模式,輔以石濤、青藤、八大的筆墨精神,化為己出。他較少畫遠山,而是將山體做局部的截取,使讀畫之人感到一種清新飄逸的氣息撲面而來,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汪稼華近作特別注重畫中的禪境意味,“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讀他的畫常常讓人想到這些場景。

“ 一畫參悟古來今 ”

經過多年的 “ 陶詠乎我 ” ,汪稼華已進入藝術的自覺時代。他常說一個畫家的成長是 “ 少年才氣,中年傳統,晚年學養 ” ,而這個學養是用中國傳統的 “ 文火 ” 慢 慢地燉出來、煨出來的。近六十載詩、書、畫、印諸方面的綜合修養終於使他達到以手寫形,以心寫意,直到以禪寫神的藝術化境。石濤超越時空的宣言: “ 墨海中 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咫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 。正是一個成功的中國畫家的必由之路。詩曰:
筆山聳雲萬千尺,墨海蒼茫渺無潯。
舉目揣摩山海勢,一畫參悟古來今。

創作年表

1955年 自幼酷畫,是年始習中國畫,臨書、刻印、學詩。
1959年 第一次參加青島市美術作品展,有作品“床邊嬰兒”。
1962年 第一次發表作品,青島日報刊“楊柳八哥”,並有“用筆老練、借墨有功”的評介文章。
1964年 參加全軍三屆美展,作品“頂風冒雪”刊於該展的中國畫冊中,獲優秀獎。
1979年10月 舉辦“汪稼華嶗山寫生畫展”,作品106幅。此為第一次個展。青島日報以“揮灑丹青寫河山”為題發表評介文章。
1981年06月 《航海》雜誌發表海畫“山耶海耶”,並有老作家端木蕻良先生為此畫手書的“滄海歌”同時發表。
1981年09月 《人民日報》中心頁,以“汪稼華的畫”為題發表作品“雨後明霞”、“風雨荷花”、海畫“風高浪狂”等作品。評介文章指出“他的作品既有優秀的傳統技法,而在設色、透視等方面又有西畫的某些特點,表現出了一種清新活潑的意境……”
1982年01月 《山東畫報》中心頁以“獨闢蹊徑,大膽創新”為題,發表作品“瑞雪”、“月泉”、“雨荷”、“飛雪”等作品。
1982年02月 赴香港舉辦“汪稼華畫展”,作品200幅,香港新晚報以“汪稼華愛畫海”為題發表了評介文章。華僑日報、晶報等也做了報導。
1982年11月 於青島舉辦“汪稼華畫展”,作品160幅,推出大批海景畫。青島日報以“情溢畫外”為題發表評介文章。
1983年03月 “汪稼華畫展”應太原市之邀展出作品100幅,太原日報以“刻意出新成一家”為題發表評介文章並刊作品:“靜波”、“風濤”、“晴光”、“雨荷”。
1984年03月 於濟南舉辦“汪稼華畫展”,作品165幅,大眾日報以“尋幽千嶝,弄潮萬頃”為題評介此展。
1984年10月 《汪稼華選集》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4年11月 《美術》雜誌發表通景畫“山耶海耶”。
1985年04月 參加“曹州牡丹進京展”,光明日報選刊風雨牡丹--“撒盡天香留與人”。
1985年09月 人民日報海外版以“綠叢又放數枝紅”為題發表海畫作品“風急浪高”。
1986年07月 青島首屆藝術節,特舉辦“汪稼華畫展”作品180幅,藝術報以“哲理躍畫面,激情涌筆端”為題,評介此展。
1986年 《中國書畫》刊海畫作品“淺底”。
1987年07月 《中國畫報》中心頁以“海之詩--汪稼華的畫”為題介紹海畫並發表“山耶海耶”、“和聲”兩幅作品。
1988年09月 由山東電視台拍攝汪稼華專題片--“尋找大海”,並由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青島電視台播出。
1989年03月 在日本長崎舉辦“汪稼華畫展”,展出作品38幅。日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長崎新聞、西日本新聞以及KTN、NEC兩家電視台都對此做了報導。
1990年11月 參加中國南極考察隊。青島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都做了報導。
1990年12月 在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辦“汪稼華南極長城站書畫展”書畫作品80幅。這是南極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畫展。
1991年06月 青島日報、上海文匯報以“筆底冰雪南極情--記第一個赴南極的國畫家汪稼華”為題發表評介文章並刊南極畫作品“帝王家事”。
1991年08月 由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主辦,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汪稼華南極之行畫展”。此展,中央、上海等五家電視台都做了報導,展出大幅南極畫38幅。
1991年11月 應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邀請,“汪稼華南極之行畫展”進京參加“國際科學和平周”,在中國科技館展出。
1992年01月 《走向世界》雜誌以“第一位赴南極的國畫家”為題介紹汪稼華的事跡並刊“幻光”、“冰雪會”、“玉潔冰清”等三幅作品。
1992年12月 台灣新聞報在“大陸畫壇”中以“筆墨酣暢,海天茫茫--第一位踏上南極寫生的國畫家汪稼華”為題介紹並刊“冰海霞色”、“雪海燕兒”兩幅作品。
1993年11月 在青島舉辦“汪稼華南極畫集”首發式。同時舉辦“汪稼華南極作品展”。展出作品60幅。
1993年 浙江電視台攝製專題片“畫出心中的南極”,由浙江、山東、青島電視台播映。
1996年11月 應台灣高雄市書畫學會邀請於高雄市舉辦“汪稼華作品展”,展出作品80幅。
1997年03月 台灣高雄王家美術館舉辦“汪稼華作品展”,展時一個月,作品38幅。
1997年04月 由台灣王家美術館在青島舉行“汪稼華作品集”出版的新聞發布會。
1997年11月 應美國洛杉磯“天濤畫廊”之邀,赴美舉辦“汪稼華畫展”,美國“世界日報”、“國際日報”都以“高山、大海、南極”為題發表了評介文章,並刊登了海畫作品。
2000年 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畫壇巨擘”畫集刊汪稼華作品“山耶海耶”圖並有手書論石濤“山耶海耶”文稿。
2001年02月 應台灣高雄市書畫學會舉辦“汪稼華作品展”。作品80幅。“中國時報”、“台灣時報”等數家報紙刊評介文章及作品照片。
2001年10月 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畫壇巨擘”第二本畫集刊汪稼華作品“金光碧霄”圖。並有手書論石濤“一畫參悟古來今”文稿。
2002年 “畫壇巨擘”第三集,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刊汪稼華作品“風雨荷花”及南極畫“紳士樂園”並有手書“一畫即可數清狂”文稿。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