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清

汪波清

1931年3月3日出生於我市綏德縣四十里舖,曾就讀於延安大學新聞班,並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其品學兼優,畢業後被組織分配到新華社西北分社任記者,隨解放軍一野參加解放大西北的隨軍報導工作。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陝北人崇高的品德,在血與水的險惡環境中,深入連隊、前線采寫新聞、通訊,及時刊登在西北《民眾日報》上,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波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綏德縣四十里舖
  • 出生日期:1931年3月3日
簡介,經歷,

簡介

汪波清從新華社西北野戰分社調到新華社新疆分社任記者,在5年的時間裡,他闖沙漠,越戈壁,深入“火洲”和雪山牧區,投身西北軍墾農場采寫稿件,攝取新生活的鏡頭,及時傳播邊疆社會變遷的信息,其中通訊《今日新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經歷

汪波清調回北京新華社總社,任中央政治外事記者,主要采寫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重大政治和外事活動方面的報導。他始終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黨性,堅持原則,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根據要聞工作的特點,結合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採訪的規律和寫作技巧,鍛鍊出在特殊場合、特殊時期寫新聞稿件不打草稿的過硬“絕活兒”,晚上采寫,當夜就交稿播發,第一時間發表“第一新聞”。1965年,汪波清採訪從巴西回國的9位同志的先進事跡,完成《九顆紅心向祖國》通訊14篇。新華社當時每天晚上播發一篇,《人民日報》等報刊在半個月內連續刊登,不僅受到新華社領導和讀者的讚揚,該系列通訊還被作家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同時編印成書,作家出版社先後4次印刷。 在長期的新聞寫作中,汪波清不斷總結、探索,在寫作形式上敢於跳出固有模式,大膽創新。1973年6月間,汪
波清在中南海採訪毛澤東主席會見外賓的活動
著意采寫賓主雙方會見的情景和談話內容,稿子經周恩來總理審定播發,令人耳目一新。1973年11月,他隨中國民航友好代表團訪問巴黎,在回國的飛機上,寫了題為《朝發北京夜宿巴黎》的通訊,新華社播發後,全國多家報紙刊用,很多讀者感嘆:好多年沒有讀到這樣生動的報導了。 在汪波清采寫的大量稿件中,大部分是直接署名,還有一部分是用筆名,其中有些稿件的署名是“九江”。“九江”是毛澤東主席“賜”給汪波清的筆名。一次會見外賓後,毛主席與採訪記者交談,說到汪波清三個字偏旁都有三點水,就風趣地說:你的名字都有三點水,一共九點水,乾脆叫“九江”吧。汪波清便從此署名“九江”。
1974年3月
汪波清從新華社調入光明日報社,先後擔任光明日報社臨時領導小組成員、總編室副主任、主任、記者部主任、編委、機關黨委書記等職,組織采寫和編輯了大量稿件,其中很多稿件在社會上產生過很大影響。1986年,汪波清組織了一次大型的連續報導,介紹4所軍醫大學的80名學員赴老山前線代職見習的感人事跡,強調投身實踐是大學生成才的必經之路,采寫和編輯了《從華山到老山》一書,在社會上頗受好評。同年,汪波清飽含深情采寫的通訊《唯有今日好——國慶天安門城樓紀盛》,特色鮮明,被幾所大學新聞系收入《中外新聞通訊選》教科書中。 1994年4月,汪波清離休,仍心繫國計民生,並時刻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幸的是,他離休後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並於2008年3月3日病逝。他的不幸逝世,使新聞界失去了一位老前輩。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