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於衣錦坊,始建於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由福州永泰閩清閩侯等縣汪氏宗親集資興修

汪氏宗祠位於衣錦坊,始建於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由福州永泰閩清閩侯等縣汪氏宗親集資興修。翌年農曆八月竣工大吉,遂合族首祀宗祖,訂有族規、祠訓,並著有《汪氏敦睦堂譜牒》(現存福建省圖書館)。從此,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和八月十八日為其春秋二祀之期。民國十五年(1926年)祠曾重修。20世紀50年代初遭特大洪患,1958年夏末又經各房捐資修復。在過去的歲月里,祠堂還兼具聯絡中轉與信息交流的驛站作用,為汪氏族親的學習、赴考及駐城辦事提供了便利。
該祠坐南朝北,主體為穿斗式木構架,以祠廳為界分前後兩進,建築面積約490平方米。大門後即為天井,一棵老樟樹以游龍之姿衝破灰瓦的禁錮,在高空舒枝展葉,抖落一片濃陰,仿佛一段開宗明義的宣言。過天井,進祠廳。廳內正中,一張紅木雕花的供案,上承“平陽汪氏宗祖”之香位與2002年7月入編《八閩祠堂大會》之證書。與廳毗連之二層走馬樓閣,曰“文昌閣”,系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建。
近年來,“汪氏宗祠”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族親前來參觀探賢、尋根訪祖,它已不局限於紀念汪氏先祖,更延伸為愛國思鄉、弘揚中華美德之所在。族中代有人才,使汪氏子孫引以為榮且深受激勵。自唐迄清,歷出文狀元5人,武狀元1人,榜眼、探花各4人。其中,唐越公汪華、宋大學士汪藻、明兵部侍郎福建巡撫汪道昆等聲名尤隆。
天井中立有一塊雙面鐫刻的“名宦碑”,對文韜武略皆備的汪道昆其人作了簡介。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太函,又號南溟,歙縣(今屬安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初授義烏令,即教民習武以備倭寇,人多能投石超距,世稱“義烏兵”。後升福建備兵道,與戚繼光在福清楊家寨(今江陰)全殲倭寇一萬八千餘,以功擢按察使、僉都御史等,累官至福建巡撫、兵部左侍郎。萬曆二年(1574年)致仕歸鄉。道昆是詩人和雜劇作家,為“新安詩派”創始人、文壇“後五子”之一,與王世貞並稱“南北二司馬”。曾署名“天都外臣”作《水滸傳·序》,讚揚書中英雄“有俠客之風,無暴客之惡”,又稱頌此書“紀載有章,煩簡有則”,在文藝史上首次給予《水滸傳》很高的評價。汪道昆的傳世之著有《太函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太函子》1卷,文、史、詩合璧;雜劇《五湖游》、《高唐夢》、《洛水悲》、《遠山戲》,合稱《大雅堂雜劇》,為萬曆刻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