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履秋

汪履秋(1919~1999)男,江蘇興化人。曾任江蘇省中醫院大內科主任、江蘇省衛生廳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衛生廳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急症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職。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500師承工作指導教師之一。

基本介紹

  • 人物名:汪履秋
  • 主要成就:提出了“勞苦傷陽,優裕傷陰”的觀點。
  • 擅長:中醫內科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1999年
  • 出生地:江蘇興化
主要經歷,學術內容,臨床套用,著作,主要論文,

主要經歷

汪履秋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幼年即對中醫藥知識耳濡目染,12歲時開始背誦藥性賦、湯頭歌,1934年拜師於當地名醫陳一如先生(江淮名醫趙海仙的傳人),一面隨師抄方侍診,一面誦讀中醫著作。隨師學6年後即懸壺桑梓,名聞鄉野。於1946年至1950年曾在上海閘北存心堂坐堂行醫,閒暇時常在店堂配方處閱讀他醫處方,並向病家詳細詢問症情,以探究他醫處方用藥的機理所在,豐富自己的臨床知識。195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深造,翌年分配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
早在60年代,他就根據中醫治療時令病的優勢,率先成立了時病組,專門收治痢疾、濕溫、風溫、時感等病證,為中醫治療時令病積累了經驗。80年代末至90年代,他又根據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優勢,倡導成立了風濕病科,並擔任了該科的顧問,為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學術內容

汪教授從醫近六十載,主要從事內科臨床工作,擅長外感時病及內傷雜病的治療,特別是在肺炎、腸傷寒、細菌性痢疾等時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塞氏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以及糖尿病、重症肌無力、肝炎、肝硬化等疑難病證方面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在中醫理論上,提出了“勞苦傷陽,優裕傷陰”的觀點,對臨床指導意義較大。
對常見疾病的病機及治療也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機主要是風濕痰瘀痹阻經絡,治療以祛風除濕化痰消瘀為原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機以肝腎陰虛為本,風濕內阻、營熱不清為標,治療以養肝腎、祛風濕、清營熱為主。對乾燥綜合徵的治療,提出了化瘀生津、祛風通絡的原則。
汪教授強調在臨證時要以辨證為主,但辨證必須靈活,辨證要與辨病相結合。如對糖尿病的治療,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常參入降糖驗方,療效明顯提高。

臨床套用

汪教授師古而不泥古,在臨床上雖然喜歡用古方,特別是經方治療疾病,但對其運用非常靈活。如曾治療一例不明原因的發熱患者,身熱持續月余,用多種抗生素治療不效。汪教授根據其發熱時間雖長,但仍感惡寒的症狀特點,認為太陽表邪未淨,投以麻黃桂枝各半湯和解太陽、少陽,藥進三帖即熱退病癒。又如五積散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載的一首處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當歸、肉桂、白芍藥、半夏、橘皮、枳殼、麻黃、蒼朮、乾薑、桔梗、厚朴組成,原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證,汪教授根據方中藥物具有散外邪、理氣滯、化痰瘀、升清降濁等功用,而用於治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胃腸型感冒等,收效顯著。

著作

主編、參編了《當代名醫證治匯粹》、《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中國名醫名方》、《醫海拾貝》、《名醫名方錄》、《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等著作。

主要論文

[1]汪履秋.消渴證治瑣談[J].江蘇中醫,1998(06).
[2]汪履秋,金妙文.止痢1號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分析[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2(04).
[3]汪履秋.大葉性肺炎2例[J].江蘇中醫雜誌,1981(01).
[4]汪履秋,王悅.汗法臨床運用瑣談[J].中醫雜誌,1990(06).
[5]汪履秋,汪悅.紅斑狼瘡驗案二則[J].江蘇中醫,1991(06).
[6]汪履秋.上中下通用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20例臨床觀察[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3(04).
[7]汪履秋.中風證治體會[J].吉林中醫藥,1986(02).
[8]汪履秋.談高熱的臨證辨治[J].江蘇中醫雜誌,1987(12).
[9]汪履秋.肺炎證治一得[J].吉林中醫藥,1987(06).
[10]汪履秋.類風濕性關節炎證治淺見[J].新中醫,1988(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