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灣(湖北省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下轄自然村)

汪家灣(湖北省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下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下轄自然村。1956年前名為:倒掛金鉤,因周邊名汪家灣自然村較多,仍稱倒掛金鉤或倒掛金鉤汪家灣。現為官田畈村駐地。因汪姓族人世居於此,相傳古時汪姓族人練習武功,一招絕技倒掛金鉤聞名,灣因此而得名——倒掛金鉤(後文1956年以前稱倒掛金鉤,1956年以後稱汪家灣)。倒掛金鉤名及汪姓歷史有據可查可追溯到明代中早期,至2018年約五百年。本灣以汪姓為主,現為汪姓貴戶三份。另有徐、孫、賀姓。徐姓主要由徐家細屋遷入,孫姓主要由孫家灣遷入,賀姓由賀家坳遷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家灣
  • 曾用名:倒掛金鉤
  • 別名:倒掛金鉤汪家灣
  • 地理位置:湖北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
  • 面積:306161.56m2
  • 人口:146人
  • 方言:江淮官話-黃孝片-黃岡話
  • 姓氏:汪、徐、孫、賀,以汪姓為主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編碼:438810
建制沿革,大事記,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由來,汪姓,徐姓,孫姓,賀姓,人口民族,政治,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歷史事件,房屋的變遷,井的變遷,文獻及藝文,地方特產,地名遺蹟,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明朝屬黃州府黃岡縣永寧上鄉東坪村 。
清朝屬黃州府黃岡縣永寧鄉賀家坳里東坪村沿門關莊下社(下社包括倒掛金鉤、孫家灣、鄒家祠堂、鄒家灣、三棵樹和鄒家新屋)。清政府為強經地方軍事機構,劃歸但店汛賀家坳區,至清末無變化。
民國初年,行政區劃仍沿清制。民國8年,廢區,劃歸第三區賀家坳里。民國21年,廢除村(里),建聯保,屬賀家坳里。民國25年聯保縮編黃岡縣將138個聯保縮編為73個,民國29年繼續縮編,黃岡縣將73個聯保縮編為58個聯保(鎮),屬第三區賀店聯保。民國30年,黃岡縣實行新縣制,第三區保留。裁撤第一、二、四、五、六區,並將68個聯保(鎮)事並為38個鄉鎮,屬賀店鄉。至解放前行政區劃無變動。
1949年5月黃岡縣解放,黃岡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為11個區,323個行政村。屬第六區(駐地三里畈)賀店行政村。1950年1月28日,廢除舊保甲,組建行政村,村下轄閭。1951年2月起,先後將行政村改為鄉,閭改為村。同年7月8日,對分縣後所轄的區(鎮)鄉進行了調整。屬第十區,駐但店,下轄14個鄉,屬楊廟鄉。
1952年第十區改為駐地名,屬但店區楊廟鄉。
1956年,黃岡縣設7個區,屬賈廟區楊泗坳鄉。7月除賈廟區外,其於6區撤銷,劃為10 縣委農村工作指導員小組。
1957年2月撤消原指導小組序號,各指導小組按駐地命名,為但店指導小組賀坳鄉。
1958年9月,以原指導組和區組建成9個人民公社,以鄉為大隊,屬楊泗大隊,官田畈中隊汪家灣小隊。1959年9月5日,公社按駐地名稱更名,高峰復為賈廟。又將大隊改為管理區,中隊改為生產大隊。楊泗大隊為楊泗管理區,官田畈中隊為五大隊。
1975年撤區並社,建立16個公社,公社下設片,管理生產隊。五大隊屬楊泗片,總路咀公社。1981年5月10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將黃岡縣原帶宣傳色彩和按數目順序命名的131個大隊,都按當地地名給予更正,將五大隊更正為官田畈大隊。
1983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1983】25號《關於實行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精神,撤銷公社,管理區、大隊、小隊等名稱和機構,設定區、鄉、村、組等行政機構。本灣屬賈廟區楊泗鄉官田畈村汪家灣組。
1987年9月24日,撤銷區的建置,屬賈廟鄉官田畈村汪家灣組,至2018年無變動。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代碼421121200223,城鄉分類220。

大事記

明中早期六世祖大份汪妣譚氏葬於倒掛金鉤,據此推測此墳當是媽子墳之名的由來。
1645年冬歸入清朝版圖。
1645年前後汪姓貴戶三份十三世先祖,始遷入倒掛金鉤。
1817年5月1日(清嘉慶二十二年四月初八)汪姓大份總路咀冷水井希貞公支十八世維貴葬於倒掛金鉤媽子墳,為大份最後一位葬於倒掛金鉤。
1949年4月15日倒掛金鉤解放(一說3月2日)。
1956年由楊廟鄉劃入賈廟鄉,並更名汪家灣。
1965年大河改道,原沿本灣灣腳下,後改至現道。
1975年劃歸總路咀公社。同年與徐家細屋合併,徐家細屋遷至汪家灣。
1977年大河橋建成。
1979年拆祖屋分家。
1983年3月復歸賈廟區。
2007年本灣挖對面山坡,開始大面積建房。
2010年修建村組路並鋪裝水泥路。
2016年灣內鋪裝水泥路。
2017年於後山原稻場建成扶貧房。同年新電改,將原架空鋼芯裸鋁絞線更換為架空絕緣鋁絞線,並新增桿式變壓器一座。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汪家灣,東與官田畈村孫家灣、大徐家灣以及但店鎮胡西凹接壤;南與官田畈村三棵樹接壤;西與賈廟鄉王家衖村隔河相望,北與官田畈村河圖屋基、凹水塘接壤;東北與但店鎮林家土門接壤。GPS地址(30.725041, 115.089038)。距離318國道4.5公里,G42S武英高速總路咀入口5公里。
據明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修汪氏貴戶宗譜以及灣中老輩介紹,舊時原灣中祖屋在中灣處(現汪從喜房屋處),灣中有三口水塘,南邊為熊家塘、中間為中塘,北邊為首塘,現存水塘將原三口,合成兩口。首塘以東約150米為養馬塘。
倒掛金鉤汪家灣

氣候特徵

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四季光熱界線分明。

由來

倒掛金鉤原屬萬家畈,萬家畈為萬姓祖地,原在萬家畈有萬姓祠堂,解放後拆除。萬姓為黃岡縣大姓,元、明、清人材輩出,據《黃岡縣誌》載明清兩朝萬姓進士各數十人。至清末不知何故人丁凋零,但今仍有萬家山,萬家畈之名。汪姓相傳為陰曆年臘月二十八早晨遷入,現本灣仍是臘月二十八早飯吃團年飯。汪姓遷入之初,多受周邊原居民欺凌,幸得徐家細屋大力幫助,得以立足。汪姓族人原練習武術,以團結且絕技倒掛金鉤聞名,故名倒掛金鉤,武術現已失傳。20世紀70年代與徐家細屋合併,徐家遷入汪家灣。原本灣有徐家一戶,由許家凹遷入,具體年月不詳。後因小組劃分將兩家孫家劃入。

汪姓

據《汪氏宗譜》載,汪姓貴戶源自安徽休寧,清順治十八年進士汪沅曾手錄安徽譜1-75世,為現黃岡汪姓貴宗譜之源。譜載尚輝公自休寧西門狀元坊隨長子登一遊宦武昌(今鄂州),登一公於元末解官,在黃岡縣還和鄉上栗子園(在今總路咀鎮)定居,為黃岡縣汪姓貴戶姓祖。又有口口相傳為饒州府瓦屑壩遷入,瓦屑壩在今上饒市鄱陽縣蓮湖鄉瓦燮嶺村。據他支汪姓譜載為元末明初自瓦屑壩遷至蘄州府,明末清初由蘄州遷至黃岡縣,黃州葉路洲汪姓當為此途遷入。
汪家灣汪姓三份遷入始祖為十三世先祖,自還和鄉沙河圖里瓦屋灣(今團風縣馬曹廟鎮薛坳新村)遷至永寧鄉賀家坳里東平村沿門關莊社倒掛金鉤(又叫萬家畈倒掛金鉤)。十三世世啟公和其弟世文公、世傑公兄弟三人,其父繼儒公邑庠生,因世文公和世傑公兩人失考,是兄弟三人或者兩人或只世啟公一人遷入,暫不可考。遷入年代大約是在1645年前後,即清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攻占白雲山寨、小崎山寨將永寧鄉納入清朝前後。據《乾隆黃岡縣誌載》:“汪鼎臣妻殷氏。夫姑避賊巒蒙山寨,寨破為賊所殺。氏值母病,歸省於雅蛋洲。聞之,布奠江濱,號泣投江苑”。巒蒙山,即今瞞母山,此事當是發生在1643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二月初二張獻忠攻點黃州府城)。但現今周邊除倒掛金溝汪家灣外,並無汪姓村灣,且譜載十三世世啟公之弟世文和世傑失考。是否與汪鼎臣有關聯暫無法知曉(譜名不等於實名)。
世啟公有三子:承先、承永和承周。承永公回遷至落雨山附近(今團風縣馬曹廟鎮薛坳新村附近)、承周公遷至退車嶺(不知何處)。承先公六子:德浩、德浚、德鴻、德潤、德澤和德源均在汪家灣,兄弟六人後輩:希字輩總計14人,其中德浚公長子希珠回遷至瓦屋灣(今團風縣馬曹廟鎮薛坳新村)。希字輩、輔字輩另各有所遷,有遷至浠水(其後又一支回遷),也有陽新等地。現今汪家灣汪姓為德潤公之子:希琮和希琳以及德源公之子:希瑾,三位希公之後。
據譜載自汪姓貴戶六世祖汪妣譚氏至十八世維字輩,最早明朝中早期,最晚清嘉慶二十二年四月初八(公元1817年5月23日)倒掛金鉤媽子墳均為汪姓貴戶大份祖墳山。倒掛金鉤三份祖墳山位於本灣各山和三棵樹東側羅家林,羅家林現存墳數具。現墳地共三處:後山、對面山、小崎凹。
汪姓貴戶大份與三份為何交替在倒掛金鉤現今已不得而知,與瞞母山歷史事件是否有關也不得而知,暫將《黃州府黃岡縣明清兩朝汪姓進士題名錄》、《尚輝祖初徙岡邑跋》以及瞞母山事件附於後,以備考證。
倒掛金鉤汪姓祠堂原在馬曹廟鎮沙河圖村,文革被毀。2017年在總路咀鎮夕陽沖重建,位於G42S武英高速總路咀入口左側。
汪氏宗祠汪氏宗祠

徐姓

來源有兩支。一支由許家凹遷入,民國期間遷入,本灣現有一戶。另一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與徐家細屋合併遷入,現有五戶,祖墳山崎灣。

孫姓

來源有三家。一家為倒掛金鉤女婿,2007年在其岳家老房子建房;一家原為孫家灣,因生產小組劃入到汪家灣組,2007年汪家灣組挖地建房時搬至汪家灣;另一家原為本村三棵樹,因其母為汪家灣人,後在汪家灣建房,約為2005年前後。孫家祖墳山在塘窪。

賀姓

原籍為但店鎮賀坳,在其岳父家原老房子建房遷入,建房為2007年。

人口民族

本灣民均為世居於此的漢族,婚娶基本都是周邊,均為漢族。另有兩家分別娶四川和廣西媳婦,其民族未知。

政治

現任中共官田畈村委會書記為汪家灣徐志雄。

綜述

第一產業

以農業種植水稻為主,另有板粟、花生、油菜、綠豆等經濟作物。上世紀灣民家家自養豬,至本世紀初灣民已養豬較少。現仍家家飼養土雞,是本灣人雞蛋攝入的主要來源。另飼養有中華田園犬,主要為防盜。有兩家灣民從事山羊養殖,但規橫較小。

第二產業

灣民農閒務工,以泥工、電工為主。改革開放後,灣民到深圳寶安以及潮州打工較多,另有從事製衣、泥工、電工以及電力建設且前先後至越南、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國工作。80後務工以專職為主,基本不再從事種植。
汪家灣原村部原有鞋帶廠,至上世紀80年代倒閉。
原有榨油房一座,21世紀初關閉。
建有大米加工廠一座,位於原村部,現官田畈村大米加工,以此加工廠為主。
建有一座變電所,位於後山原村部後,容易為800KVA,為官田畈村主要供電電源。2017年電改,在灣南路邊新增加一台桿式變壓器,供本灣用電。

教育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前有村國小一所,在汪家灣境內金盆垴,開辦有一至六年級,後縮編成一至三年級,20世紀80年代末又縮編,只保留一至二年級。1990年搬至汪家灣灣前官田畈村部。至上世紀90年代末停辦。後又開設幼稚園,以因設施不達標停辦。現本灣幼兒以及國小均至總路咀鎮。

醫療衛生

上世紀90年代前村衛生室在汪灣村部,後搬至村現村部官田畈村民小組。

歷史文化

歷史事件

倒掛金鉤汪家灣東瞞母山原有山寨,瞞母山清代早期名為巒蒙山,又曾名瞞蒙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有部分房屋。今山頂仍有瓦礫,西門及部分寨牆仍在。相傳山寨曾保護山寨周邊村莊百姓免於兵患。又傳長毛攻打山寨,久攻不下。後因少寨主瞞著母親,打開山寨,全寨人被殺害。此山因此而得名——瞞母山。倒掛金鉤灣中有一池塘,原為山寨養馬匹飲水地,故名養馬塘。另有一山崗,原為山寨時期洗刷馬匹涼曬之地。山寨明末清初為“蘄黃四十八寨”時期山寨之一。雖不是著名的四十八山寨之一,但也算是有名山寨。據《乾隆黃岡縣誌》載,山寨曾被張獻忠所攻破,另可查有如下歷史:
1、“明崇禎八年二月初四己酉(1635年2月28日),賊陷羅田”;
2、“崇禎十三年五月(1640年6月20日至7月18日),江北賊陷羅田,羅田縣屬黃州府”;
3、“崇禎十六年癸未二月丙寅(1643年3月22日),張獻忠疾馳至黃州,乘大霧攻城。黎明,城陷,副使樊維城罵賊洞胸死。維城,固孝介公之侄,而玉衡之子也。貢生馮雲路,力學著書,精禪理,徵辟不就。獻忠慕其名,強起之。雲路不屈而死。其門生諸生汪陛延亦死。諸生易為瑚,父道暹,名重海內,前已與次子為璉罵賊死,至是為瑚亦死之。獻忠據府自稱西王,黃陂鄉宦歐陽玖迎降,尋陷羅田”。
倒掛金鉤屬永寧鄉,而永寧靠羅田,永寧故地至2018年仍是羅田至黃州的必經之地。羅田是自東向西進黃州的門戶,而黃州則是自安徽進湖北的門戶。其前兩次攻陷羅田均由安徽入湖北,永寧有到過的可能性。第三次則是由張獻忠從黃州攻陷羅田,永寧是必經之地。張獻忠有屠殺的惡習,曾於崇禎十六年一月(1643年2月)攻陷蘄水(今黃岡浠水縣)並屠城,又攻陷武昌(今鄂州市)並屠城。據上事實,推測巒蒙山寨當為張獻忠攻陷並屠寨,當在崇禎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至四月張獻忠占領麻城之間(公元1643年3月21日至1643年5月24日之間) 。山寨被屠,山寨周邊當不得倖免,其中也包括倒掛金鉤。
清順治二年冬(公元1645),清兵攻擊永寧鄉境內的小崎山寨和白雲山寨並攻破。小崎山寨和白雲山寨為“蘄黃四十八寨”之一。倒掛金鉤河堤原為古道,沿河直上經下石沖、方家土門、泡樹坳經泉華山側進入賈廟,是修建下石沖水庫(20世界60年代修建)之前進入賈廟大崎山和小崎山必經之路,自此倒掛金鉤納入清朝版圖。
明國初年,灣民發現有人正偷自家蔬菜,隨即用手中的農具蔥擔戳向對方,被戳中後發現是其岳父。後雖積極救治,但其岳父終因傷勢過重而過世。其岳父所在的大徐家灣告入官府,本灣汪姓戶長向奎樓人汪子天代理應訴,最終官府判徐家灣敗訴。但自此與大徐家灣結怨,至2018年近100年來兩灣仍不通婚。

房屋的變遷

據老輩人介紹汪家灣原來老屋是進數重,正大門在東,在現首塘邊,離塘約一米來遠。天井在今汪從喜房屋正大門口。後門在後沖處。1979年老屋拆除分到各家,各家在灣中分開建房,標建為明三暗六布局,也有少數明二暗四布置。房屋均是土磚牆,黑布瓦。後又逐漸有青磚房。
汪紹和是汪家灣第一家用紅磚紅瓦建房,在現中間屋,並第一人有了三洋收單機、唱片機、黑白電視機。具體建房年月不詳,但不晚於二十世紀80年中期。
二十世紀90年代初汪書齋是汪家灣第一個做起了樓房。之後各家相繼建起樓房,最後一批集中建房為2008年。
2011年起汪家灣人又相繼有在團風縣城、黃州城區買商品房。

井的變遷

井指的是一種用來從地表下取水的裝置,相傳是伯益發明了井。據《周禮·地官·小司徒 》載 :“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雖在此處“井”並非現完全指水井。但水井無論在中國的歷史還是人們生活中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井的變遷,也是時代的變遷。
二下世紀60年代在後沖打了第一口井,從此改變了從水塘取水的歷史。至二十世紀90年代以前汪家灣人在後沖井以及孫家灣井用木桶挑水吃,挑水成為灣民每天早晨必做的事,水桶以及挑水扁擔是每家必備家具。
二十世紀80年代末汪喜三在灣中兩塘之間打水井,解決了灣中取水距離問題,後因與水塘相通廢棄。
二十世紀90年代初灣民汪開佑與汪移齋在兩家之間打水井,並安裝了水搖取水泵。將水井打在家門口,改變了遠距離取水的歷史。其後,灣民相繼在門前打井,其中灣民汪國清組織自家兄弟以及鄰居在瞞母山上打水井,並安裝水管實際虹吸自流,第一次實現了自來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後汪國清又承頭組織全灣在老虎沖打井安裝自來水,通過虹吸實現全灣通自來水,是官田畈村第一個全組用自來水的村民小組。其後官田畈各小組相繼學習本灣打井經驗,各自安裝自流自來水。但本灣自來水終因水井接入人數超出水井供水量,且缺人維護致基本廢棄。自後灣民或自打井安裝電動取水工具,或合夥打井自行安裝水管虹吸自流。其中汪從喜出資組織本家在崎灣打井並安裝鍍鋅鋼管虹吸自流井最為成功,至2018年仍在正常使用。
2016年政府實行農村飲水工程,本灣飲水工程水井在崎灣,安裝自來水管,採用虹吸自流方式,管一次官方性質安裝自來水。

文獻及藝文

1、汪姓進士題名錄
黃州府黃岡縣明清兩朝汪姓進士題名錄
序號
科名
姓名
名次
曾任官職
1
明嘉靖8年己丑科(1529)
汪文淵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42名
金華知府
2
明萬曆32年甲辰科(1604)
汪元極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167名
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司業
3
清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
汪基遠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185名
東鄉縣知縣
4
清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
汪煉南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13名
侍讀學士
5
清順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
汪士奇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72名
刑部郎中
6
清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
汪沅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206名
康熙九年至十二年(1670-1673)滎澤知縣
7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
汪度弘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235名
保昌知縣
8
清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1809)
汪極三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65名
正陽郾城知縣
9
清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11)
汪兆柯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71名
東安知縣
10
清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
汪封渭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1名
德州知州
11
清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
汪兆雲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23名
檢選知縣鄖陽教授
12
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
汪明源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44名
翰林院庶吉士
黃岡縣明清兩代清姓進士共12人。汪沅,字湘芷,號蘭庵。其父親汪應節官至吳江知縣 ,為“應”字輩,汪沅為“世”字輩,為貴戶大份還和鄉人栗林塆人(今黃岡市團風縣馬曹廟鎮花園咀村栗林塆)。湘芷公“康熙己酉之春,“詣徽婺源參謁越王廟,焚香祭奠後,手錄一世汪至七十五世系圖,各諱官爵,形象序贊以歸。”汪姓一修譜由湘芷在此基礎上完成,不知何故,未能付印。現存一份手稿於黃州區檔案館。康熙丁酉年(1717年),首任族長為“承”字輩承游公,始建詞堂。
2、尚輝祖初徙岡邑跋
譜書之作,何道也?所由收族,以尊祖敬宗之道也。然,尊祖貴追其族所共出之祖,敬宗尤貴追閣族始祖所自出之宗,其道乃得。近見世族之家、先朝有爵居顯要、富震朱陶,歷世久而猶詳言之不已。摭拾名公巨卿,又交相搜剔。至於纖悉[1]以靡遺[2]於百世不遷[3]。近為閣族所必宗者,謂經肓晦,流離播遷[4]之會,仕籍無考,誥敕無傳,德行道藝無可紀,並碑銘墓誌[5]之無可尋。其跡於萬一,遂概置焉以不詳。故前徽譜有出自岐王、爽公者詳之;郵自虞侯端公者尤詳之;出自新安、婺源、大畈者,其詳更明以確。噫嘻,異矣!
尚輝之來鄂省也,為鄂省諸汪始祖。所自出之祖,何從無孝慈者?間為尚論,而詳之也。即公居婺[6],徙休寧,生子四。長登一,元時以孝廉宰治[7]武昌,公隨居署,解弟[8]三人亦友愛一堂。值元季解組[9],卜[10]岡邑還和鄉[11]杉樹店之上栗子園[12]而家焉。為我戶始祖,始登一,未始尚輝也。他如:訓一則為紫荊坂之所始也;興一則為新州諸戶之所始也;受一則為杜家坳、七柱山、武邑、麻邑[13]之所始也。公即仕籍未登,誥敕有失,而四公為公子也,皆能開汪之戶,啟汪之傳,則公當年之積德立行與夫道藝,亦已概可想見矣。是豈一無可詳者哉?況公之後裔不下數十萬,又奚可以不詳哉?
竊公隨我祖登一宦武邑之時,稔[14]年壽高邁,卒於宦旅,亦理所必有也。但傳聞失實,不能起九原[15]而致問耳!茲值四次續修,公默牖[16]大分號平階者,若有以葬所與公妣姓氏告之之意。階於是遍為稽查,不辭跋涉,歷方城漢水[17]之間。果得尚輝公墓,於省城東大洪山,寶通寺西,子山午向[18]。公夫人歷未載其姓氏,亦查確附公葬者,乃夫人張氏也。予讀徽譜,見公序列譜末。自數百年之後,遙溯數百年以前,撮其歷得傳聞與平階所查考者,一一為公跋揆之。
尊祖敬宗之道,無當與抑有當與未可知也。大都使後世之孝子慈孫,庶知始祖之所自出焉耳。
皇清鹹豐,歲在屠維協洽,重光作噩月[19]。
裔孫時岳字橫川謹撰
[1] 【纖悉】:細緻而詳盡。
[2] 【靡遺】:沒有遺漏;毫不遺漏。
[3] 【百世不遷】:百世不改變。《禮記大傳》有記: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
[4] 【流離播遷】:流轉遷徙。
[5] 【志】:九修本為“志”,“志”為志的繁體字,此處改作簡體字“志”。
[6] 【婺】:今江西婺源。【休寧】: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
[7] 【宰治】:即指掌管;治理。
[8] 【解】:當通攜;【弟】:九修第187頁為“第”,根據前後文以及《岡邑汪氏貴戶務本堂重建宗祠紀念冊》,應當為“弟”。
[9] 【元季】:元朝末年;【解組】:解下印綬,謂辭去官職。
[10] 【卜】:(bǔ),選擇(處所)。
[11] 【還和鄉】:清時屬黃州府黃岡縣,包括七個里:上巴河、橫溪寺、沙河圖、新店、回龍山、楊家畈、百福寺。大致位於現今的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上巴河村、新店村今屬上巴河)、回龍山鎮(回龍村今屬回龍山鎮)和馬曹廟鎮(沙河圖村、百福寺村今屬馬曹廟鎮)。橫溪寺在今總路咀鎮鄭家崗村一帶。楊家畈當在團風回龍山至黃州楊鷹嶺一帶。
[12] 【上栗子園】:現今已無此地名,據《岡邑汪氏貴戶務本堂重建宗祠紀念冊》,在今團風縣總路咀鎮黃家鋪村余家庵;另團風縣總路咀肖石坳村有塆名:杉樹林,在牛車河水庫西側臨水庫。
[13] 【杜家坳】:暫不知指何處。【七柱山】:即今團風縣賈廟漆柱山,乾隆24年(1759年)《黃岡縣誌》作七柱山,道光28年(1848年)《黃岡縣誌》作戚柱山。【武邑、麻邑】:武昌(今鄂州)和麻城
[14] 【稔】:(rěn)年。古代谷一熟為年,故亦謂年為稔。
[15] 【九原】:指墓地。南朝宋鮑照《松柏篇》:“永離九原親,長與三辰隔。”唐杜甫《哭長孫侍御》:“惟余舊台柏,蕭瑟九原中。”
[16] 【默牖】:暗中啟迪。牖,通“ 誘 ”。
[17] 【方城】:中國最早的城池,為楚國所築,在今河南南陽,此處當泛指楚地之城;【漢水】:今的漢江。見唐代李涉《過襄陽上於司空頔》:“方城漢水舊城池,陵谷依然世自移 “
[18] 【於省城東大洪山,寶通寺西,子山午向】即現今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麓的“寶通禪寺”,元末為“崇寧萬壽禪寺”,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更為現名為“寶通禪寺”。所指地理位置大約在今“寶通禪寺”與“洪山公園”之間,正坐北朝南,據山形地勢可能在今施洋墓附近。
[19] 【歲在屠維協洽,重光作噩月】:當指己未年辛酉月,鹹豐在位1850-1861共十一年,即1859年陰曆十月。但己未年十月只能是乙酉月,可參口訣:“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年戊為頭,丙辛之年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流,若問戊癸何處去,甲寅之上好追求”。“屠維協洽”、“重光作噩”均指記年,見《爾雅.釋天》。
3、三份羅家林墳山界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楊憲諭訊得:汪如海慶山等之祖,汪文綱將田地,賣與王金海之祖王復興為業。提有墳山二處,調閱原契,註明右以屋角窯石為界。査佃戶坐西向東,屋右即系南方。既以屋角為界,是屋之外,面南均屬汪姓存留之山。今徐長連所砍之樹,査其地段,系屬汪姓界內。鄉下夜懷小樹,不值幾何。如果王金海向汪姓好說,並戒令佃戶毋再砍伐,即可省訟。乃必聽人唆使,謂右邊尚有隙地,以致成訟取累,實由自取。今既委員勘過,又復調契査明斷,令屋右以現成之牆外水溝為界,界外地屬汪姓。訊明:離汪姓之墳,尚有一丈余遠,以此永為定界。徐長連以後不得再往右占。茅屋即牆腳地基,以契而論,從前均應屬汪姓。今既借予多年,已成不毀。勸令汪姓,即以現有水溝為界。亦不必以借詞,再向索還,以免日後爭訟。此事起釁,均由徐長連一人,笞責以敬。各具甘結完案,此諭。
4、馬孺人節孝序[i]
嗚呼!今日之世界,一自由平等之世界也。彼堂堂丈夫無論矣,其在巾幗之中,能凜冰霜之操[ii],勵松筠之節[iii]者,蓋寥寥也!然亦有之,如吾族遠朝之妻,馬孺人者,殆可首屈一指也歟!當遠朝見背時[iv],孺人年僅十九歲耳。女一尚屬髫齡[v],一子尚在襁褓[vi]。零丁孤苦,慘何如乎!而孺人獨能含辛茹櫱[vii],矢志柏舟[viii]。雖嗣考[ix]思壽公[x]稍有遺產,與家徒四壁者不同。然計其所入,終不敷出。所賴孺人勤紡績、習針黹[xi],以為生活之資。而孺人終忘其貧,忍苦而守其節,撫孤之志,歷久不渝。孺人之意:以孤子賢能,他日創業興家,為宗族交遊光寵[xii],幸也;即不幸而不賢,亦可為一線之延,而慰亡人於泉下矣!孺人之子,派名紹玉號載廷[xiii],現年十七歲。頗能體孺人守節之苦衷,以務農為業,絕不染晚近陋習,其少年老成有如此者。顧說者曰[xiv]:“孺人苦節撫孤,至於成立,宜其食報[xv]於後雲”。
督修戶首晏如氏撰
2018年5月7日嫡曾孫從貴注
[i]【馬孺人節孝序】此文當為七修戶長晏如公寫於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間。馬孺人:曾祖母。永寧鄉但店裡馬家沖人(今團風縣但店鎮馬家沖村附近,故地在廟河水庫水淹區內,後人移居廟河水庫東岸分水嶺村杉樹林),生於光緒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公曆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三日)。卒於一九五四年(甲午年)九月二十三日(公曆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七日)。葬於黃岡縣賈廟區楊泗坳鄉倒掛金鉤(今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汪家灣)崗背園南上乙山辛向。此篇原載於七修1930年《汪氏族譜》。
[ii]【冰霜之操】比喻操守堅貞清白。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宋常春等可內侍省內仆局令制》:“宣議郎行內侍宋常春等,皆以謹信多才,得參侍從。更掌上府,尤見吏能。守官無毫髮之瑕,勵己有冰霜之操,跡其聲實,可備監臨。”
[iii]【松筠之節】松與竹材質堅韌,歲寒不凋。用以比喻堅貞的節操。唐·魏徵《隋書·柳莊傳》:“梁主奕葉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後,方見松筠之節。
[iv]【遠朝見背時】遠朝:曾祖名諱。生於光緒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公曆一八八八年六月四日),因傷寒病逝於宣統三年七月十二日(公曆一九一一年九月四日),卒年二十三歲。解放後遷葬與曾祖母同冢。見背:謂父母或長輩去世。見三國-晉·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v]【女一尚屬髫齡】髫齡,指幼年。唐·王勃《序》:“筠抱顯於髫齡,蘭芳凝於丱齒”。 “女一”,指姑婆,嫁今團風縣總路咀雙河口村何家畈。
[vi]【一子尚在襁褓】襁褓,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 “一子”,指祖父紹玉,世居黃岡縣永寧鄉賀家坳里東平村沿門關莊社倒掛金鉤(今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汪家灣),生於宣統庚戌年十二月二十(公曆一九一一年元月二十日),卒於一九七七年(丙辰年)十二月初二(公曆一九七七年元月二十日,九修譜載為一九七六年有誤),葬於今團風縣賈廟鄉官田畈村汪家灣小崎垸西咀乾山巽向。曾祖見背時祖父僅八個月零二十一天(以陰曆年記,宣統三年閏六月小)。
[vii]【含辛茹櫱】櫱,niè被砍去或倒下的樹木再生的枝芽,《尚書·盤庚上》若顛木之有由櫱。茹櫱,通孤櫱,獨根生長在倒下樹本上的枝芽。含辛茹櫱,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盡辛苦。
[viii]【矢志柏舟】立下志願,守孤不嫁。見《詩經·風·墉風·柏舟》,《毛詩序》認為共姜自誓之作。或以為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三家詩》認為是共伯被弒,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詩。
[ix]【嗣考】嗣,繼承;考,過世父親。
[x]【思壽公】九修譜為思壽公,核對八修譜也是思壽公。高祖之名諱思鐸,生於道光壬寅年五月初七(公曆一八四二年六月十五日)申時,卒於光緒二十年二月三十日(公曆一八九四年四月五日),卒年五十二歲,卒時曾祖六歲。嫡親高祖名諱思聰,生於道光丙午年五月初六(公曆一八四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於宣統二年五月初九日(公曆一九一零年六月十五日),卒年六十四歲,卒時曾祖二十二歲。查無思壽公,不知是何處之誤。事實是:高祖思鐸公有一弟思銘公,與其孺人堂高祖母童氏膝下無子嗣。思鐸公、思銘公和思銘公孺人童氏三人,童孺人最晚逝世。卒於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公曆一九零零年元月十七日),卒時曾祖遠潮十一歲。按舊制高祖思鐸公之產當由嗣子曾祖遠潮繼承。堂高祖母童氏卒後,思銘公之產當由近及遠子侄繼承。堂高祖和堂高祖母童氏,無嫡親子侄。曾祖遠潮是思銘公的堂侄且又是其胞兄思鐸公的嗣子。由此推測曾祖遠潮當繼承了高祖思鐸公和堂高祖思銘公之產,高祖思鐸公、堂高祖思銘公及童孺人見背時,曾祖尚幼,當由嫡親高祖思聰公代為經管。
[xi]【勤紡績、習針黹】九修本作“紡織”,八修本為“紡績”,今仍按八修本作“紡績”。紡績:把絲麻等纖維紡成紗或線。《紅樓夢》第四回:“﹝李守中﹞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針黹:是指縫紉、刺繡等針線工作。黹,zhǐ。
[xii]【宗族交遊光寵】親戚朋友的榮耀。漢·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xiii]【紹玉號載廷】祖父的名諱。
[xiv]【顧說者曰】顧:但是。顧說者曰:但是有的人說。
[xv]【食報】受報答

地方特產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放小兒拳。 試尋野菜和香飯,便是黃州二月天”。這是于成龍所題《七絕·乙卯春題書雪堂》,所寫的就是我們永寧山鄉的美味野菜。春節前後的地菜,是做春卷、包面絕好食材,地菜特有的香味令人回味。二月的竹筍、蕨芽是于成龍最下飯的菜。三月的軟芡,加以芝麻、糖做成的軟芡粑是鄂東名產,是兒時的記憶。四、六、九月的從頭菇(松乳菇)、毛草菇(銅綠菌),是目前無法人工種植的珍饈佳肴。
另有板栗、芝麻、花生、油菜等。

地名遺蹟

媽子墳:位於灣西北側,坐東南朝西北山向。此處為現存最完整遺蹟。
媽子墳媽子墳
蒲包咀:位於灣南側,解放後山咀被挖建大隊部。
青龍咀:位於進灣右側,2007年建房時挖平。據《汪氏族譜》所載,或是另有所指。
白虎咀:位於進灣左側,2005年建房時挖平。
九古咀:位於灣北側後沖。
老虎沖:位於原林場與大徐家灣之間。
橫衝:尤分與九古咀之間沖田。
崎垸:位於凹水塘東側。
小崎垸:瞞母山山下北側山凹。
熊家塘:進灣第一口水塘。
中塘:現與門首塘合為一塘。
門首塘:現進灣第二口塘。
養馬塘:渠道西側第一口塘。
中間屋:渠道東側。
新垸:灣西山後坐東向西向處。
尤分:河圖屋基山後。
涼馬崗:汪從喜房後山崗,相傳為山寨時期,為山寨馬匹洗馬後涼曬之地。
倒拐咀:青龍咀處。
羅家林:汪姓三份祖墳山,位於三棵樹以東,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清朝此處曾為他姓侵占,後經官府判汪姓勝訴,具體年月不詳,見八修《汪氏宗譜》。
本灣後山有一片自然生長的益母草,每年花開時,滿山的蝴蝶飛舞。
瞞母山,面積約1.3平方公里,海拔161米 ,位於汪家灣東側為周邊最高峰,山上現有一座寺廟,名占佛寺(原為瞻佛寺)。山上原有山寨,現存部分寨牆。

著名人物

汪紹武,中間屋,曾參加抗美援朝,於2017年4月24日去世。
汪紹武墓汪紹武墓
汪紹和,本灣第一位建紅磚紅瓦房,第一家擁有三洋收音機、唱片機以及黑白電機,已去世。
汪書齋,本灣第一位建樓房。
汪從喜,為本灣第一位較有成就的包工頭,上世紀90代到本世紀初帶領灣民在武鋼承包土建工程長達10多年,解決了本灣的富餘勞動力,為灣民增加收入作出了貢獻。於2017年4月清明後因病去世。
汪正安,為本灣第一位大學生,現供職於廣東某私立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