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山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汪家山村)

汪家山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汪家山村)

汪家山村距鹽源縣城26公里,全村幅員面積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有耕地2萬餘畝,其中80%為旱地,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蕎麥、馬鈴薯,經濟作物有蘋果、烤菸、花椒、核桃,牲畜養殖品種有雞、山羊、氂牛、黃牛等,以家庭散養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家山村
  • 人口:2382人
  • 戶數:489戶
  • 地理位置: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情況,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難點,發展難點,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汪家山村地處高寒地區,地處棉埡鄉駐地西南9公里處。該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489戶,2382人,全部為彝族。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2萬餘畝,糧食作物耕地面積13012畝,經濟作物耕地面積400畝,人均耕地面積7.5畝。全村土地資源豐富,同時森林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蕎麥、馬鈴薯,經濟作物有蘋果、烤菸、花椒、核桃,牲畜養殖品種有雞、山羊、氂牛、黃牛等,以家庭散養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以傳統農業和養殖業為主。
汪家山村

基礎設施

全村30%村民住房為土坯房,有10%村民住房為地質災害高危房和危舊房,居住環境、居住條件、村容村貌等較差。到村支部活動室主路已全部硬化,到各組路為土路。
土坯房土坯房
土路土路
2011年投入20萬資金,修越進橋一座,連通了二六組與村主幹道的路。
2013年彝家新寨風貌改造80戶。
2014年投入50萬修村公所,民俗文化壩子;投入70萬,將1組小組運輸菸葉路開通;投入63萬建設了5組、3組、4組的橋樑。
2017年79戶彝家新寨建設。
2018年27戶彝家新寨建設(19戶安全住房)。
2019年投入84萬對平困戶14戶進行空心磚加固;CD級別危房改造建設33戶。

農村經濟

2018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119萬元,比2017年增長8.2%。其中,農業收入764萬元,比2017年增長2.5%,占經濟總收入的68%;畜牧業收入209萬元,比2017年增長16%,占經濟總收入的19%;外出務工收入146萬元,比2017年增長12%,占經濟總收入的13%。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左右,比2017年增長了8.6%。全村外出務工人員200多人,主要集中在四川成都、天津、廣東佛山、山東、新疆等地。主要從事建築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最高每月收入14000元,最低2000元。

人口情況

全村共489戶,2382人,全部為彝族。現有建卡貧困戶88戶,貧困人口489人。

文化教育

由於村民都是彝族人,村內常開展彝族特色文化活動,如彝族達體舞。
村內有幼稚園一所,學生58名,老師兼職管理人員10人,學校面積1006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
幼稚園舉行活動幼稚園舉行活動

基層組織

汪家山村兩委人員配備齊全,全村共有黨員32名,其中女性黨員3名。
召開黨員大會召開黨員大會

發展重難點

發展難點

村民年均收入不高,貧困人口較多。
致貧原因:一是謀富思路不寬。增收門路窄,基本都是靠種地為生,;二是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村里連年耕種,土地生產力透支,土壤貧瘠。三是信息閉塞。村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跟不上,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不強,並且農村實用科學種養殖技術掌握率低。四是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農村致富能手少,科技力量跟不上,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個別家庭由於老弱病殘障等原因,經濟收入來源少。五是精神致貧 村民整體思想落後,還停留在依靠國家撥款脫貧的基礎上。

發展重點

三農問題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汪家山村應繼續重點發展農村農業合作社的運行。為了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民增收中的帶動作用,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範化建設,堅持質量和數量並重的原則,汪家山村紮實推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民”、“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的農民增收運作模式,拉動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2018年為止,村內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養豬場,全部為農民成員。專業合作社在技術推廣、產銷銜接、市場開拓和連結龍頭企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