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鎮(安徽省定遠縣下轄鎮)

池河鎮(安徽省定遠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池河鎮位於定城東26公里處。東臨滁州市,南與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藕塘鎮相鄰,西接桑澗鎮,北望三和鎮拂曉鄉,311省道縱貫東西,是南北數個省的交通要道。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橫穿全境,池河鎮因此而得名,古稱“幽州”, 地理位置獨特,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池河鎮
  • 別名:幽州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個社區 12個村 
  • 政府駐地:池河東街
  • 電話區號:0550
  • 郵政區碼:233240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定遠縣城東26公里
  • 面積:229.17平方公里
  • 人口:3034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太平橋,赤砂泉,岱山寺
  • 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 火車站:定遠站.滁州北
  • 車牌代碼:皖M
  • 最高海拔:347.6米 
簡介,地理位置,物產和氣候,交通,歷史,特產,旅遊,經濟建設,

簡介

池河鎮位於定城東26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滁州市,南與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藕塘鎮相鄰,西接桑澗鎮,北望三和鎮、拂曉鄉,京滬高速鐵路定遠站設在境內,311省道縱貫東西,是連線南北數省的交通要道,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橫穿全境,池河鎮因此而得名,古稱“幽州”。全鎮國土面積229.1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268個村民組,1個居委會,有鎮衛生院3座,初級中學1所,國小3所,常住人口30342人(2017年)。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個,回族人口近4000人,建有清真寺3座,民族宗教事業發達。2006年全鎮GDP實現2.67億元,人均純收入2970元,是定遠經濟強鎮之一

地理位置

物產和氣候

池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商貿雲集,物產豐富。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太平橋、施茶庵、曉山寺、岱山廟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橋”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點。古渡口、古驛站、南京——北京的官方驛道至今還訴說著池河滄桑崢嶸的歷史。
池河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15.7℃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923mm-997mm之間,無霜期約213天,氣候適宜。境內已探明和開採的礦藏有金、黃砂、花崗岩等十餘種,且儲量可觀。8公里長的河床蘊藏著豐富優質黃砂,年產值1500萬元。東部與南部屬低山區,最高峰岱山海拔347.2米,其餘為丘陵地帶。國營林業造林面積2.6萬畝,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黑松、國外松、刺槐、櫟類、楊類等,臨山近水,地勢緩和,林木蔥鬱,環境幽雅,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岱山水庫、青春水庫等“小一”、“小二”型水庫26座。河、渠、庫、壩,星羅棋布,水利條件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耕地面積6.1萬畝,盛產水稻、小麥、花生,是定遠縣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鎮成立用水協會、養豬協會、黃砂開採管理合作社等民眾協作組織,其中養豬協會會員150人以上,年出欄肉豬4.5萬頭。

交通

京滬高鐵定遠站坐落於池河鎮青岡境內,2010年8月30日,高鐵定遠站正式開工建設,2011年7月1日伴隨京滬高的開通正式開站運營。省道S311定(定遠)滁(滁州)穿境而過,定城至定遠站一級公路已建成,同時池河至定遠站快速通道已建,將大大方便池河居民交通出行,也提升了定遠對外形象,即將建設的滁淮高速從鎮南穿過。

歷史

池河鎮歷史悠久,據清《縣誌》記載,遠到漢代,池河就已設鎮,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朱元璋稱帝後,為傳遞信件和軍事需要,正式開闢了南京—北京的官方大道,池河鎮即為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驛站,自此,池河鎮成了繁榮的名鎮,歷經數百年而不衰,池河鎮東依岱山,西傍池河,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太平橋,西茶庵、肖山寺,岱山廟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
池河鎮

特產

池河鎮物產豐富,獨特的池河水域盛產全國聞名的“梅白魚”該魚色白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皖東魚類一絕,傳統獨特手工藝製作“池河雪片糕”、“小磨麻油”和岱山板栗、西瓜、花生等農副產品遠銷南京,上海和台灣,池河鎮地處山區,野雞、野兔蕨菜(俗稱雞爪菜)、葛藤等各種山珍野味比比皆是,是招待遠方遊客的美味佳肴。

旅遊

池河大橋,原名太平橋,又名杯桁橋,位於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西官驛道上,雄跨於蜿蜒的池河之上。池河太平橋初建時設計工巧。磚石結構,白石欄桿,東西兩頭各雕石獅18隻,極為雄偉美觀。建造採用乾修法,堆土券橋孔。因河底沙石較厚,每個橋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樁為基,稱之為“萬年樁”。橋墩皆以紅色大條石為緣邊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的囊石為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磚,十分堅固。
池河鎮(安徽省定遠縣下轄鎮)
民間傳說太平橋建造目的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回鳳陽探親,免遭隔水之苦。《道光定遠縣誌》載:“太平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縣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圮於水,七年補建”“皖北道吳箎、知府汪霖、知縣馮雲祥捐俸千數百金倡修,邑人張大賓等捐巨金成之。七年八月經始八年五月,歲工用銀一萬五千四百有奇。汪霖及邑人凌泰交均有碑記。”一九三八年冬,桂系部隊在與日軍交戰失利後從滁縣向西撤退時,為斷日軍追路,炸毀太平橋居中三孔,橋上石獅蕩然無存。1949 年定遠縣人民政府撥款將被炸三孔改建為木材面。1953年滁縣地區公路修復委員會以圓木為梁,鋪以木板,臨時通車。1954 年又對被沖空的7個橋墩進行維修。1956年4月,對被毀的三個孔以雙曲拱再接長的方法加固成月形鋼架樑柱,上面鋪以木板,限載8噸。以後又數次大修,換成鋼架混凝土結構,沙子路面,荷載汽車13 噸,掛60噸。1985年,太平橋損毀嚴重,定遠縣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太平橋通車。2004年10月,太平橋被列為省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岱山水庫以其獨特的湖光山色聞名遐爾,“山不高而層巒疊嶂,水不深而氣象萬千”勾畫出了岱山水庫的美景,岱山水庫東北角有一庫中島,約百畝,地勢平坦,四面綠水相照,可供開發。岱山水庫東,矗立著馬鞍形青黛的山峰。這就是岱山,有詩云“平地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雲煙”。岱山主峰347.6米,是定遠最高峰。山東麓原有岱山奶奶廟,現只剩下廟後石窟、廟前泉井和廟基,尚存半截石佛,似乎訴說著當年香火鼎盛的場景,廟北約200米處有一天然洞穴名曰“神仙洞”。登岱山遠眺,東望花山、琅琊如大海波濤中的島嶼;西望池河及大小水庫如銀項鍊及其上千畝的天然竹林,林木總面積3萬餘畝。號稱“氧吧世界”,每當進入森林之中,宛如置身綠色的海洋,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經濟建設

池河鎮積極謀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政府項目資金投入為撬動,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以項目帶動為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依託高鐵站,重點發展商貿服務、旅遊服務業,培育現代物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商業貿易興盛,居住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特色城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