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祭祀抗清三公

江陰祭祀抗清三公

1645年,清政府頒布剃髮令後,江陰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共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為領袖,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漢家氣節。“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是人所共知的江陰精神,這種精神是江陰人民用幾千年所流的血、汗和智慧沉澱而成的。每年時逢江陰公祭,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族同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肅穆莊重的氣氛中自發匯聚到江陰文廟緬懷英烈,懷著敬服心情,感懷那段被刻意埋藏的壯闊歷史,追憶在江陰八十一日中全城殉節的華夏同胞。隨著各地漢服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歷年的江陰公祭已經成為漢服運動的一面旗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陰祭祀抗清三公
  • 紀念人物:以抗清三公為首的江陰殉節百姓
  • 公祭時間:每年公曆11月第2個周日
  • 公祭地點:江蘇省江陰市文廟內
  • 歷史事件:江陰八十一日
  • 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
  • 小範圍祭祀:農曆八月二十一日
歷史背景,血色江陰,忠義之邦,抗清三公,江陰公祭,概述,地點,時間,

歷史背景

血色江陰

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等人領導下進行了一場壯烈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跡,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
江陰南城門江陰南城門

忠義之邦

清初,十萬江陰百姓為抵制“剃髮易服”令,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獨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折損三王十八將,殺死清軍七萬五千餘人。江陰人民浴血奮戰,人手不夠了,老人、孩子也出來了,就連監獄的囚犯、妓院的妓女、也放下所有個人小節,為了民族的尊嚴、民族的大義,他們沒有一個退縮的,沒有一個逃城的,血戰到最後。最後在清軍二百多門重炮的轟擊下城破,江陰城舉城殉節,高唱著“江陰人打仗八十日,寧死不投降”的雄壯軍歌,竟無一人降者。
城破,清軍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赴水、蹈火、自刎、投繯者不能悉記。內外城河、泮河、孫郎中池、玉帶河、涌塔菴河、里教場河處處填滿,疊屍數重,投四眼井者二百餘人,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最後全城僅老幼53人倖存。中華自古多壯士,可殺不可辱,正是危難之際總有仁人志士,才使得中國文化5000年不斷絕。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閻應元殉節前題詩)
“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義。將軍胙土分茅,為國重鎮,不能保障江淮,乃為敵前驅,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民乎?”(閻應元答劉良佐勸民歌》)
“你是明朝的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卻來做清朝的縣令,羞也不羞,醜也不醜?”(江陰之變前上書降清縣令要求留髮)
“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臣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戰役中江陰一無名女子殉節前題詩)
“臣心已盡,臣力已竭;土歸新朝、身還故主,臣節於以完矣。”(慕盧氏)
“江陰禮樂之邦,忠義素著;止以變革大故,隨時從俗。方謂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 豈意薙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老幼,誓死不從,堅持不二……………………不然,縱百萬臨城,江陰死守之志已決,斷不苟且求生也。”(江陰義民答清軍招降書)
這是一場面對衣冠蠻夷化的生死搏擊,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值得後人共勉。
戰後,為了安撫江陰百姓,滿清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乾隆皇帝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江陰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謚“忠烈”、“烈愍”、“節愍”。而第一位讚譽江陰為“忠義之邦”的,則是清嘉慶年間的江蘇學政姚文田。據《道光江陰縣誌》記載,這位學政大人“督學時念邑殉乙酉之義,特書忠義之邦四大字”。當時,主持君山梅花書院的諸生何春煦,將這四個字摹勒後,懸掛於書院仰止堂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陰修城時,知縣金鹹請邑人張錫齡,將二十多年前姚文田書寫的“忠義之邦”四字臨刻於石,每字兩尺見方,嵌入南門城垣。進出南門的江陰人,看到這雄渾有力的四個字,無不平添幾分自豪感。1937年冬,日寇入侵,江陰南城門上的 “忠義之邦”石額遭炮擊,毀去“義之”兩字。八年抗戰,江陰人民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終於同全國人民一起戰勝了日寇。
現存江陰南城門古稱朝宗門,明末守城戰中,守城勇士曾奉閻應元之命,從此門衝出,給移營十方庵的清兵以重創;閻應元還在南門城樓上親自操炮,將正在十方庵高台指揮的清軍十王當場擊斃,南門之戰成為抗清守城一役中濃墨重彩的篇章。1946年12月12日,《江聲日報》以《“忠義之邦”萬世流芳 南外大街更名忠義路》為題,報導了這條街正式更名的訊息。報導中稱,命名忠義路,一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孤城抗敵,博得忠義之邦不朽之光榮;二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中的忠義戰績。1947年,蔣介石為江陰書“忠義之邦”四字,現摹作江陰南城門門額,光前裕後。“文革”期間,“忠邦”兩字被毀掉,直到1986年按摹本重刻後補上。

抗清三公

1645年,清政府頒布剃髮令後,江陰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共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為領袖,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漢家氣節。“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是人所共知的江陰精神。這種精神是江陰人民用幾千年所流的血、汗和智慧沉澱而成的。江陰民眾面對強敵,誓死守城81天的壯舉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淚史!
抗清三公像抗清三公像
閻應元(?—1645),字麗亨,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縣),民族英雄崇禎辛巳年,赴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拒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在任江陰典史(相當於正科級公安局長)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陳明遇(?—1645),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弘光元年, 1645年,江陰降清,知縣林之驥去職,新任江陰知縣方亨布告全縣剃髮,諸生許用等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閏六月初二,江陰士民擒殺方亨,明遇被推舉為領導,倡義抗清。二十一日,清貝勒博洛命令劉良佐包圍江陰城,七月初一,開始攻城。七月九日,陳明遇迎閻應元入城主兵,守城戰鬥激烈異常,孤軍堅守江陰八十一日。城破後,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復持刀與清軍作殊死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
馮厚敦(?—1645),馮厚敦字培卿,金壇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訓導,明末江陰義軍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的領導下殺方亨、拒二十四萬清師於城門之外,奮戰八十一日,後在清軍二百多門火炮轟開城門後於明倫堂冠帶南向自縊殉節;妻王氏,與其孀妹結衽投水死。

江陰公祭

概述

祭文祭文
2005年,六位漢服同袍江陰文廟明倫堂第一次公祭江陰八十一日中以抗清三公為首的殉節士民。每年時逢江陰祭祀,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服同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肅穆莊重的氣氛中自發匯聚到江陰文廟緬懷英烈,懷著敬服心情,感懷那段被刻意埋藏的壯闊歷史,追憶在乙酉江陰之變中全城殉節的華夏同胞。隨著各地漢服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歷年的江陰公祭已經成為漢服運動的一面旗幟,他承載著漢服同袍和華夏兒女最神聖的情感,最熱血的回憶!

地點

江蘇省江陰市文廟內,江陰市人民中路196號,門票價格:免費。
江陰文廟
江陰文廟始建於北宋景佑三年,後經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擴修,綠樹掩映中有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築群,顯得格外靜謐。千百年來的歷史風雨,使文廟顯得破敗零落。
由於江陰文廟是江陰古城的儒學聖地和江陰科舉時代的最高學府,所以江陰居民歷來有大年初一到文廟“走三橋”,以求“鴻運高照”的習俗。
元末文廟遭戰亂破壞,後經多次整修,形成了以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崇對祠、戟門、泮池三橋為主體,廡、齋、坊、亭俱全,左廟制右學制,周長1539米的文廟建築群
史載: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布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訊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秘密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典史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

時間

自2005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服同袍、華夏文化復興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江陰,祭祀先烈。為更好地將江陰公祭傳承下去,自2013年以後,由江陰漢服協會延陵漢魂牽頭,定於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進行一次小範圍祭祀,於每年公曆11月的第2個星期天進行全國公祭。
乙酉(2005)江陰公祭
丙戌(2006)江陰公祭:11月19日
丁亥(2007)江陰公祭:12月02日
戊子(2008)江陰公祭:11月22日
己丑(2009)江陰公祭:12月06日
庚寅(2010)江陰公祭:12月05日
辛卯(2011)江陰公祭:11月27日
壬辰(2012)江陰公祭:12月23日
癸巳(2013)江陰公祭:12月01日
甲午(2014)江陰公祭:11月09日
乙未(2015)江陰公祭:11月08日(公祭十周年)
丙申(2016)江陰公祭:11月13日
丁酉(2017)江陰公祭:11月12日
戊戌(2018)江陰公祭:11月1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