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粉蒸肉

江西粉蒸肉

粉蒸肉是以帶皮五花肉、米粉和其他調味料製作而成,糯而清香,有肥有瘦,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關於粉蒸肉的記載有“粉蒸肉,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粉蒸肉
  • 別稱:鮓肉
  • 主要原料:五花肉,米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歷史起源,地域特色,古法粉蒸肉,粉籠床和荷包鮓,荷包三仙,蕉葉包鮓,風俗習慣,撐夏,籠床宴,嘗新節,其他做法,

歷史起源

粉蒸肉又叫鮓(zha)肉,流傳甚廣,幾乎遍及南方,甚至北方河南都有,南方吃粉蒸肉最普遍的是長江中游地區的江西、兩湖三省和西南川渝地區,關於粉蒸肉的起源,各地各執一詞,各有傳說。
對於粉蒸肉,江西不需要牽強的傳說,江西粉蒸肉有最可靠的文字記載,這就是來自古代美食聖經的《隨園食單》。《隨園食單》中關於粉蒸肉的記載“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麵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另外的證據就是粉蒸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地的傳播,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做法,然而在江西南昌的松湖等地區,製作粉蒸肉的傳統依然遵循古法粉蒸肉的做法,即以菜葉作墊。松湖粉蒸肉製作技藝已經列入了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地域特色

古法粉蒸肉

主要流行於南昌鄉下的松湖等地區和豐城北部的湖塘等地區,多用芥菜白菜等大葉菜做墊,以大籠床(方言對蒸籠的叫法)蒸,宴席年節盛行。

粉籠床和荷包鮓

粉籠床流行於贛州的興國地區和吉安的青原地區,以興國粉籠床為出名,以籠床蒸粉蒸肉故名粉籠床。
荷包鮓流行於贛州的大余南康一帶,以荷葉包紮入甄蒸,是當地傳統宴席的主菜。

荷包三仙

荷包三仙是鄱陽鄉下粉蒸肉的一種形式,也是以荷葉粉蒸,三仙是指豬肉、雞肉、魚肉,將三仙用荷葉包在一起蒸。

蕉葉包鮓

蕉葉包鮓流行於吉安的永豐地區,在永豐鄉下以芭蕉葉包粉蒸肉的形式頗為獨特。

風俗習慣

撐夏

江西大部在立夏的這一天,有吃粉蒸肉的傳統習俗,謂之"撐夏‘’。

籠床宴

籠床宴是南昌松湖和豐城湖塘地區的一種宴席形式,傳統是以一大籠床粉蒸肉帶四個菜,現在是一大籠床帶八個菜,大籠床幾乎有八仙桌大,很有特點。

嘗新節

吉安安福地區的嘗新節,又叫吃新節,是一種古代風俗的遺留,在吃新節這一天要吃粉蒸菜,所有的菜無論葷素都是用當年新的稻米粉蒸。

其他做法

粉蒸肉顧名思義就是米粉蒸肉,並不能等同於米粉肉,而只是米粉肉的一種。作為米粉肉起源地的江西省,除了粉蒸肉這一種,還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比如宜春的用香椿葉醃製米粉肉的香椿粉鮓肉,鄱陽等地區用米粉做的糊菜,餘干等地區的粉煎肉,用米粉裹肉後薰制的粉薰肉,遂川地區米粉裹肉曬乾的粉曬肉,吉安地區的米粉肉炸制的粉酥肉,其他還有用米粉炒燒的粉炒肉和粉燒肉等。這些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在別的省份是很少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