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巡撫

江蘇巡撫

巡撫又名巡撫都御史。明代開始,專設巡撫為地方最高長官,清代正式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一省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和總督一樣直接向朝廷匯報。辛亥革命後廢巡撫職務,改稱都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巡撫
  • 外文名:Governor of Jiangsu
  • 始建時間:明宣德五年(1430年)
  • 管轄範圍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等
  • 廢除世間:辛亥革命後廢巡撫
  • 末代巡撫:程德全
江蘇巡撫,巡撫衙門,巡撫官員,歷任巡撫,

江蘇巡撫

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即江蘇(含今上海)和安徽全境)之下江南諸府及江北安慶府,歸南直隸管轄。
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由於江南省規模和實力過大,分設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前者之名取自當時全省最大的兩個府城“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是為江蘇命名之始。後逐漸簡稱江蘇省和安徽省(名自“安慶府”與“徽州府”)。
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下轄蘇州府、江寧府(今南京)、淮安府(包括鹽城)、揚州府(包括泰州)、徐州府(包括宿遷)、常州府(包括無錫)、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海門直隸廳(今南通海門市)、太倉州(今蘇州太倉市)、通州(原通州府降為直隸州)、海州(今連雲港)。辛亥革命後廢巡撫,兩江總督府駐地:南京,管轄江蘇、江西、安徽三省。

巡撫衙門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位於今蘇州市滄浪區書院巷20號,1982年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由蘇州衛生學校保護管理。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2005年7月蘇州市政府對江蘇巡撫衙門舊址進行了保護性搶修。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原為鶴山書院所在地,明代永樂年間改為衙署。自明宣德設巡撫到清末,480餘年間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諸如周忱海瑞湯斌梁章鉅張伯行林則徐等。林則徐在任前後達五年之久,政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末任巡撫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動,在此宣布江蘇獨立,脫離清廷,對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
巡撫衙門原來規模甚大,現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門、儀門、後堂、後樓等建築,原主體建築大堂已於1980年被拆毀。大門為硬山頂,面闊五間23米,進深10米。

巡撫官員

康熙分江南省設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後,江蘇巡撫駐紮在蘇州,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江南貢院(在南京)。1760年以前,管理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60年安徽布政使遷往安慶以後,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理江寧(南京)、揚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海2直隸州;駐紮蘇州的江蘇布政使則管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州。江蘇學政駐紮在江陰;在淮安府城駐紮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區)則駐紮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紮在揚州。
清代江蘇省在沿海地區增設了3個直隸州:太倉州、通州和海州,並將徐州由直隸州升為府。由於人口大量增加,江蘇南部許多縣都一分為二,造成許多2個縣共用1個縣城的情況(民國以後消失),蘇州城內甚至同時有3個縣的縣衙:吳縣、長洲縣和元和縣,創全國最高紀錄。
1840年代,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松江原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1927年脫離江蘇省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晚清時期,江蘇南部還曾發生過太平天國起義(1851年 – 1864年,發源於廣西,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強烈影響達十餘年之久。

歷任巡撫

土國賓(1645年—1647年)
周伯達(1647年—1648年)
土國賓(1648年—1651年)
周國佐(1651年—1654年)
張中元(1654年—1659年)
蔣國柱(1659年)
朱國治(1660年—1661年)
韓世琦(1661年—1669年)
瑪祜(1669年—1676年)
慕天顏(1676年—1681年)
余國柱(1681年—1684年)
王新命(1684年)
湯斌(1684年—1686年)
趙士麟(1686年—1687年)
田雯(1687年—1688年)
洪之傑(1688年—1690年)
鄭端(1690年—1692年)
宋犖(1692年—1705年)
於準(1705年—1709年)
張伯行(1709年—1715年)
吳存禮(1715年—1723年)
何天培(1723年—1725年)
張楷(1725年—1726年)
陳時夏(1726年—1728年)
張坦麟(1728年)
尹繼善(1728年—1729年)
王璣(1729年)
彭維新(1729年—1731年)
王國棟(1731年)
喬世臣(1731年—1733年)
高其倬(1733年—1736年)
邵基(1736年—1737年)
楊永斌(1737年—1738年)
許容(1738年—1739年)
張渠(1739年—1740年)
徐士林(1740年—1741年)
陳大受(1741年—1746年)
安寧(1746年—1748年)
鄂昌(1748年)
雅爾哈善(1748年—1750年)
王師(1750年—1751年)
莊有恭(1751年—1756年)
愛必達(1756年—1757年)
陳宏謀(1757年)
托恩多(1757年—1758年)
莊有恭(1758年)
陳宏謀(1758年—1762年)
莊有恭(1762年—1765年)
明德(1765年—1768年)
彰寶(1768年—1769年)
明德(1769年)
永德(1769年—1770年)
薩載(1770年—1776年)
楊魁(1776年—1780年)
吳壇(1780年)
閔鶚元(1780年—1790年)
福嵩(1790年)
長麟(1790年—1792年)
奇豐額(1792年—1795年)
費淳(1795年—1797年)
康基田(1797年)
費淳(1797年—1799年)
宜興(1799年)
岳起(1799年—1803年)
汪志伊(1803年—1806年)
汪日章(1806年—1809年)
蔣攸銛(1809年)
章煦(1809年—1812年)
朱理(1812年—1814年)
張師誠(1814年—1816年)
胡克家(1816年)
李堯棟(1816年)
陳桂生(1816年—1820年)
魏元煜(1820年—1822年)
韓文綺(1822年—1824年)
張師誠(1824年—1825年)
陶澍(1825年—1830年)
盧坤(1830年)
程祖洛(1830年—1832年)
林則徐(1832年—年)
陳鑾(1837年—年)
裕謙(1839年—1841年)
梁章鉅(1841年)
程矞采(1841年—1842年)
孫善寶(1842年—1845年)
李星沅(1845年—1846年)
陸建瀛(1846年—1849年)
傅繩勛(1849年—1851年)
楊文定(1851年—1853年)
許乃釗(1853年—1854年)
吉爾杭阿(1854年—1856年)
趙德轍(1856年—1858年)
徐有壬(1858年—1860年)
薛煥(1860年—1862年)
李鴻章(1862年—1867年)
郭柏蔭(1867年)
李瀚章(1867年)
丁日昌(1867年—1870年)
張之萬(1870年—1871年)
何璟(1871年—1873年)
張樹聲(1873年—1874年)
吳元炳(1874年—1881年)
黎培敬(1881年)
衛榮光(1881年—1886年)
嵩駿(1886年—1888年)
剛毅(1888年—1892年)
奎俊(1892年—1895年)
趙舒翹(1895年—1897年)
奎俊(1897年—1898年)
德壽(1898年—1899年)
鹿傳霖(1899年—1900年)
松壽(1900年—1901年)
聶緝規(1901年)
恩壽(1901年—1904年)
端方(1904年)
陸元鼎(1904年—1906年)
陳夔龍(1906年—1907年)
張曾揚(1907年)
陳啟泰(1907年—1909年)
瑞澂(1909年)
寶棻(1909年—1910年)
程德全(1910年—191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