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書文化

江永女書文化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蟻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中國“女書”在第四屆婦女大會上呈現,震驚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永女書
  • 形式:女書書法、纂刻等
女書的產生,特點,起源的猜測,女書形式,女書作品內容,女書的傳承,女書的發現,女書的保護,女書研究的意義,

女書的產生

歷史上主要在中國湖南省江永縣及其毗鄰的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瑤山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的神秘文字,男人無法了解這些文字的意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書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境地,女書只是在一些農村老年婦女中使用,瀕於失傳。 1982年,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女書,震驚世界。女書,嚴格講應稱為"女字",即婦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漢字。它不僅符號形體奇特,記錄的語言奇特,標記語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區、社會功能和傳承歷史也很奇特。女書流行在湖南省江永縣瀟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齡婦女中使用。關於女書的起源,當地有幾種說其中之一說:自古以來,江永瀟水流域的婦女喜歡聚在一起紡織布繡花。她們不能上學讀書,學習男字(她們稱方塊漢字為男字),為了把自己的苦難經歷記下來,她們便在織布繡花圖案的基礎上,共同創造了這種文字。女書脫胎於方塊漢字,是方塊漢字的變異。
《江永“女書”之謎》作者謝志民在分析“女書”與古漢字的類同關係、部分字元構造所表現的古代文化特點,提出“流傳在江永縣上江圩一帶婦女中的‘女書’是一系非常古老文字的遺留,絕非宋元之物,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江永上江圩一帶,古為民族交融之地,至今當地居民中,不僅所操的漢語土話里留有古越語言‘底層’,在傳統的風俗習慣中,除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外,還遺存有明顯的越風、楚習、巴俗。因而流傳在江永上江圩一帶婦女中的‘女書’一系文字,不能排除有可能是古代百越文字、楚文字或巴文字的孑遺和演變,尤其是古百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謝志民先生在指出"'女書'記錄是漢語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帶的土話,然而‘女書’和它所記錄的土話中卻明顯地存在部分屬壯侗語族的詞素、詞和語法結構。”
後卻發生疑問:"'女書'流傳區與操壯侗語族語言諸民族居民相距甚遠,‘女書’中這些屬於壯侗語族的語言成份及其語法結構從何而來?"殊不知,楚人征服湖南後,居住在湘北、湘中地區的越人或被消滅,或被驅逐南下。後定居在湘南地區的越人,一直延續到漢代,隨著漢族統治階級對越人的迫害加劇,又更向南或西南遷徙,成為今天湖南、廣西、貴州毗鄰地區侗族的主要來源。廣西壯族也是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女書”的演變和發展,是一種分化聚合的語言現象,“女書”與壯侗語族是古代百越文字語言的“同源分化”,“女書”和所記錄的土話與現所稱壯侗語族保留的古百越語言的"詞素、詞和語法結構"中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女書與漢語又“異源聚合”,從而形成了“記錄的是漢語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帶的土話”,“土話中卻明顯地存在部分屬壯侗語族的詞素、詞和語法結構”。以上推論是否可以作為“女書”是“古百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的又一佐證呢?只好由他人評說。
女書文字女書文字

特點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型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今天蒐集到的有近2000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誦或詠唱。
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蒐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呈現彎曲細小的形狀。關於“女書”文字的記載,至今最早能見到的是太平天國(清朝鹹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元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經證實,出現刻有女書的那枚銅幣是假的。“雕母錢”是在鑄造錢幣前經過細膩打磨後用於高層觀摩審核的。
江永女書文化
2005年9月,在湖南省東安縣蘆洪市鎮斬龍橋上首次發現一塊刻有女書文字的石碑,打破了對女書材質、流傳地域、男女界限、時間年代等的傳統認識。

起源的猜測

關於女書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結合目前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末清初。比較認同這種觀點。
認為“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
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元
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畫,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彙明顯存在的特徵。認為女書是一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係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
也有人認為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這種觀點認為:象形字會意字是文字型系中最早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字創造者所處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據“女書”象形字、會意字構成中反映的文身習俗、“乾欄”住宅建築特色、稻作文化及鳥圖騰文化現象。

女書形式

舊時當地不少才情女子採用這種男人不識的女書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將其刺繡、刻劃、戳印、書寫於紙扇巾帕女紅。蒐集到的近20萬字的“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形式包括女書書法、纂刻、雷射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書提包等。

女書作品內容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是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幽怨私情、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也有的編譯成漢字的唱本。

女書的傳承

《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主編中華書局收資料占所能見到的女書原始資料的90%以上。
江永女書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中南民族大學“女書”文化研究中心是我國最主要的女書研究機構。
江永女書文化
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女書”的傳承、保護、搶救和弘揚:創辦了首家“女書”館、第一家“女書”網站,設計了全球首套“女書”個性化郵票,創作了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女書”仕女書畫長卷,編寫了《女書英漢字典》,與他人合著了《女書習俗》。其“女書”書法、繪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大型展覽,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外友人及熱地等國家領導人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族圖書館等多家單位均有收藏。中央電視台、近十家省電視台和《中國民族報》、《民族論壇》、德國《世界報》、英國《泰晤士報》等200多家國內外媒體廣泛報導,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道被《瀟湘晨報》評為湖南2006年度十大智者。

女書的發現

1982年,由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宮哲兵隨即在1983年3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了全世界第一篇介紹女書的學術論文《關於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並在1983年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美國)上發表了論文《湖南江永平地瑤文字辨析》,將女書介紹到國內外,1986年宮哲兵出版了全世界第一部女書研究著作《婦女文字與瑤族千家峒》。
1983年,江永發現“女書”的訊息向全世界公布後,引起轟動。 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女書的保護

就在“女書”在最後只有少數老年婦女才能閱讀和書寫,從20世紀末開始,通過一批學者努力,這種罕見的女性字元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認識,並引起了海內外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獨特罕見的文化遺存,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保護女書。集研究基地與旅遊於一體的“中國女書”村已於2003年底落戶宜昌。
江永女書文化村口江永女書文化村口
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學召開的"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座談會暨全國女書學術研討會提出“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
2004年9月20日,陽煥宜——女書的最後一位自然傳人謝世了。

女書研究的意義

“女書”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化石”,對研究人類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發展歷程等方面,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字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價值。 江永“女書”的流傳,史書不載,方誌不述,當地族譜碑文,可說無一蛛絲馬跡,外界少有知曉。 關於女書文字的史料記載,至今最早見到的是太平天國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元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史載太平天國曾過江永北上。1931年《湖南各縣調查筆記》的《花山》條中,有“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字者,余未之見”的說法。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瑤文歌》序文也記載道: “一九四五年,何君曉南持猺文一紙,雲是猺女讀物,系得自田廣洞陳中興,轉以贈余,此固求之數年而不可得者。入手展玩,紙色紅舊,縱橫五百七十四字,字跡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誰家女手,惜一字不可識,無以解其音義”。 “女書”文字記錄的是江永土話基礎上的婦女群體語,一般人認為它屬漢文異形字。但它是否屬“漢字文化圈”,則有分歧。有人以“女書”有近半數字元是從漢字蛻變而來為據,認定它是借源於方塊漢字的一種“變異”的系統再生文字。反對者則認為,筆畫及其組合結構的異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間有無源流關係的直接依據。“女書”與漢字楷書相比,基本筆畫不同,筆畫結構和語言功能都迥異有別,而且“女書”中遺存的象形字、會意字均與甲骨系文字大相逕庭,因此“女書”文字的源頭絕非普通漢字。  “女書”究竟源於何時?何地?海內外眾多學者的探索勾起人們久遠的聯想。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目前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在鹹豐年間,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未清初。有人以“女書”中存在與壯、瑤等民族織錦上的編織符號類同的字元為據,認定“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元,認為其起源的時間、空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形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之後。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劃,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彙明顯存在的特徵,還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係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還有學者認為,他們認定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孓遺和演變。  此外,一些專家考察“女書”流行地區的地理,歷史,人口民族成份和民風民俗狀況,認為“女書”是受民族融和、移民文化影響的古老瑤族文字。瑤族曾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否曾有自己的文字,這正是學術界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永女書”以“最具性別特徵的文字”入選金氏世界紀錄,是湖南省向國家推薦申報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女書習俗已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女書習俗”的國家級傳承人何靜華,今年已80歲,她創辦了“靜華女書院” 傳承女書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