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習俗

女書習俗

湖南永州江永女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習俗。女書作品一般為七言詩體唱本,內容多以訴苦為主,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苦情文學。這些作品被書寫在精製布面手寫本(婚嫁禮物)、扇面、布帕、紙片上。同時婦女常常聚在一起,一邊做女紅,一邊唱讀、傳授女書,這種唱習女書的活動被稱作“讀紙”“讀扇”“讀帕”,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女書文化。

2006年5月20日,女書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書習俗
  • 節日類型:傳統習俗
  • 流行地區:湖南永州
  • 作品體裁:多為言詩體唱本
  • 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69
  • 申報地區:湖南省江永縣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源流,起源推測,起源傳說,作品特徵,作品類型,原生型,次生型,再生型,傳承方式,文學手法,

歷史源流

起源推測

關於女書的起源、歷史,研究依據十分有限。與女書有關的文獻記載,迄今所能見到的確切文字,最早僅僅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七月,和濟印刷公司刊印的《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上冊“花山條”一則:“(永明縣)花山,在層山嶺之麓。石玲瓏若花然。相傳唐時,譚姓姊妹,學佛修真,入山採藥,相與坐化於此,土人于山顛立□祀之(原注:今稱花山廟)。石既羅列有致,加崇林美蔭,磴道緣石罅以出,升降忘勞。每歲五月,各鄉婦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聲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書蠅頭細字,似蒙古文。全縣男子能識此種字者,余未之見。”此書是當時湖南為自治,全省普查,各縣調查員收集本地情況撰寫匯集而成。
至於女書傳本資料,最早可見明末清初者。女書作品文本歷史很短。女書的主人去世後,還要帶些女書到陰間去陪伴,免得寂寞,女書常作為殉葬品埋掉或燒掉,少數作為紀念品留給女兒、姊妹女友。人死書亡,加上歷次政治運動中女書被認為是“妖書”、“妖字”屢遭批判,整筐地燒毀。
從女書作品內容上看,記載時代最早的事件有唐末黃巢起義、宋代《胡玉秀探親書》、明末清初《永曆皇帝過永明》,以及清乾隆、道光、鹹豐等時期的事。

起源傳說

關於女書的來歷在當地有幾種大同小異的傳說。
九斤姑娘女紅造字說
很久以前,上江圩有位才華出眾的姑娘,因為她生下來有九斤重,人們就叫她九斤姑娘。九斤姑娘非常聰明能幹,有一雙巧手,紡紗織布、績麻繡花樣樣出色。附近的姑娘們都喜歡和她結交姊妹,還有的從遠道慕名而來和她交朋友,學女紅。以前女人不識字,托人帶口信兒常常出錯。九斤姑娘便創造女字,用這種字把信寫在紙本上、扇子上、帕子上,捎給遠近的姐妹。她們接到信後,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做女紅,一邊讀紙讀扇讀帕,也一邊傳習女書。後來姑娘們都學會了這種字,一代一代傳下來。
荊田胡氏皇妃傳書說
據上江圩一帶婦女傳說,古時候荊田村胡家姑娘叫胡玉秀(一說叫胡秀英),才貌出眾,被選入宮中作皇妃。有的說是唐朝,有的具體說是宋欽宗的西宮娘娘。在宮中受到冷遇,七年只被寵幸三晚,萬般清苦,想給家人寫信,又怕太監發現,便創造了女書字。她把這種字寫在手帕上,向母親和要好的姊妹訴說在宮中的苦楚,托人把手帕帶回家鄉,並告訴親人看信的秘訣:第一要斜著看,第二按土話讀音去理解意思。從此這種文字便在家鄉婦女中流傳開來。有的還說這位皇妃娘娘曾回來一趟,教會了女友寫女書。有的卻說是她在家時學會的女書。還有的說是她哥哥造的這種字並教會了妹妹,讓她用來給親人寫信。荊田村至今有“御書樓”遺址,雕梁畫柱。據說有皇帝親筆書匾“育香樓”,直到六十年代初還在,村里許多人清楚地記得。《永明縣志》記載:“宋元符年間,進士胡先和,官文華閣學士,有姊玉秀,才學冠時,名達宮掖,蒙賜御書,給大夫祿,因建樓里第以藏御書。”流傳女書作品中有《玉秀探親書》。村中還有所謂皇妃、國舅回鄉省親留下的圓型石制工藝品,已被踏坐磨損不全。據荊田《胡氏族譜》記載,胡氏為宋時從山東青州遷此。
神台買書說
銅山嶺農場河淵村的老年婦女講,女書是從道縣傳過來的。桐口、荊田村以北十里外的道縣新車鄉有座廟,相傳女書是從這裡的神台上燒香化紙買書傳開的。很早以前,有一家父女三人採藥路過此地,兩個女兒走不動了,在地上一坐不起,老人也因悲傷死在這兒。後來這裡人傑地靈,來此地祈拜可消災去病,人們便為他們父女起座廟。哪家有病痛、哪家媳婦不生崽,到廟裡拜過,病沒了,災去了,孩子也有了。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百八十里的人都來祭祀求福,而且都是女人。神台上有繡花小紅鞋,沒有小孩的拿一隻回去照樣做一雙,拿一雙回去就做兩雙。做了鞋就會有小孩,生了小孩再把鞋送回廟裡。神台上還有女書。燒過香,化過紙就可以拿一本回去看讀(叫“花錢買書”),讀過後可以拿來換。最早的神台女書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絲線繡在綢子上,一卷一卷的。特別是十五、六歲的女孩子,拿了女書回去要照抄一份,跟年紀大的婦女學認學唱學寫。以後可以用女書把自己的心裡話寫出來,悄悄送到神台神龕上,讓別人去讀、去寫。快出嫁的姑娘如果不會唱女歌、寫女書,不會做女紅,是被人看不起的。
這些關於女書的傳說表明:一、女書字形體與女紅圖案有關;二、女書字形與方塊漢字有關,可能是為遮人耳目而進行了變異;三、女書記錄的是當地方言土語;四、女書的創製是婦女維護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五、女書作品內容主要是訴苦,用於女性內部的情感交流。民眾的口碑傳說為考察女書的起源、創製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依據。

作品特徵

婦女有唱歌堂的習慣,常常聚在一起,一邊做女紅,一邊唱讀、傳授
女書、漢字對譯女書、漢字對譯
女書。婦女們唱習女書的活動被稱作“讀紙”“讀扇”“讀帕”,並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女書文化。
江永女書是至今發現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習俗。
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蚊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江永女書是一種古老文字,已為專家學者們所共識,但因女書沒有古代文物,又未載於史志,故不能確定其起源時間。
女書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女書作品一般為七言詩體唱本。書寫在精製布面手寫本(婚嫁禮物)、扇面、布帕、紙片上,分別叫做“三朝書”、“歌扇”、“帕書”、“紙文”。有的繡在帕子上,叫“繡字”。

作品類型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有賀三朝書(新婚第三天的饋贈賀詩)與婚嫁歌、結交老同(老同,同年齡的女友)姊妹情書、自傳訴苦歌、紀事敘事歌、祭祀祈神歌、往來書信、翻譯改寫傳統漢文故事、耍歌民謠等。女書作品以訴苦為主,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苦情文學。

原生型

寡婦訴苦、姊妹結交等。這類作品代表女書本體自身文化,具有一定封閉性。

次生型

哭嫁、敘事、耍歌、民謠、祭祀等。這類作品屬於區域共享文化,具有相對開放性。

再生型

翻譯改寫的作品,是一種再創作。這是社會傳統文化移植,具有大文化流通性。其主要作品有賀三朝書(新婚第三天的饋贈賀詩)與婚嫁歌、結交老同(老同,同年齡的女友)書、自傳訴苦歌、紀事敘事歌、祭祀祈神歌、往來書信、翻譯改寫傳統漢文故事、耍歌民謠等。

傳承方式

女書在當地傳習有幾種情況:一是家傳式。家庭內長輩女性教晚輩女孩。二是私塾式。花錢向水平較高的專職婦女學習女書。三是歌堂式。婦女在讀紙、讀扇中互教互學。四是自學式。利用贈送得來的或買來、借來的女書,照樣抄寫自學。因為當地婦女幾乎人人會唱女書歌,自學起來比較容易。
女書習俗女書習俗
女書載體形式主要有:紙質布面手抄本、紙片、扇面、布帕、花帶等。

文學手法

女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女性文學,在表現技巧上也具有鮮明的女性特點。女書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對女性自身的比喻和頂針手法等。女書的主人大量地是將自己以及有關的事物比做"花"。女書中常用的頂針技巧:景物起興,上下句尾頂頭、頭承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