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村(山東省萊蕪市口鎮江水村內)

江水村(山東省萊蕪市口鎮江水村內)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水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21公里,口鎮北8公里處的狼山腳下,自古就是萊蕪通往章丘的主要隘口之一。北鄰雪野鎮雪野村,冬暖村;東鄰口鎮狂山村,谷堆山村;南鄰口鎮青石橋村,山口村;西鄰羊里鎮東魏莊村、東土屋村。全村由南江水、北江水、北嶺子、南嶺子、河北5個自然村組成。土地3500畝,總人口為3303人,是口鎮北部最大的村莊之一。史料記載:江水村由原5個自然村,於1956年成立高級社時合併為一個行政村——江水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水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口鎮
  • 人口:3303人
村莊名片,歷史事跡,鄉村經濟發展,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南江水,西臨贏汶河,東依狂山,支線公路經其西,地處丘陵,耕地560畝,230戶,750人。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漿水鎮,南漿水”。據《高氏譜》記載,明初高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江水溝南,故名南江水,隸屬於江水村民委員會。
北江水,西臨贏汶河,支線公路由村中穿過。地處丘陵,耕地830畝,335戶,1060人。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山口保·漿水溝”。據元朝石碑記載,建於唐朝,因村北山溝有泉,水自白土中流出,淡白如漿,故名漿水溝,以溝名村,後演化為江水,因重名,改稱北江水,隸屬江水村民委員會。
北嶺子,北界雪野鄉,地處丘陵。耕地154畝,50戶,150口人。清雍正年間因水患,由北江水分遷至此建村,因址在山嶺,故名北嶺子,隸屬江水村民委員會。
南嶺子,贏汶河東岸,明(水)萊(蕪)公路經其間,地處丘陵,耕地156畝,60戶,280人。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山口保·南嶺子。”據石姓墓碑記載,明初石姓由北江水遷此建村,因址在江水南嶺,故名南嶺子。後石姓他遷,仍沿用原村名,隸屬於江水村民委員會。
河北,贏汶河西岸,明(水)萊(蕪)公路經其南,地處丘陵,耕地869畝,325戶,1008人,盛產花生。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山口保·河北”。據《魏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魏姓由山口遷此建村,因靠河臨溝,曾名河溝村,清初改稱河北,隸屬於江水村民委員會。
江水村
江水村自1956年合併為一個大行政村以來,歷經五屆村黨支部、村委會,隸屬口鎮公社山口管區,口鎮青山管區,是口鎮北部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村莊之一。江水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清代光緒年間,河北魏康田,得貢生,朝廷為其立牌坊,樹旗桿,安上馬石,並重修門樓御賜牌匾“經明行修”,內匾“歧斌延齡”。祖塋兩廂均立旗桿座(日寇入侵時砍去旗桿)。祖塋內有“龍”頭碑一座。現均無存。曾於益都勸學所(相當於教育局)任職。

歷史事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湧現出許多革命人士,如魏春舫(魏振寅)魏繼舟、李鏡遠、劉化村(劉培燦)等;南下幹部:魏振寶、魏振風、魏景明、呂延舉、崔宗岳、魏明、畢新德等。
1886年出生於江水河北村的魏春舫,民國初年任雪野區保衛團團長。1927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28年任雪野區區長。1938年組織章萊中隊,1940年任章萊大隊大隊長。其間他從村中動員魏繼舟、魏廣璽等十幾人走上革命道路,均赴湯蹈火,做出貢獻。
據《中共萊蕪黨史簡編》記載:1927年冬,根據泰萊縣委指示,共產黨員呂敬寶等3人,攜槍一支砸了民國政府漿水溝稅務所,解僱所長劉子蘭。“共產黨砸百貨捐(稅務所)的事件震動全縣。”
1943年,山東縱隊第四旅武工隊隊長羅俊單槍匹馬衝出日偽包圍圈,身負4處重傷,在江水河北村養傷。駐雪野據點的日偽軍出動搶糧,情況十分緊急,羅隊長堅持隨隊轉移,房東魏大娘說:“孩子,你傷這么重,不能走。叫俺閨女梳上纂,扮成你媳婦,你當我的兒子吧,俺豁上這條老命也要保護你。”後來,地下黨員楊聾子,把羅隊長送到上法山地洞裡隱蔽起來,羅隊長才脫了險。
爆炸英雄崔學梓,於1947年秋在章萊公路,埋設地雷,炸死國民黨軍一營長,兩士兵,戰馬一匹,榮立“民兵一等功臣”。
解放戰爭時期,全村民眾支援前線,出動擔架20副,小推車50輛,民工258人,從事戰地運輸或當嚮導。有許多優秀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建國後至今,累計有130人參加人民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保衛邊疆和海防的戰鬥中均有他們的功績。

鄉村經濟發展

建國後,逐步恢復了生產,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自1954年農業合作化運動至1956年高級社成立,5個自然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呂延秀任黨支部書記,魏振傳、解同德任副書記。
農業合作化後,江水村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治山治水,戰勝自然災害,農村生產和生活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江水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1993年秋,恢復了江水集,客商八方雲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成為口鎮以北較大的牲口市場。江水村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自1993年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湧現了許多致富戶,山林承包大戶,養殖專業和糧食加工專業戶,有效地增強了江水的經濟活力。原萊蕪市電信局黨委副書記魏傳璽,離休後帶領全家投巨資開發荒山。2001年,魏傳璽以2萬元的拍賣金購買了期限30年的1987畝山場,一個月就開通了6華里的進山營林路。其次架電、治水,修水庫一座,打了一眼60米深的水井,建塘壩兩處,容水量達70立方。建了3處護林房,投資20萬元建起了一座綜合科技樓,一年多來,在山樑上放炮挖穴5000個,全部栽下了高價值的經濟樹。基本上形成了“四園”(梨園、杏園、板栗園、柿子園),一溝(核桃溝),“一路(石榴路),被譽為“世外桃園”。
每逢集日,江水村糧食市車水馬龍,蔬菜市人頭攢動,成衣市熙熙攘攘,尤其牲口市,每逢仔豬上市多達二、三百頭,成為周圍集市上仔豬最多的集市。前來購買仔豬的有本鎮的也有茶葉、雪野、上游、見馬、張家窪鄰鄉鎮的,還有章丘,泰安等外地的,每集成交額不下10萬元。
市場帶來經濟興,有50多戶在市場附近地帶乾起了飲食、修理、建材批發,理髮、攝影,麵粉加工等服務行業。呂文廣在集市辦起了煙、酒、糖、茶、糕點批發零售部.經營紅火,並自籌資金在集市北端蓋起了高標準的二層樓。
江水村麵粉加工廠廠長魏廣飲,從一台磨麵機起家,通過合理經營,守信服務,現已發展為年創利潤上萬元的小型企業。他本人也被評為“致富能手”。他致富不忘眾鄉親,每年春節都拿出麵粉,資金,無償資助本村的孤寡退殘老人,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表彰和村民的讚譽。
江水村境內,有一座大橋東西跨贏汶河,為明(水)萊(蕪)公路大型橋,以南嶺子村命名。建於1980年4月,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全長147.6米,5孔,跨徑25米,橋面寬11米,其中兩側各有l米的人行道。載重汽-20噸,掛——100噸。
江水村北新修大橋南北跨匯河,為242省道上的大型公路橋。以匯河命名。全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灌注。全長180米,9孔,橋面寬25米,雙向四車道。兩側各有3米的人行道。橋下為萊蕪發電廠輸水管道。
1973年秋,在村兩委的領導下,村民自籌資金,自採石料,投工上萬個,建起一座高達19米的大型揚水站,擴大水澆地面積800多畝。

人文自然

江水村風景名勝頗多,有青石關柳南泉、北擔山、昌祖洞等,其中呂祖洞久負盛名。
江水村西有一銅礦洞叫呂祖洞,在北鳳凰山之陰,原名綠礦洞,系早年開採銅礦遺址。因明代初期在此建呂祖廟而得名。大小洞11個,主洞5個相連,容積500多立方米,深42米。進洞後洞身向上一直到山頂,洞中“三清殿”陽台處於懸壁上。1969年建“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此處原有呂祖塑像,狀如真人,栩栩如生,還建有王龍觀廟殿、官房、道士屋,對面是戲台(現已拆除)。舊時每年二月十五日(陰曆)有廟會,逢會必唱戲,熱鬧非凡。洞四周的懸崖陡壁上,奇石聳立,松柏叢生。
呂祖洞後山,也是賞景、納涼、休閒的好去處,其中“飛來石”嘆為觀止,“嘯天犬”栩栩如生;“板栗園”濃蔭匝地,盛夏季節,涼爽宜人,鳥語花香,美不勝收。
這裡三面環山,一面傍水,谷深峪長,地勢險峻。環境清雅,風景秀麗。恰似“世外桃源”,是口鎮地區一大勝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四支隊十二團曾在此洞內設兵工廠,製造手榴彈,存放武器。同時期,廖容標,劉子正等領導人經常帶兵在洞前開荒種地,練兵習武。因此,這時又是口鎮地區較早的革命根據地。
位於江水境內的北擔山,海拔296米,占地面積0.25平方公里,系砂石山,植松樹,柏樹,刺槐等。相傳,二郎神擔山路過此處,換肩時兩山滑落於此,至今山腳下的石崖上留有插擔的“石窩”,其實那是大自然的造化。
江水村重視文化教育,崇尚禮義道德。1958年成立了江水完小,1971年改為江水聯中。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村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南江水村魏振龍,1962年考入山東大學數學系,是該村建國以來的笫一位大學生。
2000年,江水幼稚園被評為“區級規範化幼稚園”。
江水村民眾文化生活也相當活躍。建國前後,南江水以魏振茂為首的莊戶劇團頗有名氣。上演的劇目有傳統劇《蘇三起解》、現代劇《牆頭記》、《紅燈記》、《沙家浜》等。北江水以付玉春,郭同儉、崔學軍為首的新老劇團。上演劇目有《鬧天宮》、《白毛女》等。河北村有魏傳劍、魏傳洲為首的劇團,上演劇目有萊蕪梆子《轅門斬子》、《智取威虎山》等。有些劇目參加了鎮上的調演並獲獎。
江水村醫療衛生事業享譽四方。清朝末年,南江水魏君信所開中藥鋪,濟世救人,建國前後,魏小吉、魏振盛,子承父業,中西醫結合,成為口鎮北部名醫。
一、烈士英名錄
魏振斌 呂全珍 王忠水 高文海 高 戰 高文祥 崔學忠 崔化風 崔化雨 崔學慶 劉培坤 郭同賢 劉振魯 崔學昌 蘇 亮  魏傳敏 張士邦 黃慶祥
二、歷任村支書
1956年-1958年 呂延秀
1958年-1976年 畢同德
1976年-1998年 畢於廣
1999年- 畢研峰
三、歷任村主任
1956年-1958年 魏振傳 解同德
1958年-1964年 呂全滿 魏傳效
1964年-1976年 呂全滿 魏傳林 畢於廣
1976年-1990年 呂全滿
1990年-1998年 魏述河
1999年 呂桂儒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魏繼舟 原濟南軍區後勤部副參謀長,張家窪工程指揮部總指揮
劉化村 (劉培燦) 原廣東省軍區副政委
李鏡遠 曾任萊蕪縣縣委書記,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萊鋼黨委書記
魏 明 原濟南市人防辦公室主任,一級書法師
魏傳忠 南京軍區某師師長
魏振寶 武漢鋼鐵公司書記
魏述進 原任化工部某司司長
魏傳起 原浙江省人民銀行行長
畢司雲 原濟南鐵路局黨委副書記
盧鳳文 山東省政法學院院長
魏傳璽 萊蕪市郵電局副局長,已退休
魏 英 北京某部隊正團級幹部(上校)
魏 強 任萊蕪市衛生防疫站黨支部書記(副縣級)
魏振鳳 南昌某師部作戰科長
魏傳來 原泰安市人民銀行行長
李光進 原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魏清明 泰安一中黨總支副書記
李光前 曾為萊蕪市(縣)衛生局副局長、黨委書記(正縣級),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魏振龍 北京第三建築公司高級工程師
魏廣升 青島大學政史系教授
魏廣進 萊蕪縣民政助理,高級教師
魏廣貝 中學高級教師
魏鳳廣 中學高級教師
魏 珉 山農大博士研究生
彭 波 中學高級教師
呂桂林 副主任醫師
郭立峰 副主任醫師
六、村名的傳說
江水村,原名漿水溝。據《續修萊蕪縣誌人物誌》記載,列女,唐、趙氏女。唐末兵亂,同嫂李氏避兵。天旱,行久而渴。人饋漿水,其嫂飲之,女不受,覆之地,遂渴死。至今名之地曰“漿水溝”,有祠塔在縣北五十里。
又傳,唐王兵馬由北向南行進,路徑黑虎山前,天旱酷熱,大軍口渴難耐,無法行進,只見前面路邊一大柏樹下,有一賣豆腐的老嫗,其豆腐筐下一小砂鍋盛滿漿水,兵丁上前討要,老嫗使用木勺舀給他們,待這一隊兵丁喝足後再看,砂鍋內漿水絲毫未減,唐王感念,名此地為“漿水溝”。
七、孝子門弟
據《續修萊蕪縣誌·人物誌》記載:“魏瑚,漿水溝人,生有至性,母病久不愈。醫窮於術,謂嘗糞,辨甘苦可卜痊。魏瑚即潛嘗母糞味之苦,復延醫進藥,病遂愈。後遭大水,村中盧舍多沉沒,獨瑚宅無恙,事聞於錢邑候,舉為孝廉,表其門曰:孝子門弟。此清康熙年間事也。”
八、力士沈寬
相傳,古時江水河北村,有一大力士,名曰沈寬,身高8尺,膀大腰圓,力大如牛,因家境貧寒,以採石為生,石窩坍塌,被砸於內,其母哭嚎奔來,忽聽亂石下有話傳出:“娘啊!你莫哭,快回家拿窩窩來,我吃飽了就能出去。”其母揩淚回家,將還沒來得及蒸熟的一籠子窩窩端去,從石縫中遞進,一會他吃個淨光,傳出話來“您老躲遠點”。沈母急走幾步,回頭看時,沈寬已從亂石中拱將出來。
據說,每年二月十五(陰曆)呂祖洞廟會看戲的人群中,總有一大漢用碗口粗的檁條背著一塊碾盤(或磨盤)在看戲。有人勸他放下,他卻說:看一霎就走。人們避之不迭,結果一齣戲演完了,他便不知不覺湊到了戲台跟前,此乃沈寬。
據說,附近幾個村莊中凡是碾盤,磨盤間有一個洞的,都是當時沈寬送去的。
九、村民被逼做勞工
據部分健在的老人回憶:1941年村偽政府某些人通知全村青壯年勞力都帶上杴钁,到村南集合修公路,不去者若被抓,村里一概不管。結果全村青壯年達100多人,齊集於村南藍科地,就被持槍日偽軍看守起來,並令其一律將杴钁把朝上扛著,編隊向南開發。下午集中於口鎮東門以外,加之從其他村趕來的達數百人,就地露宿。於第二天押解至萊城。由於饑渴難忍,在過港里河時,有的用鞋殼舀河水喝,竟被日偽軍用槍托打倒。有的不堪其苦,半路逃走,被發現者,當場打死數十人。下午被趕到萊城“文廟大殿”關押起來,翌日用汽車押送泰安轉車到濟南、青島、大連直到三叉口,大部分被押至黑龍江省密山煤礦,下礦挖煤,死傷無數。後來一部分在當地熟人的幫助下分批逃回,存者苟且偷生,直到解放後,有少數轉成了國家煤礦工人。部分被擄到日本,杳無訊息。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