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雄北固

江山雄北固

《江山雄北固》分為五章,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北固山的歷史、人文、建築設計和自然風光進行了闡述。重點講述了四大名樓的演變及輝煌;揭示了三國文化對北固山的影響;點評了山中遺留下的豐富的文化精品;回顧了甘露寺的盛衰過程;描述了多景北固的秀麗和壯觀。力求通過多角度的揭示、流暢清晰的文筆,再次把北固山之雄、之險、之秀、之奇展現在世人面前。 《江山雄北固》由徐蘇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江山雄北固
  • 出版社:江蘇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32
  • 作者:徐蘇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江蘇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徐蘇編寫的這本《江山雄北固》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翔實的關於北固山的專著。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北固山的名樓、東吳傳奇、文學瑰寶、甘露寺的盛衰過程以及秀麗山景。相信,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對幫助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北固山的自然、人文和古今變遷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簡介

徐蘇,名取春風徐來,萬物復甦之意。筆名古鎮,鎮江人。降生老北門七星巷內,啟蒙荷花池邊之附小,就讀大學山上之一中,旁聽未名湖畔之北大。承父願,入書苑,與古運河為鄰。品角山樓余香,觀傅增湘墨跡,覽舊典籍精華,與書苑共進30年。現為鎮江市圖書館副館長、研究員;是江蘇省政協委員、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京口區政協常委。孟丹青,女,1970年6月生,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副編審。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民國教育史、編輯理論及實務。在《文學評論》、《中國文學研究》、《文藝爭鳴》、《民國檔案》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引語
第一章 名樓生輝
第一節 北固樓
考述春秋樓安在
回嶺斗絕添新景
武帝登樓更新名
蕭綱登臨愛歷覽
臨樓興嘆舊山川
粉廊朱檻眺江湄
登臨書懷興亡事
白石道人登臨意
北固樓前萬頃秋
書院山長閒回首
燕門才子賦樓詩
何處危樓依碧霄
南海聖人筆留痕
第二節 多景樓
一樓風月此登臨
欲收佳景此樓中
樽酒相逢三英薈
景於多處最多愁
發興特上最高樓
健詞雄筆米襄陽
佳處縹緲著危樓
中原一恨杳難論
憑欄望一水橫陳
樓觀天際是神州
景物未窮登覽興
登樓只因多景致
樓高正喜雪漫空
高樓景多吊千古
第三節 望海樓
望海樓蔡襄題額
六朝帆影落樽前
沈括雨中登樓望
自得開懷一曠然
開窗納盡大江秋
獨上高樓望海天
第四節 石帆樓
片帆從何處飛來
樓占諸峰最上層
妙悟傳神書畫卷
夢裡還家衛琴娘
心在孤雲跡在泥
第二章 東吳傳奇
第一節 正史留痕
第二節 號日鐵瓮
第三節 東吳人物
猁兒難與爭鋒也
紫髯碧眼號英雄
破虜巍然魯大夫
東萊名將神亭戰
第四節 三國故事
劉備招親甘露寺
很石猶存事可尋
望西殉情祭江亭
撫石何人說劍來
古澗長存獨到今
騎驢客訪舊聞處
第五節 三國人文
三國是非春夢斷
山中宰相話孫劉
百年戎馬三分國
第三章 文學瑰寶
從游北固應詔詩
山屹東南作北關
何如海日生殘夜
喜見種松夾石道
眾峰作限橫空碧
山突迥出滄海湄
北固此地興王業
向吳亭東千里秋
紀夢詩游甘露寺
雪憤有期心自壯
登高應得見蓬萊
山寺人寰下瞰遙
百尺翠屏甘露閣
淨域寂爾隔囂氛
登頂俯視南徐城
北固山前波浪遠
可無樽酒到高台
臥羊頑石留空山
雲峰橫起障吳關
北固城高萬象秋
東坡名高有餘想
文客清晨涉甘露
向來山水留題處
北固濤聲涌帝京
海岳庵前結古歡
北固雲廊環古寺
臨山岸樹搖帆影
孤城鐵瓮四山圍
曾來沽酒向江城
石壁翠屏高百尺
山人把酒吟且謳
第四章 南徐淨域
第一節 寺宇沿革
此是人間第一禪
古洞蒼崖境最幽
第二節 佛門寶物
鐵塔一枝堪作筆
佛骨舍利瘞石函
佛門物寶此中匯
甘露寺壁放異彩
梁代鐵鑊種荷蕖
第三節 文人留宿
詩客高步出塵埃
開窗放人大江來
古寺鐘送海門潮
北固山房尋詩客
小庵秋聲在何許
第五章 江山多嬌
第一節 建築稱奇
長廊曲折憶舊事
北軒欄檻最留情
天開海岳米老庵
岳珂構築研山園
松棟崔巍辟講堂
傑閣登臨眼界清
北固亭高坐落暉
第二節 天降奇觀
峭壁疑從天外來
山壁空題秋月潭
天地間混沌一坨
池水空清鳳未還
甘露生泉天降津
第三節 名花增色
第四節 墓葬之謎
第五節 小橋何處
第六節 甘露古渡
第七節 北固新景
吳關天險自茲設
古樸棧橋臨水意
霸氣勢分三足鼎
後記
參考文獻

文摘

欲收佳景此樓中
多景樓面對長江,金、焦在望,憑欄遠眺,江山秀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來這裡的名家很多,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在其中叱吒風雲,多少騷人墨客曾在這揮毫潑墨。儘管風吹雨打,浪淘沙沉,但是歷史文化的印痕早已與江山風月融為一體,給自然的美景增添了濃郁的人文色彩。
尤其是宋代,雖迭經興廢,多景樓始終是文人士子登臨賞景的好地方。不知是否巧合,這一時期的多景樓詩詞很有意思,呈現出三種不同階段的變化:北宋時期,登臨的文人雅士主要抒寫觀賞娛樂之情,體現的是“樂感”;到了宋室南渡至南宋中後期,登臨的愛國志士主要抒寫慷慨激越的復國之志,體現的是“憂患”;而進入宋代末期,登臨的遺民隱士主要抒寫黍離之悲,體現的是“悲感”。多景樓詩詞的時態嬗變,展現出宋代不同階段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士子的心路歷程,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宋代散文家、詩人曾鞏就是當年“樂感”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一個在文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他20歲時到各地週遊,得到歐陽修的賞識,成了他的得意門生。後來,他的聲名更加顯赫,世人乾脆將他與歐陽修並稱“歐曾”。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考取了進士。據說在考試時發生了一件趣事。當時的考官是梅堯臣,發現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驚為奇才,就把他的試卷推薦給輔助主考官歐陽修批閱,歐陽修也驚嘆其才。由於那時進士考試是非常嚴格的,每個應試舉子的考卷必須把姓名糊起來密封,歐陽修認為此卷極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作,出於避嫌,就把此卷取為第二,把原本第二的卷子錄為第一。歐陽修告訴了梅堯臣他這樣做的原因:“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但事有奇巧,歐陽修為了避嫌,取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鞏所寫。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曾鞏中進士後,擔任過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越州通判、濟州知州、福州知州等職。後受宋神宗邀請,到京師擔任中書舍人,進行編修史書工作。他參與過整理並校勘《梁書》《陳書》《南齊書》《列女傳》《戰國策》《說苑》等書,寫有“敘錄”。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40卷、《外集》lO卷。另外,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等等。他的代表作是《墨池記》。
曾鞏是北固山的常客,喜歡到多景樓中觀景,看得多,就寫得好。他的文風細膩,筆墨犀利。一般說來,其作品長於記敘,不多寫景,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寫得很流暢,文字瀟灑,幾乎不寫景物。但他寫景的作品也絕不是泛泛之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很精妙。他的《甘露寺多景樓》就屬於“偶一為之,也能臻於極妙之境”的少而精的詩歌,堪稱傑作。
他在詩中是這樣描述的:“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乾四望通。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一川鐘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詩中盡情描述了多景樓四周的壯麗景色,勾畫出來的景觀很多,如蜿蜒曲折的山路,四通八達的長廊,變化莫測的氣候,浮光閃爍的遠景。那山嵐的靄氣隨山風而動,像煙霧般繚繞在鐵柱峰的四周,寺內的銅鐘也會不時傳來幾聲鳴響,把悠揚的梵音送達每一個游山人的耳中,還有那江上的風帆點點,隨著潮流而動,一閃一閃地消失在天際。面對如此動人的美景,詩人很羨慕那些隱逸的高人,期望能夠像他們一樣,自由自在地與大自然交流,隱於其中,而樂在其中。
全詩如一幅美麗的山水長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詩人用獨特的筆觸和刻畫,將天上的雲、地上的水,動人的紫翠之色、山氣的青紅之顏,明月高懸、海風吹拂場景融於一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描繪了登樓所看到的美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曾鞏對詩很強的駕馭能力,選詞用語收放自如,恰到好處,給人韻味深長的感覺。元代方回說:“子固詩一掃昆體,所謂饅訂刻畫鹹無之,平實清健,自為一家。”他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樽酒相逢三英薈
在甘露寺多景樓中,時常有文人雅士聚會。他們飲酒作詩,即興填詞,更有風雅者還會邀上數名歌伎,在旁吹拉彈唱以助興。這些當年樂而忘返的人物中,恐怕沒有比宋代大文人蘇軾更著名、更風雅、更有趣的了。
蘇軾是北宋時期頂尖級的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因作詩“謗訕朝廷”獲罪被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
蘇軾才華橫溢,性情奔放,在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諸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其詞清雄曠放,新人耳目,在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影響很大。
蘇軾是鎮江的老朋友,說他是鎮江通也不過分,這裡的山山水水幾乎都留下了他流連的足跡。他創作的詩歌、詞賦既多又雅,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當他的好友米芾把北固山多景樓題為“天下第一樓”之後,他就把這裡作為雅集文士的場所,樂在其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到密州擔任知州,上任時路過潤州,於是與在潤州的好友王存(字正仲)、孫洙(字巨源)等同游多景樓,並邀請了京城來的官妓作陪,酒至酣處,一班文人便要求蘇軾作詞助興,蘇軾答應了,他在作詞前,先寫了小序,交代作詞的由來。
序中說:“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孫巨源、王正仲參會於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時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為希遇。飲闌,巨源請於余日:殘霞晚照,非奇才不盡。余作此詞。”接著,他滿懷激情,寫下了有名的《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樽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這首詞描述了蘇軾與友人在多景樓宴會的情景,通過“景之秀、人之英、妓之妙”勾畫出浪漫的圖景,顯示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風雅,打破了一般艷詞中才子佳人聚會時的卿卿我我,使他的詞作在柔媚中平添了幾分豪放,風流中顯示出莊重,綺靡中有了儒雅,浸潤著他作為士大夫文人的氣質修養和稟性風度以及多情多思而又沉鬱真摯的複雜個性,所體現的“三秀”,既是出自吟詠之氣,也是作家的本色使然。
田同之《西圃詞說》中有這么一段話頗為中肯:“填詞亦各見其性情。性情豪放者強作婉約詞,畢竟豪氣未除;性情婉約者強作豪放語,不覺婉態畢露。”對比之下,蘇軾的本色當屬於豪放,因為有其豪放本色的注入,在婉約之中不免多了清新、曠放之感。而與歌妓的交往,又讓蘇軾豪放的個性增添了幾分“兒女情長”,這使得他的歌妓詞形成了細膩和婉的審美趣味;而這種審美趣味在創作豪放詞時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使其作品更加耐人尋味。
這首詞的上闋連用四個“多”字,語如貫珠,令人目不暇接。遇知心好友開懷暢飲,快樂無比;回憶過去悲歡離合的人事,付之一笑而已。下闋寫聽琵琶時的感受。停下酒杯,看樂妓彈奏。只見她們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手指靈活舞動,聲音美妙動聽,人面桃花,意趣無窮。全詞情景交融,興致盎然,揮灑自如,超塵脫俗。
P35-39

後記

當《江山雄北固》的書稿殺青之時,我心中不免有一種快感,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市園林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鼓勵下,自己又做了一件欲為而有益的事。伴隨著實地的尋游、文獻的搜尋,北固山的已顯資料逐漸變得有序,慢慢地“聚沙成塔”,又經過分析、整理、研究的過程,我對此山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感悟,不覺懷古之情、謳歌之意油然而生,感受到了此山的壯觀景色和人文敘事的美妙無窮。
每當我一次次漫步在北固山東吳古道上的時候,總會從心底升起一種感覺:那古道一側爬滿青苔的牆基上,仿佛還殘留著歷史的傷痕和隱隱的惆悵,讓每一個經過這裡的人唏噓不已。其實興也罷,衰也罷,北固山那雄奇的身影仍然靜靜地屹立著,伴隨著大江東去的流水,一年又一年。它在鎮江人的心中,永遠是那么有魅力,光芒四射。
記得幾年前,我曾陪客人登臨過北固山,當過單位暫聘的導遊,用雜有蘇北口音的國語,向客人津津有味地談起北固山之雄、之險、之秀、之奇。把客人送走後,似乎還意猶未盡,就又在本本上寫了當時游山的感受:
山雖不高,登臨,卻有無限的風光,太多的靈氣;嶺雖不長,漫步,倍感人世的興亡,歲月的滄桑。
一座土城,京口發跡於斯,六朝風雨興焉!一座鐵塔,見證千年風雲,陪伴萬代古寺。
曾記否:鐵瓮城堡,成就東吳霸業;三國軍府,流傳招親佳話;夕陽古道,柳永難捨真情;南朝舊亭,杜牧聞聽笛音;海岳舊庵,米芾構思畫卷。
一座名樓,武帝北顧登臨,嘆曰天下第一;一座名山。英雄墨客往還,詩碑刻石尚在。
更有那:北固亭中,棄疾遙望神州,感慨滿眼風光;甘露寺外,東坡回嶺徘徊,一覽大江東去。
嚴格說來,這雖不是一首打油詩,也算不上一篇散文,但卻是自己伴遊的心聲流露,所以記得清楚。如今看來,這也是與北固山有緣,與此書有緣。或許在幾年前就已感悟與北固山有關的點點滴滴,古寺的歷史、三國的逸事、名樓的人文、瓮城的變遷,已經縈繞在腦際,不知不覺中在為未來的寫書打腹稿了。
本書分為五章,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北固山的歷史、人文、建築設計和自然風光進行了闡述。重點講述了四大名樓的演變及輝煌;揭示了三國文化對北固山的影響;點評了山中遺留下的豐富的文化精品;回顧了甘露寺的盛衰過程;描述了多景北固的秀麗和壯觀。力求通過多角度的揭示、流暢清晰的文筆,再次把北固山之雄、之險、之秀、之奇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得到了市名城研究會名譽會長錢永波的指導和關顧,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得到了市政協副主席、市園林管理局局長徐平與原市園林管理局黨委書記徐建國以及金山焦山北固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凱的賜教和支持;得到了市三國學會會長王玉國和市圖書館長任罡的鼓勵和幫助;得到了市園林管理局辦公室、市圖書館文獻部、辦公室全體同志的幫助,尤其是我的助手彭義和徐靜提供了文獻保障。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由於本人的知識所限,對北固山的研究還不深入,書中的錯誤難免,希望有識之士多多指正!

序言

正當北固山景區修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毀失一個多世紀的北固樓又重新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鎮江市圖書館研究館員徐蘇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江山雄北固》這一新著。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翔實的關於北固山的專著。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對幫助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北固山的自然、人文和古今變遷是大有裨益的。
北固山景區是“三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機組成部分。鎮江主城區沿江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統稱為“三山”,早在明代就修有《京口三山全志》。這三個景區,各有特色,共同構成鎮江沿江的壯麗景色。在三山中,金、焦二山分布左右,北固山地處城中,加之後峰有懸崖峭壁,是觀賞浩浩長江東去西來的好地方。正如清光緒年問編撰的《北固山志》中所說:“三山齊名,北固中處,其間尤擅登遠之勝。”
按照2008年4月國家批准的《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北固山景區不僅包括後峰、中峰,而且包括前峰,以及北固山西側的公共綠地,東面的北固灣,土地面積33.8公頃,合t507畝(不含臨江水面)。北固山的特色是什麼呢?概括說來,我以為有以下5個方面:
這是一座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山。金、焦二山都是在距今近2億年的造山運動中形成的,其中金山原本是由三疊系的石灰岩組成,後因多次岩漿侵入,形成七峰亭、白龍洞、法海洞等多處是花崗閃長斑岩;焦山和象山本來是一座山體,因長江大斷裂,成為兩座山體;而北固山則是大約l億年前,由於火山噴發活動,溢H{地表的火山熔岩冷卻凝結而成。火山口因沿江斷裂沉人江中,從而形成了後峰臨江面的削壁懸崖,山腳下的觀音洞就是崩坍形成的洞穴。在山麓西側、沿江北側都可見到火山噴發後因冷卻凝結先後形成的5種火山岩體。所以,從地質學角度看,這裡是天然的地質公園。
這是一座將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山。鎮江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3000多年。但是,現在的鎮江城區,是從東吳興起時的“京城”(唐以後稱“鐵瓮城”)開始的。這座城就建在北固山的前峰,依託整個北固山山體,“因山為壘,緣江為境”。這說明當時的“京城”是包括中峰、後峰在內的,人們把北固山看成是鎮江城的“根”是有道理的。鎮江在制訂鐵瓮城保護和利用規劃時,我國許多著名專家、學者都認同這座城是“東吳第一城”,其特色就是山、水、城融為一體。水因山而浩渺,山因水而雄壯,山、水因城而富有靈氣。就在這本書出版之時,鎮江市人民政府已經著手進行鐵瓮城遺址上的房屋拆遷準備工作,再加上北固山臨江水面和灘地的進一步清理、籌劃和開發,這裡必將成為融山、水、城於一體的獨特景區。
這是一座三國東吳和唐宋等文化積澱深厚的山。這裡是鎮江三國東吳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方,有歷史真實的,也有演義傳說的,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鐵瓮城、太史慈墓、從原一中校址內移來的魯肅墓、劉備招親甘露寺、相婿樓、試劍石、狠石、溜馬澗、祭江亭(即凌雲亭)等。到東晉和南朝時,後峰就建起了北固樓,劉宋詩人謝靈運、梁武帝蕭衍、梁簡文帝蕭綱等都留有詠北固山、北固樓的詩篇。這裡唐宋文化遺存也很豐富。唐代浙西觀察使兼潤州刺使李德裕主持建造了甘露寺、石塔(宋代因石塔損壞改為鐵塔),瘞埋了地宮裡的舍利子;唐代詩人王灣有《次北固山下》的著名詩篇,李白、張祜、許渾、杜牧等都寫有詠北固山的詩;多景樓建於宋代,柳永墓在北固山下,辛棄疾的詞《永遇樂》(千古江山)、《南鄉子》(何處望神州),陳亮的詞《念奴嬌》(危樓還望),以及蘇東坡的詞《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米芾在北固山建有“海岳庵”,後來岳珂改建為“研山園”,儘管現已不存,可是至今仍留在人們的心中。此後的各個朝代,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這裡也都先後進行了若干修建工程,留有眾多的詩詞和故事傳說。1930年3月12日植樹節時,在中峰就建有“中山紀念林塔”。在古今文化沉澱中,不乏憂國憂民、抒情言志的內涵,北固山被人們稱為“文化山”“詩詞之山”,堪稱鎮江之“魂”。
這是一座宜於登高望遠的山。這是北同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形成的。登上北固樓、多景樓,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辛棄疾和陳亮的詞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還會想到《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中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等。有同志回憶:1952年的一天下午,陳毅同志在鎮江領導人的陪同下,登上北固山,看到滔滔江水奔騰不息,金、焦二山分列左右,鎮江對岸清晰可見,盛讚“這是一幅天然的長江畫卷,太美了”,並要陪同人員給他端來藤椅,讓他坐下來看,直到很晚才下山。胡耀邦、楊尚昆、李鵬等同志也都登山遠望過。本來,在北固山上,還能看到南山的,現在則只可見到城建新貌,儘管有些遺憾,但畢竟擋不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是一座遊客和市民共享的山。北固山既是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實際上又是老城區的中心公園,與周圍居民關係極為密切。由於北固山地處主城區沿江中部,一直是市民晨練、散步、休閒、陪同親友賞景的好地方。山體西側早在民國時期就是江濱公園。有這樣兩方面的遊人,只要建設運營得好,這裡的人氣應該是最旺的,加上配套服務設施,甚至可以成為不夜城、夜公園。
綜上所述,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北固山景區,因具有特定的地質構造、岩石性質、地形地貌等地質遺蹟,美麗的自然風光,精湛的建築藝術,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和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確是值得人們觀景、懷古、勵志、抒情言志、健身休閒、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應作者之約,我寫了以上序言,與讀者共同探討,敬請指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