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運河嘉興段

江南運河嘉興段

大運河嘉興段位於太湖東南的水網地帶,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乾河,也是京杭大運河自北而南溝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錢塘江兩大水系的主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運河嘉興段
  • 北部起點: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長虹橋
  • 南部終點桐鄉崇福鎮
  • 全長:81.22公里
簡介,歷史,作用,

簡介

江南運河嘉興段北起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長虹橋,南到桐鄉崇福鎮,流經秀洲區、秀城區、桐鄉市境內,全長81.22公里,“隋大業中開運河至嘉興府城,分支夾城左右”。河流在經過杉青閘端平橋後分流,北面為古運河主流,東南面則為秀水、濠河支流。主流經過北麗橋、城北橋至西麗橋與濠河匯合。秀水在繞城經過濠河、西南湖後與主流相連。運河在北門外的杉青閘原為運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設施,建於北宋之前,在管理船隻、節制流速和灌溉農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北片月河古民居小區里,小巷小街迂迴曲折,縱橫錯立,小河、狹弄、舊民居、廊棚在一片不大的區域裡,展現了濃厚的水鄉古城風貌;鉏家河、鉏家灘、鉏橋弄一帶河道雖不寬,但民居很有特色。在這一帶沿運河還有因明代迎神賽會設厲壇而得名的壇弄;以“其水抱月,彎曲如月”的月河埭;以天水庵、蘆席匯聞名的分水墩;古戰場遺址飲馬河等,這裡一切均保持原貌。南片濠河南門段及西南湖一帶是歷史文化區,這裡既有莎劇翻譯家朱生豪故居、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故居、一代水工汪胡楨故居,又有宋代詞人朱敦儒避居地等。

歷史

大運河嘉興段的開鑿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即已出現溝通太湖流域與錢塘江的人工河道—— 古長水和百尺瀆。公元前 482 年,越王勾踐開挖越水道(今崇長港),是嘉興境內最早有確切記載的運河。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修築陵水道,連通嘉興、杭州,這是開河築堤形成的水陸並行的通道。陵水道的開鑿奠定了日後江南運河在嘉興境內的大致走向,為運河嘉興段形制走向確定的早期雛形。
至漢代,西漢武帝為征輸閩越貢賦,從蘇州以南沿太湖東緣的沼澤地帶開挖了蘇嘉之間長百餘里的河道,並與陵水道連通。至此,嘉興人工水道貫通,江南運河已初現輪廓,此河道即京杭大運河蘇州至嘉興段的前身。
公元 610 年,隋煬帝利用舊時河流拓寬修浚而成江南運河,完成了南北大運河的溝通,使嘉興成為南北交通幹線的一個節點。
經過唐宋兩代的水系治理和運河管理,江南運河全線從自然水系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程體系。大運河嘉興段形成了以嘉興為中心、運河為骨幹的蛛網狀水系和橫塘縱浦、圩田棋布的塘浦圩田體系,溝通嘉興廣大的城鎮鄉村。
元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至正十九年(1359),起義軍將領張士誠發動軍民開挖從塘棲至杭州的新河,使江南運河南端改道,經崇福折西過大麻後入餘杭界,形成了由桐鄉崇福經餘杭塘棲至杭州的走向,並基本保留至今。
明清兩朝,京杭大運河基本格局未變,並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護與修繕。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右通政使呂希周修築崇德縣城抗倭,將穿鎮而過的直道運河改為繞城而過的彎道運河。

作用

大運河的開通,打破了嘉興長期偏於江南一隅的封閉狀態,確立了嘉興 “左杭右蘇”“南北通衢” 的運河古城地位,促進了嘉興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尤為可貴的是,歷經兩千餘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以明清運河主河道為骨幹、各歷史時期的運河幹道並存,其網狀河道體系至今保持暢通,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是孕育嘉興的“母親河”,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