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北城門

汝州北城門

汝州北城門又稱望嵩門,在汝州市區北門裡街與北關街之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月17日北城門突然部分倒塌,當地文物部門說將安排復建工作。但可惜後來沒下文以至於今已不復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汝州北城門/望嵩門
  • 地理位置:汝州市區北門裡街與北關街之間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古城門
  • 目前狀況:徹底消失 不復存在 沒有了
  • 始建於:北魏494年
歷史,原貌,現狀,城牆,

歷史

據《直隸汝州志》記載,北城門始建於北魏49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汝州市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古城門。民國以來曾塌數次,民國三十五年重修時,時任縣長陶紀元親題匾額‘望嵩’二字。直到2010年重修還大致保持古貌,(一說匾額‘望嵩’二字,是上世紀80年代,時任臨汝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先生在多方蒐集汝帖碑的同時,購買青磚將殘存的北城門保護起來,並親筆重新題寫了“望嵩”石匾,)為汝州市區保存了唯一的城門,也留下了汝州人對重修望嵩城門樓的企盼。
2010年以前的北門2010年以前的北門

原貌

北城門城牆高四丈,內有瓮城(亦稱月城),城門上有兩滴檐城樓一座。外沿之上有城堞(即城牆垛)。北門距西城牆僅約50米。有炮樓一座,為戰爭需要,北城牆上另又加築炮樓數個。城內環城均有馬道,為向守城軍士傳遞信息和命令。

現狀

2011年11月17日北城門突然部分倒塌,當地文物部門說將安排復建工作。但可惜後來沒下文以至於今已不復存在。成為汝州百萬人民一件心痛的事。

城牆

汝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建於何時,現無可靠資料說明。據《汝州市志》“建置章”記述:“汝州公元329年(東晉末)屬冉魏,改梁縣為南汝原(今縣城)”。可知汝州古城池的興建,應在公元329年之前。初建時為土城,明成化年間方改建成磚城。有當時在京兵禮部作官的汝州人張維新《次易公閱新汝城韻》詩為證:晚樓憑落照,新堞接雲平。杯引千山月,槊橫五字城。明公倡是雅韻,太守裕賢名。異日甘棠思,兼垂不朽名。
2010年重修後的北城門2010年重修後的北城門
汝州城周長為9里13步。城垣路即是原來的東城牆;洗耳路即為西城內馬道,其西側(今汝州中心汽車站處)即為西城牆;南城牆即今二五躍進渠北岸,二五躍進渠系原來的南城壕;北城牆在今廣城路南約50米處,現有北城門遺存。東、南、北三面均有城壕,壕深一丈,圍護城池。西城由城下的洗耳河自然圍護。東城壕有水,南北城壕為乾壕。東城壕的水源於城東北角外石崗村南的溝里。溝底和兩岸壁有無數細小如香的小泉,匯聚而成小流,流向城東北角的低洼處,形成水潭,再沿城壕南流入汝河。
城牆高四丈,外沿之上有城堞(即城牆垛)。城四角均有炮樓,為戰爭需要,北城牆上另又加築炮樓數個。城內環城均有馬道,為向守城軍士傳遞信息和命令之用。
汝州城原有東、西、北三門,明弘治年間復修時為便民出入,又辟南門。四門皆築有瓮城(亦稱月城),上復重樓,東、西城樓為三滴檐,南北為兩滴檐。四門皆不居中,東、西兩門偏南,約為南三分之一處。南門居南城牆的東三分之一地,北門更偏,距西城牆僅約50米。
汝州城只有東、西、南三關。北城門外一直幾乎無人居住,只有五六戶人家,故而沒有形成北關。東關街長約3里,東端有兩滴檐閣樓,名為“來青閣”(在東關街與東環路交接處西坡下)。傳說新官來汝上任多由東門入,首先進入的自然是東關,其名寓有來者都是清官之意。閣內榜曰“有孚樓”。“孚”者,信用,誠實,使人信服也,可能寓有所來官員都是讓人信服,不負眾望之仕。閣內北側建有官廳,供州官迎送來汝官員,或每年立春時州官到關外田裡作象徵性耕地,並迎春牛入城時休息之用。官廳旁為祖師廟,對面為戲樓。東關街中段(後毛莊口西)也有閣樓一座,也有兩滴檐。西關街長約2里許,西端有兩滴檐閣樓一座,因上邊敬的是關雲長,故民眾稱為“關爺閣”。南關古時為南陽至洛陽的大道,因而居住人多,較為繁華,店鋪林立,街道整齊,清同治元年築寨,有東、西、南三面寨牆,北面為城牆。有寨門3個,東寨門外為東城護城河,向南延伸部分有一石橋,名曰“玉虎橋”,橋的南北兩面分別有石刻龍頭、龍尾,栩栩如生。西寨門的石刻寨榜曰“宣義”,寨門外是洗耳河,因水不大,故無橋。
汝州城有大小街道72條,有縱有橫,經緯交織。東西走向的主要有中大街、南后街、北街、縣前街、玉帶街、地母廟街、塔寺街、前火神廟街、後火神廟街、節婦寺(祠)街、東關街、西關街、南關東西街等。南北走向的主要有南大街、黌門堂街、倉巷街、城隍廟街、老二門街、青龍街、張公巷街、南關南街、北門裡街等。
中大街兩端連結東西門,縱貫全城,是城內最重要、最繁華的街道,長近3里,寬約6丈,兩邊有高出街面2尺許、寬約4尺的人行道,街道兩邊店鋪緊連,鱗次櫛比。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中大街出東門與東關相接,出西門過洗耳河與西關街相連,人稱十里長街。北街亦貫通全城,與中大街等寬,但居住人口較少,北側北門裡街口以西,丹陽觀(今中糧賓館處)以東均無房舍。南側居住人家更少,只有將台(今汝州鎮衛生院處)以東、塔寺(今法華旅社)以西有人居住,其餘均為耕地。北街以北,除北門裡街沿街兩旁有人居住外,均為空地。倉巷街向北,過節婦寺(祠)街、北街,與北門裡街銜接,直通北門。黌門堂街與老二門街在中大街交匯,形成十字街,老二門街向北延伸同北街相接。青龍街、張公巷街南與中大街相交,向北延伸與北街連線。南大街北與中大街相交,向南出南門同南關街相連,直通南關南寨門,中間與南關街東西街相交,形成南關的十字街。縣前街位於州衙前,東與青龍街、西與老二門街相連,再與其它街道溝通。其它尚有許多小街小巷或胡同(亦稱“拐”),縱橫交織,如同蛛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