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三寶藝術館

藝術館館內有明代建築,雕樑畫棟,蒼松翠柏,環境幽雅 ,《直隸汝州全志》載:汝州有三寶:《汝帖》、汝瓷、汝石(又稱汝州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汝州三寶藝術館
  • 類別:藝術館
  • 地點:南省汝州市望嵩南路國寶
  • 館藏精品:《汝帖》、汝石、汝瓷
概況,館藏精品,《汝帖》,汝石,汝瓷,

概況

汝州三寶藝術館位於河南省汝州市望嵩南路國寶單位汝州學宮(汝瓷博物館)院內,明代建築,雕樑畫棟,蒼松翠柏,環境幽雅。 為對原存於汝州學宮(文廟)的二十塊汝帖石碑進行更有效的保護,進一步整理和發掘《汝帖》這一藝術瑰寶和歷史文化遺產,是汝州人民多年的夙願。汝州名士孔學仁先生投資成立了汝州三寶(《汝帖》、汝石、汝瓷)藝術館,並建成了汝帖基地;弘揚汝州古文化,使汝州古文化大放光芒,走向世界。

館藏精品

《直隸汝州全志》載:汝州有三寶:《汝帖》、汝瓷、汝石(又稱汝州玉)。

《汝帖》

在我國浩瀚無垠的書法藝術寶庫中,《汝帖》堪稱古代碑帖之珍品,與《泉帖》、《絳帖》、《潭帖》並稱四大名帖,史稱“宋室鴻寶”。
《汝帖》:為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雜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書法,匯集刻制而成的叢帖。包括真、行、草、隸、篆諸體,計九十四種,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書法史及古代書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珍視。曾任河南巡撫的清朝碑帖學家畢秋帆在他著的《中州金石考》中極口稱讚《汝帖》道:“真宋室之鴻寶也”。《汝帖》刻石歷經滄桑,散落民間,後經查找收集,現作為珍貴文物移至汝瓷博物館內收藏,極具考古、文學、書法研究價值。系僅存之宋刻帖原石,林志鈞《帖考》曰:“宋刻帖原石至今猶全存者,《汝帖》之外,殆無第二種矣”。
《汝帖》問世近九百載,幾經波折,流傳至今,實屬難能可貴,她是歷代書法家給我們留下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永遠值得我們自豪。

汝石

汝石又名汝州石、汝州玉。因產於古汝州而得名。汝石是由火山噴流出的岩漿冷凝而成的美麗玉石。與汝瓷、《汝帖》並稱“汝州三寶”,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玉,相傳東漢光武帝避難於此就視“汝州玉”為國寶。該玉石底色如墨,上呈赤、橙、黃、綠、青、藍、紫諸色構成的天然圖案。
汝石的開發利用始於商、周時代,鼎盛時期是東漢初年。後來汝石洞曾因戰爭被亂石埋沒而失傳,只有考古專家在漢墓中發現汝石,而難得具體說清產地。雖歷史早有記載,可世間流傳極為稀少,實為玉中之珍。

汝石質地細膩、堅硬(莫氏7度),其抗壓強度2294kg/cm,吸水率0.2%,耐磨度0.05g/cm,放射性加碼強度平均值18r,遠遠低於70-80r的國家標準。經地質部門化驗分析,玉中含有:“鐵、鋅、鈉、鎂、鈣、銅、鈷、鉬、鋇、稀土等十餘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長期使用有益健康。

汝瓷

汝瓷是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一,為北宋宮廷專用瓷,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其名。在中國古陶瓷史上曾有“汝窯為魁”之稱,被歷代皇帝視為吉祥之物,鎮宮之寶。北宋末年出了個才情皇帝,他便是創造“瘦金體“書法的宋徽宗趙佶。徽宗是一個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他對宮中使用的器皿超出了常人的思維。他認定定州的白瓷,有芒不可用,遂命汝州造青瓷。他要求燒制的瓷器顏色必須是“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種刻意追求的藝術效果不知難倒了多少能工巧匠。在瓷業發達的河南汝州,官府召集能工巧匠,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使用名貴的瑪瑙做為原料,經過無數次試燒,終於成功燒出了汝官瓷。
汝瓷始燒於唐,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有“汝窯為魁”之稱。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其傳世品世界上僅存六十餘件。汝瓷胎質細膩,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如雨過天晴,溫潤古樸;拂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一般為斜裂開片),上下錯落,分有層次,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如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多天青釉、天藍釉、粉青、月白、蔥綠,豆綠釉等釉色。器表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紋樣,釉色青中泛藍、藍中泛青,有的稍深,有的稍淡,釉汁瑩潤。胎質呈香灰色和灰白色。汝瓷滿釉支燒,器底有小如芝麻支釘痕,形成“青如天 、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典型特徵。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在汝州設立官窯,專門燒制宮廷用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