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於勢,擇人任勢

孫子兵法說,“善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歷來為兵家所看重,苦心營勢,以求一戰而勝。所以有勢破如竹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求之於勢,擇人任勢
  • 木石之性:木石的特性。性,性質、特性
  • :安穩,這裡指平坦的地勢
  • :高峻、危險,此處指地勢高峻陡峭
原典,註解,譯文,古語智慧,智慧故事,

原典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①,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②。任勢者,其戰人也③,如轉木石。木石之性④,安⑤則靜,危⑥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⑦也。

註解

①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責,求。此句言當追求有利的作戰態勢,而不是苛求下屬。
② 擇人而任勢:擇,選擇,任,任用、利用、掌握、駕馭的意思。
③ 其戰人也:指揮士卒作戰。與前《軍形篇》中之“戰民”義同。
求之於勢,擇人任勢
④ 木石之性:木石的特性。性,性質、特性。
⑤ 安:安穩,這裡指平坦的地勢。
⑥ 危:高峻、危險,此處指地勢高峻陡峭。
⑦ 勢:是指在“形”(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發揮將帥的主觀作用,因而造成的有利作戰態勢。

譯文

所以,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古語智慧

戰爭講究“勢”的套用,在作戰過程中應該不斷地製造對我方有利的形勢,以確保戰爭的勝利。“勢”為人造,人是“勢”的關鍵。因此孫武提出“擇人任勢”的觀點。通過任命有謀略的將領,是創造和利用“勢”的關鍵。依照不同的形式任用不同的任才。反之,若是任用不當,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優勢的失去,而嚴重的話將是兵敗如山。從這個角度提出,將領對戰爭的重要性,也提出戰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將領,為軍事作戰用兵思想提出了最寶貴的一點——唯才是用。
相對於軍事家,政治家同樣是因勢而謀,借勢成事,也需要唯才是用。優秀的政治家善於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以利於各級管理部門能各司其職,做好各項管理和執行工作,採取措施,全力推進,形成發展的加速度和必勝的態勢。而對於國家來說,需要興旺發展,離不開各項聰明的決策,而這些抉擇掌握在優秀政治家的手中。善於任才,即善於管理,國家必定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對於企業來講,企業家應該時刻關注市場形勢的變化,抓住各種有效的機遇,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

智慧故事

曹操擇人而任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一個知人善用的軍事家、謀略家。也正是他能量才用人,所以公元215年曹軍與吳軍在合肥之戰才能取得勝利。
公元215 年,曹操親自帶兵出戰,以征討張魯。一番思考之後,下令張遼、李典、樂進率七千餘人守合肥。為何曹操要派他們三人在合肥留守呢?曹操認為三位將軍的作戰能力、性格和用兵特色各不相同,三人合璧就能將合肥守住。但是,這三位將軍之間有隔閡,用兵作戰的看法和方法也各不一樣,按道理不應該將他們安排在一起。但是曹操早料到他們會有這樣的情況,但是三位將軍的軍事才能和性格是相互彌補的,只要做好妥當的安排,團結作戰不成為題。於是臨行前,函封一至交與護軍薛悌,並且一面交信一面叮囑:“若是敵人來臨就將信交給三位將軍。”
不久,孫權率兵十萬進圍合肥。這時,護軍恭悌才拿出曹操留下的密函。函中寫道:“若孫權至,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勿得與戰。” 開密函後,張遼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提出自己親自出擊,“決一死戰”,表現出寬廣的胸懷,豪邁的氣概。李典起初沉默,後被張遼的行為所感動,表示“願聽指揮”,放棄私怨。而樂進本來是模稜兩可的角色,他對張遼、李典都不敢得罪,並有點怯戰的思想,自然樂於守護軍營。由於張遼的積極主動,使三人之間由“素皆不睦”,變成了團結對敵。三將軍按照既定分工去做:張遼、李典乘東吳軍立足未穩,挑選了八百多名勇猛將士,突然沖入孫權所在的軍營,殺得吳軍措手不及。張遼等殺出重圍後,樂進率部分軍士堅守合肥,士氣高昂。孫權出師不利,銳氣大損,圍城十餘日不能得逞,只好撤退。
曹操遠在征途上都能料之將領的決策,並且對戰爭做好妥當的安排,實為“擇人而任”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