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綏祠

永綏祠

潼南縣雙江鎮上的永綏祠,原系雙江“楊三泰”大鹽號楊世綏的家祠,始建於清末民初。正屋為三大間磚木結構的平房,中堂為供奉和祭拜先祖的“享堂”,左間為議事廳,右間為客堂。據考,“永綏”祠名的由來,源於《千字文》中的“璇璣懸斡,晦魄環照。指薪修祜,永綏吉劭。”,即“永久安定”之意。然而,這寄望“永久安定”的永綏祠並不安定,在各個歷史時期,它經歷了滄桑風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綏祠
  • 外文名:yongsuici
  • 別名:洋房子
  • 地點:重慶潼南縣雙江鎮
  • 建成年代:清末
  • 歷史意義:中共潼南第一個黨支部機關所在地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在我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的重慶潼南縣雙江鎮,遊客在觀賞那眾多的以清代為特色的四合大院及其古建築群時,還會在北街外的猴溪河畔,見到一幢與古鎮建築截然不同的一樓一底,磚石結構,飾花吊檐,圓拱方柱,頗具幾分古羅馬教堂風格的樓房,這便是被鄉人俗稱為“洋房子”的雙江楊氏家族舊時的祠堂“永綏祠”。

歷史沿革

“永綏祠”原先並沒有這幢“洋房子”,只有正面一排三間磚木結構的瓦房。中堂葉“享堂”,是祠堂供奉先祖的地方;左側一間為議事廳,右例一間是會客及傳事廳。始建於清末,擴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
為何取名“永綏祠”呢?據考,“永綏”二字源於《千字文》中的“璇璣懸斡,晦魄環照。指薪修祜,永綏吉劭。”句中的“永綏吉劭”一詞,即“永久安定”之意。然而這“永久安定”的“永綏祠”並不安定,“永綏祠”歷盡滄桑,經歷了許許多多不平靜的歲月。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軍閥割據時期,四川軍閥李家鈺駐防遂寧、重慶潼南一帶,他為了廣辟財源,搜刮民脂民膏,私立王法:凡轄區內的一切廟產、祠產都一律歸公。這一來,這“永綏祠”的祠產,七通街房和800畝田產,自然也屬“歸公”之列了。鑒此,雙江楊氏為了免於祠產的平白被充公,便推舉族人楊稚魯和楊伯純出面與李家鈺幾經交涉斡旋,最後議定了一個三全之策:既不違反李司令的“法令”,又能保住永綏祠產不被充公,同時又有益於民。這就是將永綏祠祠產用來辦所國小,辦學乃一件名正言順的公益事業,誰也無可非議了。
就這樣,楊氏族人便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籌資金、建校舍、招學子、定校名,於是才有了今日這幢“洋房子”和在這裡辦起的“永綏國小”。為何這所校舍會修成西式樓房呢?據傳這幢小洋樓乃是楊氏本族中的一位留美學子設計建造的。“永綏國小”的第一任校長為楊劍秋(即楊闇公、楊尚昆的大哥),繼任為楊伯州。
1927年3月31日,蔣介石勾結反動軍閥在重慶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三·三一”大血案,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組織委員冉均及革命人士漆南薰、陳達三等人慘遭殺害。隨後上海的“四·一二”、“武漢的“七·一五”事變又相繼發生。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在此形勢下,受中共四川黨組織派去武漢擔任四川省黨部駐武漢代表處秘書的地下黨員楊衡石(即楊闇公、楊尚昆的二哥),也受命撤離武漢,回到老家雙江待命。
同年楊衡石為了便於繼續開展黨的工作,便在雙江接辦了永綏國小,接著聘請了雷志烈(女)、吳竹君(女)、呂天妄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作教員,並籌商在重慶潼南建立黨的組織。1928年5月,時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秘書的羅世文來到雙江與楊衡石、雷志烈、吳竹君、楊伯炯等黨員會晤,進一步商討建立重慶潼南黨的組織。同月底,經上級批准,在雙江永綏國小二樓秘密召開黨員大會,宣布中共重慶潼南第一個黨支部“永綏國小支部”正式成立。並選舉楊衡石任書記,吳竹君負責組織,雷志烈負責宣傳,隸屬安岳特支領導,統一領導全縣革命。從此,中共重慶潼南黨的組織不斷壯大成長,逐步發展成為小川北地下黨活動的中心和樞紐。
如今這“永綏祠”、“永綏國小”及中共重慶潼南第一個黨的支部“中共永綏祠支部”舊址,已修葺一新,供各地遊人遊覽瞻仰。
鍥劇墖鍒嗕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