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銅鐘

永樂大鐘為贛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及文物。口徑90厘米、高157厘米,中空,鐘腔下部葵口,下部厚6.5厘米,上部厚2厘米,鐘紐呈扁平弓形,立面上鑄有捲雲紋,鐘肩鑄有一圈18片並列的蓮瓣紋,鐘腔外中部數圈凸弦紋和四組方格紋。下框鑄有陽文楷書“大明永樂四年丙戌春劉淵然命工鑄造銅鐘一口”。大鐘現存放於贛州文廟大成殿前。

永樂大鐘為贛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及文物。口徑90厘米、高157厘米,中空,鐘腔下部葵口,下部厚6.5厘米,上部厚2厘米,鐘紐呈扁平弓形,立面上鑄有捲雲紋,鐘肩鑄有一圈18片並列的蓮瓣紋,鐘腔外中部數圈凸弦紋和四組方格紋。下框鑄有陽文楷書“大明永樂四年丙戌春劉淵然命工鑄造銅鐘一口”。大鐘現存放於贛州文廟大成殿前。
文廟位於贛州市厚德路東段,唐時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為符宮,一直為贛州著名的道教宮觀,直到清乾隆元年才改為文廟。明朝是一個崇信方術的社會,劉淵然就是當時著名的道教術士。劉淵然(1352-1432),贛州人,自幼在祥符宮出家為道士,後道術高明,聲名遠播,洪武26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聯其名而召見於皇宮,賜號高道,館於朝天宮;1425年,明仁宗又賜號為長春真人,總領全國道教事務,宣德初,進號為大真人,得到了明初帝禮遇。贛州祥符宮是劉淵然修道受法地,明永樂初年贛縣知縣李顯主持修葺祥符宮,劉淵然在南京知曉後特命鑄造大銅鐘一口表示慶賀。該銅鐘鑄造精美,工藝高超,聲音宏亮悅耳,並不絕對紀年,為研究宗教歷史、贛州地主史和明代鑄鐘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是國內珍貴的永樂銅鐘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