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完成於永樂十五年(1417)。參與者有居敬、善啟等。刻藏的地點和經版收藏處在南京大報恩寺。此藏至明末清初仍在印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樂南藏
  • 類別:書籍
  • 時間:明成祖永樂十年
  • 作品:《洪武南藏
總目,內容簡介,排版,存世發現,山西稷山,珍稀價值,

總目

《永樂南藏》的總目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又名《大明南藏目錄》,一卷)。收入日本編的《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它是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南京禮部祭請吏司編的。由於《永樂南藏》刻在前,而目錄編在後,故這一目錄所反映的實際上是當時刊行的、包括初刻和初刻在內的《南藏》的情況。

內容簡介

《永樂南藏》是在《洪武南藏》所收典籍的基礎上,重新分類,並略有增刪編成的。在《永樂南藏》以前刊行的各版《大藏經》(包括《洪武南藏》),都是在《開元釋教錄略出》所收入藏經的基礎上,增補《略出》未收和《略出》以後新譯的佛經,以及新編入藏的中國佛教撰著而成的。而《略出》的分類法則是先分"乘"(大、小乘),再分"藏"(經、律、論)。
新編入藏的佛經和著述,又在《略出》所收典籍之後,交叉雜編,凌亂無序。《永樂南藏》對之作了重大的改革。它參照《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先分"藏",再分"乘"的分類法,對藏經的編排次序作了大的調整。全藏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函號為"天"至"石"),收經一千六百十部(據《南藏》目錄,一說實際有一千六百十四部)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其結構為:(一)大乘經,二百四函(函號為"天"至"賢")五百三十三部。(二)小乘經,四十六函(函號為"克"至"當")二百四十三部。(三)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三十七函(函號為"竭"至"安")三百部。(四)西土聖賢撰集(並附密典補遺),十九函(函號為"定"至"優")一百五十部。(五)大乘律,五函(函號為"登"至"從")二十六部。(六)小乘律,五十函(函號為"政"至"交")五十八部。(七)大乘論,五十函(函號為"友"至"華")九十一部。(八)小乘論,七十四函(函號為"夏"至"漆")三十七部。(九)續入藏諸論,五函(函號為"書"至"羅")二十三部。(十)此方撰述,一百四十六函(函號為"將"至"石")一百五十三部。
其中,刪去了《洪武南藏》中的《藥師功德經》(藏文)、《百法論疏》、《嘉泰普燈錄》等,增收了《密咒圓因往生集》、《護法論》、《圓覺經略疏注》、《般若心經集注》等。據考證,最初刻成的是前六百二十八函(函號為"天"至"塞"),後八函(函號為"雞"至"石")是在印刷過程中陸續補刻的。

排版

《永樂南藏》大部分為梵夾本。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面,每面六行,每行十七字。但是有少量的方冊裝或者散頁的形式流傳下來。《洪武南藏》所用的《磧砂藏》本子上的題記,除少數有關校勘方面的說明在翻刻時被保留下來以外,其餘的均被刪去了。
《永樂南藏》今存。據葉恭綽《歷代藏經考略》、李圓淨《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濟南圖書館存有全藏"(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冊)。

存世發現

山西稷山

文博專家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發現了佛教大藏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藏經《永樂南藏》,無論在佛教文獻學和大藏經編纂研究,還是版本學和印刷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據了解,這批佛經原藏於青龍寺藏經閣,上世紀70年代在拆除該閣時,分裝於六個大木箱,保存至今。經過大致清點,六箱經書約有800至900冊,函套全部已失,糟朽嚴重。當前,專家從保存較好的一箱中抽查40餘冊,對版式、篇目、題記、標誌等進行了拍照、登記,並對照片資料進行了比對和分析。
據稷山青龍寺佛經調查組李百勤、趙瑞民、渠傳福等專家介紹,從看到的佛經數量判斷,這原是一部完整的《永樂南藏》佛經大藏經,已經散佚、毀損了多少,尚不清楚。根據版式、一冊《續傳燈錄》千字文編號為“合”字,一冊《諸法無行經》千字文編號為“傷”字,又查見青龍寺藏經有一頁上牌記的墨書題記署宣德五年,由此可以確認青龍寺所藏佛經即《永樂南藏》。
專家認為,由於經書糟朽過甚,當務之急是儘快邀請有資質的文物保護機構,編制青龍寺《永樂南藏》的保護、修複方案。待修復完成後,再進行文物的登記、登錄和收藏、保管工作。

珍稀價值

《永樂南藏》是佛教大藏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藏經,內容較宋元藏經多近一倍,在佛教文獻學和大藏經編纂研究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國內收藏大約十部左右,其珍稀程度僅次於宋元藏經。從版本學的角度看,明初刻本留存很少,是十分珍貴的古籍版本,在版本學和印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