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大腔戲

永安大腔戲

永安大腔戲,福建省永安市傳統地方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安大腔戲形成於明代中期,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是“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故稱大腔戲。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並向當地藝人學習弋陽腔,而後結合本地的山歌、小調及道士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傳播到大田、尤溪、沙縣等地。永安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粗獷高亢,樸素平直。

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編號Ⅳ-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安大腔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0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福建省永安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樂隊樂器,表演風格,角色,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主要活動,重要著作,

歷史淵源

永安大腔戲形成於明代中期,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是“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故稱大腔戲。
在明代中葉,江西弋陽腔分兩路傳入福建:一路由贛東經閩北傳入尤溪縣的乾美村;一路由贛南的石城經閩西北傳入永安市青水鄉豐田村,流傳至今。據青水畲族鄉《熊氏族譜》的記載:“太祖江西石壁掘花開枝蒙來邵武府建寧縣地名早溪開來。”青水鄉豐田村大腔戲團現已61歲的老藝人熊德欽介紹,明代中葉,熊氏家族後裔熊十三公帶著五子(熊明榮、熊明惠、熊明福、熊明華、)一婿(邢姓)由江西省石城縣沿途遊獵至福建永安青水鄉豐田村。
熊十三公的長子熊明榮,自幼愛好戲曲,學了不少民間雜調和弋陽戲劇聲腔。遷徙至永安青水後,他每年必回石城縣祭祖。當時的江西石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興盛發展,其中戲劇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江西《石城縣誌》的記載,江西石城逢年過節,新年、祭祀、賽神、修普等節日活動必請戲班演戲。熊明榮在石城縣祭祖期間觀看了各種戲劇的演出,並跟著師傅學了些南戲,回到豐田村後,平時閒聊或逢年過節時候,他便邀族人哼唱,或自娛自樂,或在村頭、祠廟搭台演出,後組成戲班到鄰近的小山村表演,以娛己娛人,亦可稍謀升斗。
豐田村古稱大平洋,地處海拔1000多米高的偏遠山區,至今仍是盤山路,交通閉塞,外面的戲班很難到達,為迎神賽會祭祖祈福,熊明榮便把在石城縣學來的弋陽腔的戲劇聲腔與當地的山歌、民謠、小調、道士音樂等相結合,並糅合進當地的木偶戲和道教舞蹈,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腔戲。
永安大腔戲永安大腔戲
後來,熊氏後裔熊明榮五兄弟先後分家。熊明榮從豐田村遷居大田縣東坂村,熊明惠遷居沙縣後坑村,熊明福遷居尤溪縣南山村(現屬永安市槐南鄉),熊明華留居永安青水大坪村(即今豐田村),五兄弟中有一人佚名,其事不考。隨著熊氏五兄弟向各地遷居,豐田村大腔戲也隨之傳播各地,進一步加速了大腔戲的傳播與發展。
豐田村大腔戲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在明末清初達到鼎盛時期。據老藝人熊德欽介紹,至今村里仍流傳著一首民謠:“正月立春豎竹竿,竹報大小保平安;初一初二祠堂邊,搭台上演大腔班;初四開始扎花燈,十二、十三迎橋燈;福日全家上筍山,劈路養竹烤筍乾;初九天公生日飲一番,初十走親即返鄉。”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大腔戲在青水豐田村發展到鼎盛時期的狀態。當時只要是宴會、賽神、祭祀、修譜,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和中元節,豐田村大腔戲班必在村頭祠廟或草台搭演,此間演戲少則七八天,多則十天半個月,以驅災求福。大腔戲作為民俗文化融入了鄉土。
從清朝鹹豐年間開始,小腔戲廣泛流行於福建西北地區,大腔戲隨之漸趨沒落。而今,小腔戲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腔戲屬亂彈聲腔,不同於弋陽腔的“大嗓子唱高腔,大鑼大鼓唱大戲”,而是主要行當角色用小嗓行腔,別具一格。清代嘉慶年間,尤溪縣池田鄉洋頭村村民余清福被推舉為大腔戲慶隆班的班主師傅後,改用小嗓行腔唱戲,令人耳目一新,在當地老百姓中深受歡迎和喜愛。慶隆班第三代班主師傅楊光種大力推行小腔戲,此時小腔戲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已相當成熟,其行當角色從“四門九行頭”發展到10個角色,演出範圍也從本村擴大到外縣,傳播到大田、沙縣、永安等地及鄰近的龍巖地區。
小腔戲的興盛發展和迅猛傳播對永安大腔戲的衝擊很大。以前只要是宴會、賽神、祭祀、修譜或逢年過節,永安豐田村必在村頭祠廟或草台搭演大腔戲,而這一時期則逐漸被小腔戲所取代。永安縣青水鄉還成立了小腔戲戲班“三百寮班”,逢年過節在村頭搭演,還在村里收徒傳藝,小腔戲的影響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20年代,不少大腔戲班先後解體,僅存下來的班社活動範圍逐漸縮小,永安大腔戲逐步走向衰落。清代鹹豐到光緒年間(1851—1908年)是小腔戲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大腔戲的衰落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永安大腔戲雖然沒有成立專業劇團,但由於它適應性強,並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唱腔古樸,易為人們所接受,很自然成為當地人民自娛自樂的文藝形式。但之後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大腔戲被禁演,大量劇本被焚毀,加上老藝人相繼離世,這對正在走向衰落的大腔戲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文革”後出生的人基本沒聽過大腔戲,村里雖然還有些會哼哼唱唱,但能上台的已經是寥寥無幾。

文化特徵

唱腔

永安大腔戲作為弋陽腔一個支派的大腔戲,其唱腔屬弋陽腔系。唱腔結構為曲牌連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粗獷高亢,樸素平直。“字多腔少,一瀉而盡”。演員發聲以大嗓為主,大小嗓結合,演出中後台不斷幫腔,保留著弋陽腔“一人啟齒,眾人幫腔”的特點。唱詞多為長短句格式,屬中洲音韻。同時,大腔戲在形成與發展中,由於善於與當地山歌、民歌、道士腔相結合,又具有“錯用鄉語”,“順口而歌”,“改調而歌",“隨心令”等個性特色,開闢中國戲曲舞台上別具一格的戲曲唱腔。
永安大腔戲永安大腔戲

樂隊樂器

大腔戲戲班,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鈸、嗩吶和板幾種。

表演風格

舞台陳設十分簡單,演出時舞台上僅陳設一桌二椅,演員戲服較為簡單,或乾脆不穿戲服,只用紅、黑、白三色化裝,而後掛上別具一格的"須套",走到桌前表演,這是大腔戲的象徵性服飾。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自始至終不停地乾唱,與演員配戲。

角色

早期角色為8個,俗稱“八仙”,又稱“八角全”,即正生、小生、正旦、花旦、末旦、大花、二花、醜。後又增加末角,稱為“四門九行頭”,“四門”即生、旦、淨、醜。“九行頭”為三生、三旦、三花臉。“三生”即正生、小生、副生(有的地方叫老生);“三旦”即正旦、小旦、夫旦;“三花臉”即大花、二花、三花(醜),最後大腔戲又增加了老外、占旦(貼旦)二角。一般演出以“九角”為主,若行當不夠,則由它行反串。
永安大腔戲永安大腔戲
“四門九行頭”均由男演員扮演。淨、醜用本嗓(大嗓)演唱、小生、小旦用假嗓(小嗓)行腔,男女演唱不分宮調。但各行當用腔和行腔有一定要求,藝人們擬之口訣為:“旦陰、生陽、大花昂、二花赤、老外(即老生)冇(pàn)、三花唱來有快慢。”意:小旦用小嗓,行腔自如委婉;小生用小嗓,聲音明亮而清爽;大花用大嗓,唱得高亢又激昂;二花用喉嗓,聲音帶刺感;老外用鼻音,慢唱而空泛;三花演唱時,可以有快慢變化。

代表劇目

永安大腔戲的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常演的有《白兔記》《金印記》《中三元》《葵花記》《取盔甲》《黃飛虎》《破慶陽》《三代榮》《合刀記》《白羅衫》《月台夢》《賣水記》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豐田村的大腔戲平時除自娛自樂外,還常在村裡的迎神賽會、祭祖和節慶活動中演出。清代成豐以後,由於小腔戲在閩西北地區流行,大腔戲開始走向衰落。到了20世紀20年代,不少大腔戲班先後解體,留存下來的戲班活動範圍逐新縮小。豐田村地處高山密林之間,交通閉塞,故大腔戲這明代形成的古老劇種得以保存至今,五百多年來未曾中斷。大腔戲的表演動作,舞台調度,舞美形式等都賦於明代戲劇的珍貴遺存,是中國戲曲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永安大腔戲永安大腔戲

傳承現狀

如今豐田村大腔戲劇團成員不足20人,演出範圍僅限於本村和本鄉。近年來,隨著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豐田當地民眾對大腔戲的興趣逐年遞減,大腔戲的業餘演出活動越來越少,藝人的年齡也趨於老化,而山區生活的貧困又使急於改變經濟狀況的年輕一代無暇去學習繼承這一古老劇種。演出市場的萎縮和後繼乏人的容境使得永安大腔戲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邢承榜,男,1954年生,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鄉豐田村人。2006年5月,永安大腔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IV-10。2008年2月,邢承榜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永安市申報。
熊德欽,男,1953年生,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鄉豐田村人。2006年5月, 永安大腔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IV-10。2008年2月,熊德欽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永安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8年, 青水畲族鄉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作為永安市唯一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青水畲族鄉,一直以來都把弘揚和發展民俗文化,作為豐富文明村鎮創建內涵,為村民增收的重要內容。如青水鄉政府將永安大腔戲的保護髮展納入青水鄉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及旅遊發展規劃,成立青水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領導小組,以青水鄉政府主要領導為領導小組組長,成員由財政、文化、教育、宗教、旅遊、村建、規劃等有笑部門負責人組成。設立辦公室,委派專人負責。將大腔戲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髮展經費納人青水鄉財政預算,並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設立財政專戶。
永安大腔戲永安大腔戲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大腔戲劇團參加了在福州五四北泰禾廣場舉辦的“千古情緣,華韻流芳”國家級非遺劇種公益專場展演活動。

重要著作

2005年,盧天生撰著的《永安大腔戲史稿》一書,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