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翠鰲湧出滄溟

《水龍吟·翠鰲湧出滄溟》是宋末詞人施岳的一首詞作。上片寫淮水兩岸的青山歷經滄桑,閱盡人世滄桑。下片則寫作者對南宋時局發出的悲涼之慨。這首詞描寫了作者在淮河邊登臨遠望所產生的憂國之感。全詞壯烈激昂,頗具特色,風格較為質樸,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龍吟·翠鰲湧出滄溟
  • 創作年代:宋末
  • 作品體裁:代言體詞
  • 作者:施岳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龍吟
翠鰲湧出滄溟,影橫棧壁迷煙墅。樓台對起,闌乾重憑,山川自古。梁苑平蕪,汴堤疏柳,幾番晴雨。看天低四遠,江空萬里,登臨處、分吳楚。
兩岸花飛絮舞。度春風、滿城簫鼓。英雄暗老,昏潮曉汐,歸帆過櫓。淮水東流,塞雲北渡,夕陽西去。正淒涼望極,中原路杳,月來南浦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又名《水龍吟令》《龍吟曲》《水龍吟慢》《鼓笛慢》《小樓連苑》《海天闊處》《莊椿歲》《豐年瑞》。雙調,押仄韻,體式甚多。字數不同,句讀有異。上片第一句或六言,或七言,上下片各四仄韻。
②翠鰲(áo)湧出滄溟:形容青山險峻如同一個巨鰲在大海中浮出。
③影橫棧壁迷煙墅:遠望山上的屋舍被煙霧所籠罩。
④梁苑:園囿名,在今河南開封,漢梁孝王築,為游賞與延賓之所,當時著名文人如司馬相如與枚乘皆出入其間。
⑤汴(biàn)堤:指流經開封的汴河,為隋煬帝所建,堤上遍種柳樹。
⑥江空萬里,登臨處、分吳楚:指淮水空闊無限,登山遠望,吳楚兩地被淮水劃開。吳,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江蘇和浙江一帶。楚,戰國時楚國占有南方的大部分土地,包括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
⑦櫓(lǔ):船櫓,安於船尾的划水工具。
⑧南浦:南面的水邊。後常用稱送別之地。

白話譯文

都梁山湧出茫茫江海,穿越棧道峭壁在煙雲迷濛的原野上流過。在這樓台疊立之處登高再次憑欄遠望,看這亘古不變的山川湖澤。梁苑平坦無壑,汴堤上綠柳萬棵,曾經歷了幾番晴日曬照又經過幾番風吹雨打。看天空遠遠地與大地接連,江河萬里空蕩無邊。我登臨的高山正是吳、楚的界線。
落花飛絮飄舞在兩岸,春風一到,山下滿城鑼鼓喧天。英雄已漸漸地衰老,黃昏和拂曉、漲潮又退潮,載著不斷歸來的白帆、搖不完的櫓篙。淮水難阻向東流淌,邊塞以北雲霧繚繞,殘陽西沉餘暉斜照。我正在淒涼的景象中遠望,中原之路茫茫渺渺,一輪明月升上江河南岸的樹梢。

創作背景

作者身處南宋末期,北方蒙古正虎窺江南,南宋江山大有朝不保夕的危險。故面對淮水兩岸的青山,作者聯想到曾經作為宋金分界線的淮水,最終未能阻擋金兵南下,由此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眼前無限開闊淒迷的景象。 一個“涌”字,將靜立的大山寫得極富有動感。如此突兀奇崛的神來之筆,能感受到他那無窮的詩思也是從這裡噴涌而出,讀者很自然地就想起吳文英登蘇州靈岩山的天外奇想:“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八聲甘州》)天上掉下的巨旱,水中湧出的巨鰲,真是異曲而同工。“影橫”句寫山問黃昏暮靄景象。“樓台對起”三句,交代自己重來登臨以及全詞的“視點”所在。山川依舊,是詞人兩次來此憑欄的感受,也隱含了對南北對峙形勢發生了變化而南宋仍然偏安一隅、仍然劃淮水為疆界的喟嘆。詞人舉目北望,但見天低四遠,江空萬里。梁苑和汴堤都極其遙遠,非目力所能及,想像之中他似乎已經看到了一片荒蕪野草的梁苑,垂柳稀疏的運河。它們與苦難的民族一起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
下片,詞人抒發廠自己英雄失路的激憤和中原恢復遙遙無期的悲哀。淮水兩岸已經習慣了南北分裂的既成事實,眾人皆醉,沉浸在春風簫鼓之中,沒有人能夠理解像自己這樣繫念中原恢復的英雄。夕陽向西沉去,淮水往東流淌,邊塞的雲北去,月亮初照南浦,東南西北,同人蒼茫獨立於中,深情地北望中原。送別是送別誰,是青春還是英雄之志,還是與中原父老從此水別,多少淒涼感慨都在此不言之中。
全詞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頗具特色。該詞感情沉鬱低回,不事雕飾,風格較為質樸,有很強的感染力。

名家點評

清朝詩人查禮銅鼓書堂詞話》:“聲韻辭華,大雅不群,脫盡綺膩纖裱之態”。

作者簡介

施岳,字仲山(一作中山),號梅川,吳(今蘇州)人,客寓臨安,是宋末臨安詞人群中的主要詞人之一。精通音樂,能依聲度曲,與楊纘、周密、李彭老等詞人商榷音律、修訂琴譜、分題唱和。理宗景定五年(1264),施岳與楊纘、張樞等詞人共同發起西湖吟社,結社進行文學創作和講論。他約卒於度宗成淳元年(1265)前後,由西湖吟社社友會葬於西湖附近的葛嶺。施岳的詞幾乎散佚殆盡,只有六首流傳了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