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楊花(民國王國維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龍吟·楊花》是近代詩人王國維創作的詞作,被整理收錄在王國維的詞稿《人間詞話》甲稿之中。

詞的上片主要寫實,看似寫柳絮、迴廊、夕陽、深院,卻似乎又不是完全在寫景。下片王國維也同蘇東坡一樣抒情為主,同時也與王國維一貫手法相當,其中充滿了批評和勸慰。王國維在此詞寫作手法,仿效蘇東坡之“從空處著筆”,亦頗有“不離不即”的“似花還似非花”之致。似是寫花,卻是寫情;首是寫情,卻仍是花。詞的整體渾涵處雖不及蘇東坡,卻也在原詞之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龍吟·楊花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王國維
  • 出處:《人間詞》甲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龍吟·楊花
用章質夫蘇子瞻唱和韻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 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 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 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 算人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 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 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又名“水龍吟令”“水龍吟慢”“鼓笛慢”“小樓連苑”“海天闊處”“莊椿歲”“豐年瑞”。雙調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後段十一句五仄韻。
⑵楊花:即柳絮。
⑶如何:為什麼。蒙蒙:紛雜貌。
⑷日長:白日漸長。無緒:沒有情緒。
⑸迴廊:曲折迴環的走廊。小立:暫時立定。
⑹迷離情思:模糊不明、難以分辨的心情。
⑺重門:一道道門戶。
⑻參差:不整齊。
⑼特地:突然,忽然。
⑽花事闌珊:謂遊春賞花之事將盡。
⑾滿枝瓊綴:謂綴滿枝條的美玉般的花朵。
⑿者般:這般。
⒀盈盈:形容江水清澈貌,亦形容淚水晶瑩貌。
⒁離人淚:此指柳絮。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用章質夫、蘇東坡唱和的韻腳
絮開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不知道就從哪裡飄來一簇墜落地上。白日漸長而思緒無頭,站在迴廊上,難猜其中情懷。細雨朦朧罩著池塘,夕陽照著庭院,一道道的門關著。不整齊的柳條要停住,走過輕衫起,又突然,它們因風而起。
花開樹頭這種事柳樹是不可能發生的,百花凋零後柳絮才會發生。人間的悲歡離合,是如此的刻骨銘心。既然是與百花一同的零落結局,那就寧可規範成泥,不要隨波逐流。這滿目淚水流入一江春水之中,這江中水,全是離別的淚水。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王國維偶爾翻書見到章質夫和蘇東坡寫的《水龍吟·楊花》,雖然他個人不喜歡用別人的韻作詞,但是看到蘇東坡用章質夫的詞韻寫出同樣的《水龍吟·楊花》,於是有了與他們二位比試的想法,也模仿他們二人的詞韻,填寫了一首《水龍吟·楊花》,這完全是一首遊戲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王國維這首詞用了“水龍吟”的原調並用了蘇、章唱和的原韻,其用意顯然是要和東坡一比高低。事實上,這首詞確實吸收了蘇、章兩家的長處,而且也能夠自有境界。不過,由於這首詞從命意到細節都難以避免模仿的痕跡,而且處處有意與人爭勝。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起筆不俗。在這裡王國維以柳絮開篇,在長調的開端就從對柳絮的刻畫描寫中引發出一種悲哀說法。因為花代表著青春,而青春是上天既不分貧富也不分貴賤,慷慨公平賦予大地上每一個生靈的。因此詞的開頭這兩句雖然說得心平氣和,實際上卻是對上天不公平的一種不滿和抗議。“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倘若單論這兩句,足可以與東坡的“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情從教墜”一比高下。不過,接下來的“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和“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一連六句都不是直接寫柳絮而只是背景的烘托,就未免顯得節奏過於緩慢。但接下來“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幾句又寫得很好。
王國維寫詞有時候喜歡用批評和勸告的口氣。這裡的“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也是一種批評勸告的口氣。春天已經結束,百花已經凋殘了。“更休尋”,是針對上片描寫楊花“正參差欲住”,“又特地因風起”的那種不肯落下的姿態。那種姿態,看起來就像是仍然心有不甘而有所尋覓。這兩句當然是說明楊花的,可是接下來“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卻是從花說到了。柳絮隨風飄零,自然是輕微卑瑣的;人生的悲歡離合對自己可能刻骨銘心,但對別人來說同樣是輕微卑瑣的,並沒有什麼重要價值。詠物之詞是不能夠離開所詠之物太遠的,所以作者由柳絮引發出自己的人生感慨之後馬上又回過頭來繼續對柳絮叮嚀勸告:“一樣飄零,寧為塵土,一分流水”中翻出新意。柳絮注定了如此結局,那么你與其隨水飄零,還不如葬身於泥土之中。“寧為塵土,勿隨流水”,因為隨水飄零,未必能保住花的芳詰,而葬身泥土,則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所說“日久隨土化了,豈不乾淨”但王國維在這裡卻出人意料地又翻出一層新的理由“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那么這些眼淚倘若都流入一江春水之中,豈不把那一江春水也都染上了痛苦與憂愁。那真是使天上水中到處都充滿了憂愁,一切生物都無處遁逃了。
王國維寫這首詞的初衷是與章質夫、蘇東坡比試高低。但詞的寫作手法完全與章蘇並無二致,風格更趨近於蘇東坡,追求那種似花而非花的感覺。

名家點評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蔣英豪《王國維文學及文學批評》:王氏此詞作法,仿效東坡之“從空處著筆”,亦頗有“不離不即”的“似花還似非花”之致。
近代紅學家和歷史學家周策縱《論王國維南間詞》:王國維詞獨具新意,尤空靈不可及,靜安所和,亦遠勝章質夫的原作。
中國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陳鴻祥《〈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王國維自謂“填詞不喜作長調,尤不喜用人韻”。取前人之長弘揚之,猶今人所說推陳出新也。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學者,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者,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