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閣周村

水閣周村,區域面積3.6平方公里,現全村有耕地2509畝,有四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全村有1060戶農戶,總人口2840人。村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7個親職教育點,黨員152人。寧波市“春泥計畫”示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閣周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四個自然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餘姚市泗門鎮
  • 面積:3.6平方公里
  • 人口:2840人
基本村情,歷史沿革,人文古蹟,地圖信息,

基本村情

區域面積3.6平方公里,現全村有耕地2509畝,有四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全村有1060戶農戶,總人口2840人。村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7個親職教育點,黨員152人。2013年全村社會生產總值8.6億元,其中工業5.6億元,農業0.5億元,三產2.484億元,村級經濟可支配收32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2546元。村先後獲得浙江省衛生村、浙江省規範化檔案村、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民主法制示範村、寧波市村務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寧波市生態村、寧波市千村綠化工程示範村、寧波市基礎勞動和社會保障先進單位、寧波市“春泥計畫”示範村、餘姚市小康村、餘姚市文明村、餘姚市庭院整治合格村、餘姚市科普示範村、餘姚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餘姚市“五好”黨組織、泗門鎮首個寧波市“慈善村”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水閣周村形成於宋代,周姓是村裡的第一大姓。據周氏宗譜記載,水閣周周姓一世祖叫周遇,字伯雨,號文昌,系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六世孫。南宋初年,周姓為避戰亂,從湖廣永州府道州營道縣營樂鄉鐘貴里(今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經餘姚豐山,遷居開元鄉汝仇里葉郎橋之右(今水閣周村),世稱開元周氏。道縣有一條濂溪,溪上有一座石塘橋。為使後世子孫不忘祖地,水閣周周姓先祖在遷居之初,即把村中的一座石板橋命名為“新石塘橋”。新石塘橋也是泗門鎮有文字記載建造年代最早的橋樑。可惜的是,就在20多年前,因為年久失修和道路擴建,這座歷史悠久的宋代古橋改建為水泥橋了。
到明代中期,水閣周周姓已繁衍至第十世,發展為有十四個房頭的大族。清康熙年間,族人在村中建周氏宗祠,共三進。祠前是照壁,東西圍牆各開邊門以便通行。第一進七開間,其中正屋三間。第二進五開間,堂匾曰“大本堂”。第三進是七開間樓房,樓上檐下掛“對越樓”匾。周氏宗祠不但規模居姚北各姓宗祠之冠,其最特別之處,是祠堂里有兩個戲台,這在餘姚其他宗祠中也是難得見到。周氏宗祠附設矜恤義莊,在祠西側建5間樓房作莊屋,有田產千餘畝。上世紀八十年代,宗祠第一二進先後拆除,僅存第三進“對越樓”,現在也是搖搖欲墜,幾近坍塌。

人文古蹟

周氏宗祠東側是周氏義塾,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後兩進各5間,東西廂房各3間。宣統元年(1909),改辦私立蓮溪初等國小堂,即水閣周國小的前身。到2006年,周氏義塾尚存最後一進,不久隨著水閣周國小教學點撤併,這幢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古建築也被拆除,原址建了村歡樂大舞台。
水閣周村北枕大古塘。這段大古塘的前身是餘姚西部塘,相傳始築於唐代。南宋末年,周遇之孫周俞因先祖周敦頤喜愛蓮花,而將村後的海塘命名為蓮塘。元代至正元年(1341)春,餘姚州判葉恆奉檄修治全縣海塘,曾歇息於水閣周村。葉恆出於對周敦頤人品學問的仰慕,索性將全長一百四十里的新修海塘統一命名為蓮花塘,民間俗稱後海塘,即今大古塘。據民國《餘姚六倉志》記載,明洪武年間,信國公湯和為備倭兩次經過水閣周村,蒙村民周蘭畹致千金餉軍,便曉諭軍士;“吾觀周氏逼近海,恐此塘卑狹,不足御衝激,應高廣之。”眾人於是“踵築數日”,使得水閣周村後的海塘大阜若山,從此再無海患。水閣周村段的大古塘不但是餘姚海塘中最高大的,而且還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大古塘。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餘姚文保部門就選擇這段大古塘進行普查登記。當時這段大古塘仍有兩三百米長,兩米高,像一道城牆保護著村子。可惜沒過多久,城建部門沿大古塘修築公路,沿路村民紛紛將各自屋後的大古塘開挖,建造所謂的店面房,有上千年歷史的大古塘遺蹟就這么消失了。
在大古塘未完工之前,沿海百姓曾築土堤於內地,以防潮汐溢決,因“其制隨地形上下,散漫不一”而稱散塘。以前大古塘南北相距二三里皆有散塘,其跡大多湮滅,但水閣周村則一直保存著一條完整的散塘,名省塘。省塘位於大古塘南,東起雲柯漾山(今低塘街道洋山村),西至羅家山(今屬臨山鎮湖堤村),全長30華里,歷來是姚北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沿省塘兩側,在明清兩代先後形成低仰(今低塘)、塘堰橋、廊下(今朗霞)、第四門(今泗門)、湖堤等市集。橫貫水閣周村的省塘,路面全部用長石板鋪成,可謂是餘姚散塘最後的遺蹟。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餘姚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