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社戲

水鄉社戲

水鄉社戲,流傳於浙江農村和城鎮的一種以戲劇表演為核心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水鄉社戲具有祭神和娛人相結合的特點,普遍流行於紹興地區,匯集和體現了不同劇種的表演風格,也充分展示了當地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紹興水鄉社戲除承擔高台教化的任務外,還要發揮娛樂功能,由此逐漸發展成江南民間一種節日慶典活動。

2007年5月,水鄉社戲入選浙江省第二批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16日,水鄉社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X-1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鄉社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6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101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社戲種類,社戲舞台,社戲會市,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人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宋元時期從古老的祭祀活動與表演方式中脫穎而出,與戲曲緊密結合,使祭祀活動與戲曲表演正式結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了一個“社—祭—戲”相統一、相融合的完善過程。
南宋時,陸游的詩《春社》中就已經有過描寫:“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這首詩描寫了南宋年間紹興民間進行春日祭社活動時觀看社戲的景象。陸游又一首詩《稽山行》中曾這樣寫道:“空巷看競渡,傾社觀戲場。”由此可見當時的熱鬧場面。
元明時期,民間的社戲活動達到了極為興旺鼎盛的程度。春祈秋報、節日盛典、迎神賽會等時日,各鄉鎮民眾雲集,戲場鑼鼓喧天,極為熱鬧。明張岱《陶庵夢憶》中曾記有這樣的紹興地區的廟會戲活動:“陶堰司徒廟,漢會稽太守嚴助廟也……五夜,夜在廟演劇,梨園必請越中上下三班,或雇武林者……一老者坐檯下對院本,一字脫落,群起噪之,又開場重做”。
清道光十年紹興沈香岩《鞍村雜詠·社戲》中記載:“麥滿平疇菜滿坡,春花有望更如何,賽神各社歌聲沸,五福長春老保和”。
在社戲演出時,紹興人往往會向親友們發出邀請。親友們來到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鵝,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操辦。

民俗內容

社戲種類

社戲自身的形態展現了一個逐漸豐富和多樣化的過程,是配合著生產性祭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樣式和類型,主要是根據祭祀活動的不同性質來決定的。根據民間祭祀活動所具有的生產性、娛神性和社會性等不同的性質,紹興的社戲大致分為年規戲、廟會戲、平安戲、償願戲等幾種類型,其中以廟會戲為主。社戲的演出程式比較固定,基本按照“鬧場—彩頭戲—突頭戲—大戲—收場”的次序進行。彩頭戲、突頭戲一般在白天演出,大戲即正戲則從傍晚開始。大戲通常以歷史戲和家庭戲為主,中間穿插的小戲也比較固定。
年規戲:是指在一年中某些比較固定的歲時節令里演出的帶有祈報性質的社戲形式。包括時令戲、應節戲、例行戲。
廟會戲:是指在廟會活動中演出的帶有娛神性質的社戲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特點。是明清以後社會影響最大、演出勢頭最盛的祭祀演劇形式,也是紹興社戲中最具代表性的社戲形式。大致可以概括為神誕戲和開光戲。在各種神道如關帝、包公、龍王、火神、城隍、土地等等誕辰祭祀活動中演出。
平安戲:是指為了保平安而演出的戲。包括鑲災戲、太平戲等。
償願戲:是指在實現了某種心愿後演出的帶有神靈還願性質的社戲形式。

社戲舞台

舞台是演出的重要載體,水鄉社戲的舞台在歷史上主要有以下5種:廟台,搭在祠廟裡,一般正對著大殿和神像;祠堂台,設立在宗族祠堂內的戲台形式;河台(水台),搭在河岸邊,是一種極具水鄉特色的伸出式舞台,充分體現紹興地區水鄉特色的一種社戲戲台形式,一般稱之為“水上舞台”,後台在岸上,前台在水中,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水上、岸上同時觀看演出的條件;街台,搭在臨街,是城鎮中演出社戲時經常使用的一種舞台形式,一般都設立在比較繁華熱鬧的地區,比如人流密集的街心或路口;草台,臨時於曠野或廣場中搭起的戲台,而在草台上演出的社戲,也稱之為“草台戲”。
水鄉社戲舞台水鄉社戲舞台

社戲會市

一到社戲開演時節,眾多的小攤販就會聚攏在社戲台下,形成了一個臨時性的會市。舊時,社戲會市非常熱鬧,售賣小商品和各種吃食的攤販眾多。社戲演出的幾天,孩子們可以向父母索要零花錢,到會市中購買零食或玩具。

文化特徵

紹興是水鄉,每逢社戲,遠近村民都會成群結隊搖著烏篷船前往觀戲。在社戲演出時,紹興人往往會向親友們發出邀請。親友們來到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鵝,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操辦。紹興各村各鎮在重大節日或特定時節往往邀請浙江紹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以及各縣職業劇團和民間劇團演出社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紹興民俗與水鄉特色水乳交融的特點, 展示了民俗對於價值建構的獨特視角。現今的水鄉社戲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紹興社戲與老百姓的生活、觀念、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戲劇藝術要回歸民眾,民間社戲的歷史經驗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夜晚的水鄉戲社夜晚的水鄉戲社

保護措施

2016年11月4日-6日,紹興市組織專題調研,三個調查小組赴全市64個調查點,調查了社戲存續情況。
2017年9月30日,國家級、省級和紹興市級非遺專家齊聚紹興,舉行“紹興水鄉社戲保護工作研討會”,共同把脈紹興國遺項目“水鄉社戲”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紹興市文化館、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水鄉社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文人影響

1920年—1939年,魯迅寫下了《社戲》《無常》《女吊》《門外文談》等多篇有關紹興水鄉社戲的文章,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看社戲的情景,勾畫出紹興社戲的形象,使得紹興社戲蜚聲海內外。

重要活動

2011年11月2日—16日,水鄉社戲展演活動在傳承基地馬山鎮東安村舉辦。
2012年6月11日,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紹興市文化館等單位組織開展紹興市水鄉社戲民俗活動,在鐘堰廟戲台、馬太守廟戲台等6個戲台,同時展演紹劇越劇、紹興鸚哥戲、紹興目連戲、諸暨西路亂彈新昌調腔等極具紹興地域特色的傳統戲曲;舉辦“紹興水鄉社戲”攝影比賽,拍攝府山街道鐘堰廟戲台、馬太守廟戲台、紹興城市廣場戲台、馬山東安村戲台(傳承基地)、柯岩風景區戲台(傳承基地)、魯迅故里戲台(傳承基地)演出的紹興地方戲。
2013年9月26日,以鐘堰廟戲台為主場地,以馬山鎮東安村戲台、魯迅故里戲台、柯岩風景區戲台等傳承基地為分場地,組織社戲演出。

榮譽表彰

2013年,水鄉社戲被評為紹興市八個非遺品牌活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