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社戲

水鄉社戲

水鄉社戲是浙江紹興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舍等地的古戲台迄今猶存。

社戲產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種具有酬神祀鬼性質的民俗活動,經過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的無數次積累、融合,在宋元時期完成祭祀活動與戲曲表演的結合,形成“社、祭、戲”相統一的格式。隨著戲曲的繁榮,元、明時期,民間社戲活動極為鼎盛,特別是春祈秋報,節日盛典、迎神賽會等時日,各鄉鎮民眾雲集,戲場鑼鼓喧天,極為熱鬧。明·張岱《陶庵夢憶》中就有陶堰司徒廟夜演社戲的記載。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

社戲的演出,因與紹興獨特的水鄉環境完美地結合,形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

2008年6月7日,水鄉社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鄉社戲
  • 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 起源時間:南宋
  • 性質: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101
歷史淵源,社戲舞台,傳統劇目,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社戲產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種具有酬神祀鬼性質的民俗活動。紹興社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到南宋時期已經十分盛行。在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經歷了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無數次的積累和融合後,紹興的社戲在宋元時期與戲曲緊密結合,使祭祀活動與戲曲表演正式結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了一個“社—祭—戲”相統一、相融合的過程。
社戲是為祭社而演的戲。紹興舊時習慣,每年春秋兩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社戲一般在廟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場所演出。戲台搭在祠廟裡,就叫廟台;搭在路口或空曠處,就叫草台;搭在河岸邊,就叫河台;搭在臨街,就叫街台。社戲的興盛,成就了紹興的古戲台。
浙江紹興境內河道密布、湖泊眾多,素以“水鄉澤國”之稱享譽海內外,這為水鄉社戲的孕育、成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豐腴的土壤。
魯迅外婆家皇甫莊村頭瀕河的包公殿前的戲台,三面臨河,一面朝岸。其時,人們搖著各種船隻,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戲的,別有情趣。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魯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場案發,一度居皇甫莊避難,經常與村裡的孩子一起觀看河台社戲。他的《社戲》一文,就對這個戲台有十分精彩的描寫。然而,許多社戲早已銷聲匿跡,《男吊》、《女吊》、《跳無常》的恐怖和刺激,早已被歷史塵封。只有那些散落於廟堂、山岙、河邊、橋下的戲台,仍坦蕩著一派詩情畫意,憑人遐想萬里。
水鄉社戲
魯迅在《社戲》中說,外國人以為中國戲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適於劇場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遠遠地看起來",卻"自有他的風致"。《龍虎鬥》、《遊園吊打》是很能體現紹劇特色的戲,歷來為紹興觀眾所拍手稱快,叫好。魯迅把這兩齣戲寫進《阿Q正傳》、《社戲》等著名小說里,均不是他信手拈來之筆,而是充分反映了它們的人民性。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出,甚至連圓圈都畫不圓的阿Q在臨刑前遊街時,居然還要哼幾句"手執鋼鞭將你打",足以說明社戲受到紹興人民的普遍歡迎了。魯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筆,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兒少年代觀社戲的美好回憶,一派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更激起了人們對社戲的眷戀和懷念。
文豪魯迅對孩提時代看過的故鄉社戲始終未能忘懷,稱讚備至。魯迅先後寫了小說《社戲》、散文《無常》和雜文《女吊》等作品,對社戲有過動人的描繪和精闢的論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寫下多少吟詠和描繪社戲的詩文。

社戲舞台

水鄉社戲的舞台在歷史上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廟台,一般正對著大殿和神像;二是祠堂台,是設立在宗族祠堂內的戲台形式;三是河台(水台),這是充分體現紹興地區水鄉特色的一種社戲戲台形式,一般稱之為“水上舞台”;四是街台,它是城鎮中演出社戲時經常使用的一種舞台形式,一般都設立在比較繁華熱鬧的地區,比如人流密集的街心或路口;五是草台,臨時於曠野或廣場中搭起的戲台,而在草台上演出的社戲,也稱之為“草台戲”。
古戲台俗稱“萬年台”,它匯集了建築、戲曲、書法、宗教等多方面的藝術文化,是迄今保存在紹興境內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明、清以來紹興境內戲曲聲腔發展和繁榮的見證。據統計,解放前紹興府至少有六七千座古戲台,而現在全市僅剩下300多座。

傳統劇目

社戲劇目,常規分為3部分:彩頭戲、突頭戲和大戲。彩頭戲,也稱“口彩戲”,主要為恭祝髮財、晉官的吉利戲劇。突頭戲,當地稱“骨子毀”,是為正戲作鋪墊的戲劇。其劇目情節曲折,有較高藝術性;演技上唱、做、念、打各方面均見功夫。著名劇目有《龍虎鬥》、《英列傳》、《雙龍會》等折子戲。彩頭戲和突頭戲一般均在白天演出。大戲即正戲,紹興人稱“平安大戲”,傍晚開始演出,著名的大戲如“目蓮戲”,演出中根據劇情發展,插演鬼戲。
社戲以傳統越劇為主,還有紹興蓮花落,的篤板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紹劇原是文戲多,不過為了迎合觀眾愛熱鬧的心理,加了不少雜耍和打鬥場面,拉長了情節。平安大戲也是紹興人喜聞樂見的劇作,曾多次被魯迅先生稱道。在《無常》中有些角色的念白,全是紹興方言土語。比如“啥”的紹興音讀“SO”;“吃落去”,“我勒個”即是“我的”之意……紹興音全壓韻,都讀入聲。這使得念白詼諧幽默,都會令觀眾捧腹不已。
水鄉社戲
紹興水鄉社戲包含著人們虔誠的信仰,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有著濃郁地地域特色,紹劇《龍虎鬥·大斗》、越劇《梁祝·回十八》、紹興鸚哥戲《買青炭·朝奉先生看見白牡丹》、新昌調腔《西廂記·游寺》、諸暨西路亂彈《啞背瘋》、紹興目連戲《張蠻打爹》、《男吊》等傳統戲曲表演贏得了觀眾陣陣叫好聲。此外,還有《王婆罵雞》、《女吊》、《男吊》、《張蠻打爹》、《調無常》、《啞背瘋》、《滑油山》等。

民俗文化

在社戲演出時,紹興民眾還有一個習慣,就是邀請自己的親友來看戲。過去農村難得有看戲的機會,因此一到演社戲的時候,往往都會向親友們發出邀請。親友們來到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鵝,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操辦,這樣的風俗也延續至今。社戲在紹興已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一項民俗活動。
水鄉社戲
紹興水鄉社戲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是紹興水鄉特有文化空間和生活習俗。為慶祝2012年第七個文化遺產日,宣傳紹興市非遺項目的保護成果,舉辦“紹興水鄉社戲”攝影比賽。比賽由浙江省攝影藝術學會、紹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紹興市攝影家協會承辦。攝影愛好者聚集在市區馬太守廟的戲台前後,圍在魯迅故里水岸戲台前,運用鏡頭語言,拍攝府山街道鐘堰廟戲台、馬太守廟戲台、城市廣場戲台、馬山東安村戲台(傳承基地)、柯岩風景區戲台(傳承基地)、魯迅故里戲台(傳承基地)演出的紹興地方戲。

傳承保護

傳承

時過境遷,水鄉社戲在傳承,在發展。現今的水鄉社戲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定能贏得無數觀眾的喝彩。
水鄉社戲
2012年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紹興水鄉社戲民俗活動在鐘堰廟戲台、馬太守廟戲台、城市廣場戲台、馬山東安村戲台、柯岩魯鎮戲台、魯迅故里戲台等場地舉行。紹劇、越劇、紹興鸚哥戲、紹興目連戲、諸暨西路亂彈、新昌調腔等極具紹興地域特色的傳統戲曲在這六個戲台輪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市民的歡迎和追捧。
作為一項民俗活動,社戲的傳承是群體性的,紹興一帶的民眾都已經把社戲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自覺地世代傳承,積極參與其中,或是組織策劃,或是廣為宣傳,或是親身參與、觀看,可以說人人都是傳人。紹興各村各鎮在重大節日或特定時節往往邀請浙江紹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以及各縣職業劇團和民間劇團演出社戲。以越劇的誕生地嵊州市為例,該縣有民間職業劇團數十個,他們仍活躍在紹興各城鎮和鄉村,以社戲的演出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而他們的演出又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生活。

保護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紹興市對“水鄉社戲”開展了以下一系列保護工作,並取得初步成效:
一、開展社戲舞台普查,掌握資源情況
2006年至2007年,紹興市文化館組織攝影幹部,走遍全市118個鄉鎮,拍攝了200多座古戲台,掌握了這些古戲台的歷史、用料、構架、造型等有關資料。
二、設立傳承基地,社戲展演常態化
2008年,水鄉社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進一步做好水鄉社戲的傳承保護工作,紹興市文廣局隨之設立了柯岩風景區、魯迅故里、馬山鎮東安村等三家展示性傳承基地,並開展相應的保護工作,使社戲展演常態化。
三、組織專家研討,理清保護思路
水鄉社戲
2011年11月,水鄉社戲專家研討會在紹興市非遺中心召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會長童芍素、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淼、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徐宏圖,以及紹興市地方文化和民俗專家任桂全、裘士雄、楊乃浚、張觀達,紹劇表演藝術家王振芳等省市專家出席會議,探討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水鄉社戲傳承、保護、發展的文章。
四、設立專題展館,傳播社戲知識
為對“水鄉社戲”進行集中展示,2011年年底,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馬山鎮東安村設立“水鄉社戲專題展館”,免費對外開放。展館以文字、音像、圖片等多種形式呈現,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對社戲的歷史淵源、演出程式、演出內容、傳承情況等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使前去參觀的民眾對紹興的水鄉社戲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和了解。
水鄉社戲
五、組織大型展演和現場攝影比賽,擴大社戲影響
為充分展現水鄉社戲的風情,擴大社戲影響力,紹興市文廣局連續幾年以“看千年社戲 品水鄉風情”為主題,組織大型展演活動。
水鄉社戲
2011年11月,水鄉社戲展演活動在傳承基地馬山鎮東安村舉辦。千餘名觀眾在濛濛細雨中觀看演出,品味魯迅筆下的水鄉社戲風情畫卷。
2012年6月,演出以鐘堰廟戲台為主場地,馬太守廟戲台、城市廣場戲台、馬山鎮東安村戲台、柯岩風景區魯鎮戲台、魯迅故里戲台等為分場地,精彩的表演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歡迎和追捧。
2013年,水鄉社戲大型展演活動作為“非遺十年 美麗紹興”系列活動之一,於9月26日,以鐘堰廟戲台為主場地,以馬山鎮東安村戲台、魯迅故里戲台、柯岩風景區戲台等傳承基地為分場地,組織社戲演出。
2013年,水鄉社戲被評為紹興市八個非遺品牌活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