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蝕荒漠化

水蝕荒漠化

水蝕是指土壤因降雨而鬆弛,或者被水流剝離,土壤粒子被衝到斜面下方,沖走的土壤積存到水道或下游流域。受水蝕影響後,不僅表土層受到影響,還會使土壤失去蓄水能力和養分保持力。

在我國,水蝕荒漠化屬於荒漠化的一種形式,主要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流水的侵蝕作用是以人為活動破壞植被的地段作為突破口而進一步發展,一般是以片蝕和溝蝕為主,在花崗岩地區並受重力作用影響,以崩崗的方式發展。在碳酸鹽岩類地區是以溶蝕作用為主。這些營力作用的結果,一般出現劣地或石質坡地,例如浙江常山大塘溪,由於坡地開墾和植被破壞,形成水蝕發展的突破口,結果使該地區有44.5%的土地成為劣地,其中有26.8%的面積成為全部喪失利用價值的嚴重荒漠化土地。福建長汀縣河田,水蝕發展呈現荒漠化景觀的面積占該地區面積的32%。在西南諸省的山區也有以土石流方式呈現土地砂石化景觀分布在河谷中,如滇東北的東川市小江流域等;或以石山荒漠化景觀分布在岩溶山區,如廣西西部及雲南東部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