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紅木葉

水紅木葉

水紅木葉,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水紅木Viburnum cylindricumBuch. -Ham. ex D. Don的葉或樹皮。分布於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利濕解毒,活血之功效。用於赤白痢疾,泄瀉,疝氣,痛經,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腫瘡毒,皮癬,口腔炎,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藥名:水紅木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忍冬科
  • :莢蒾屬
  • :水紅木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吊白葉、粉帕葉、炒麵葉、揉白葉、粉桐葉、灰葉子、野灰靛葉、摸翻臉、翻臉葉、馬番蓮、抽刀紅、捏面樟。

入藥部位

葉或樹皮。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效

利濕解毒,活血。

主治

用於赤白痢疾,泄瀉,疝氣,痛經,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腫瘡毒,皮癬,口腔炎,燙火傷。

相關配伍

1、治赤白痢疾,急性腸胃炎,腹瀉:粉桐葉15-30g。水煎服或生嚼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2、治跌打損傷,痛經:抽刀紅30g。水煎或泡酒服。
3、治燙火傷:抽刀紅皮、葉適量。研末,菜油調搽患處。(2-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癬:吊白葉、構皮各等量。研末,用菜油煎後搽。(《貴州民間藥物》)
5、治白口瘡、舌炎、口腔炎:灰葉子(鮮品)適量嚼服或搗汁含服。(《紅河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調敷;或煎水外洗。

採集加工

葉全年可采,樹皮春、夏季剝取,均鮮用,或曬乾(樹皮曬乾切段)。

形態特性

水紅木又名:羊脆骨、睡眠果、大路通、山女貞、灰包木、四季青、斑鳩柘、灰色樹。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15)米;枝帶紅色或灰褐色,散生小皮孔,小枝無毛或初時被簇狀短毛。冬芽有1對鱗片。葉革質,橢圓形至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8-16(-24)厘米,頂端漸尖或急漸尖,基部漸狹至圓形,全緣或中上部疏生少數鈍或尖的不整齊淺齒,通常無毛,下面散生帶紅色或黃色微小腺點(有時扁化而類似鱗片),近基部兩側各有1至數個腺體,側脈3-5(-18)對,弧形;葉柄長1-3.5(-5)厘米,無毛或被簇狀短毛。聚傘花序傘形式,頂圓形,直徑4-10(-18)厘米,無毛或散生簇狀微毛,連同萼和花冠有時被微細鱗腺,總花梗長1-6厘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7條,苞片和小苞片早落,花通常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萼筒卵圓形或倒圓錐形,長約1.5毫米,有微小腺點,萼齒極小而不顯著;花冠白色或有紅暈,鐘狀,長4-6毫米,有微細鱗腺,裂片圓卵形,直立,長約1毫米;雄蕊高出花冠約3毫米,花葯紫色,矩圓形,長1-1.8毫米。果實先紅色後變藍黑色,卵圓形,長約5毫米;核卵圓形,扁,長約4毫米;直徑3.5-4毫米,有1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6-10月,果熟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3300m的陽坡、疏林或灌叢中。分布於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痢疾,腸炎腹瀉,疝氣腫痛,跌打損傷,痛經,尿路感染,皮膚癬,口腔炎和燙火傷等。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生肌止癢。主治癰瘡潰爛,皮膚乾燥瘙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