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穎枯病

水稻穎枯病

水稻穎枯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國長江流域各稻區均有發生,主要侵染穀粒穎殼,使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產。2005年,安徽省天長市天長鎮20多畝鎮稻2號發生了水稻穎枯病,重病田病穗率達60%,病穗上一般有40%的粒子發生病變,嚴重的病粒占60%,病粒小枝梗上沒有明顯病變,有的能灌漿,有的不能灌漿,嚴重地影響了產量。在江蘇金湖縣,少量的田塊也發生過此病,且有上升趨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穎枯病
  • 實質:世界性的病害
  • 重病田病穗率:達60%
  • 別稱:穀粒病、稻穀枯病
簡介,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簡介

水稻穎枯病又稱穀粒病、稻穀枯病,僅侵染穀粒穎殼(圖1),發病早的可使稻株不能結實;發生遲的則影響穀粒灌漿充實,千粒重明顯降低。此病廣布於世界各稻區。在我國以南方稻區為多見,一般發生為害不算嚴重,但個別年份和個別地區,可造成嚴重損失,如在浙江蕭山一帶,解放前曾因本病為害減產25%。

症狀

受害穀粒初在穎殼端部或側面現褐色橢圓形小斑,後病斑逐漸擴大至穀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部色澤變淺,終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針頭大小黑粒,此即為本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被害穀粒因染病的早遲而成空殼或癟谷或半充實等三種受害情況。

病原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莖點霉屬[Phoma sorghina (Sacc.) Boerema et al = 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 & Tr.) Miyake]。分生孢子器球狀或扁球形,黑褐色,頂端孔口呈乳頭狀突起,殼壁薄,膜質,初埋生於穎殼表皮下,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內生分生孢子自孔口湧出。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單胞,無色至淡色,成熟後遇水濕成群自孔口湧出(圖2)。

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孢器在病穀粒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接種體,借風雨傳播,當水稻抽穗後,侵入花器及幼穎致病。通常在稻株抽穗揚花期如遇暴風雨,稻穗互相摩擦產生傷口,有利病菌侵入而病重;偏施過施或遲施氮肥,植株貪青,成熟延遲,也增加侵害機會;一般倒伏田地面溫濕度高,有利病菌孢子發芽侵入,病粒增多。

防治方法

(1)播種無病種子 在選用無病種子基礎上厲行種子消毒,方法同稻瘟病。
(2)及早處理癟谷,最好燒作灰肥,以減少病菌來源。
(3)加強肥水管理 避免偏施遲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適時適度露曬田,使植株轉色正常,穩生穩長,延長根系活力,防止倒伏。
(4)結合防穗頸瘟抓好穗期前後噴藥預防。在歷年罹病的地區或田塊,在始穗和齊穗期各噴藥一次,必要時在灌漿乳熟前加噴一次。另外根據天氣預報,掌握抽穗前風雨到來前或後噴藥1次,可減輕發病。用藥除參照稻瘟病外,也可噴施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懸浮劑8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