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

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

《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是2008年3月1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建平。

基本介紹

  • 書名: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
  • 作者:陳建平
  • 頁數:204頁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3月1日)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3934872
條形碼: 9787503934872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4 x 14.4 x 1.6 cm ; 240 g
ASIN: B00180IBQ6

作者簡介

陳建平,女,1977年生,湖北襄樊人。2006年獲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要從事戲曲史、戲曲理論研究。已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若干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水滸戲研究綜述
一、在文獻研究方面
二、在文本研究方面
三、在文化研究方面
第二節 本文研究旨趣及構想
第一章 水滸戲考略
第一節 《水滸傳》廣泛流傳前的水滸戲
一、從宋江起義到元代水滸戲
二、士人意識與俠意識的交融匯——該期水滸戲的文化透視
第二節 《水滸傳》廣泛流傳後的水滸戲
一、從《水滸傳》到明清以來的水滸戲——該期水滸戲題材來源及流變
二、士人意識與平民意識的重新編碼——該期水滸戲的文化透視
第二章 水滸戲俠義形象解讀
第一節 足將行而趔趄——宋江形象的文化內蘊
一、宋紅形象的演變
二、秉直正替天行道
三、答君恩一劍時懸
四、文化內蘊
第二節 被逼無奈——林沖們的悲哀
一、林沖形象的演變
二、浮雲蔽日與壓抑人生
三、官逼官反與生命覺醒
四、宣洩共鳴
第三節 “義”的化身——李逵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節 力與勇的讚歌——話說武松及其他
第五節 漠視與異化——男權強勢話語支配下的水滸戲女俠
第三章 水滸戲傳承變異之文化意蘊
第一節 水滸戲備受歡迎之共同文化心理探析
第二節 溝通精英文化文大眾文化的津梁
第三節 俠義精神的歷久彌新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水滸戲考略
在水滸故事縱向演化過程中,有兩個時期值得注意:第一個時期是宋代,宋江起義除正史有載外,還有野史筆記傳說流傳。民間遂吸收散見於正史和野史中宋江起義的資料,把這段歷史通俗化、故事化、大眾化。此一時期,民間這條線由隱而顯。宋江在北宋末期,率同三十六人,往來穿梭于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作“流寇”式的鬥爭有一年多,曾使官兵們大傷腦筋。無奈,侯蒙就出來向朝廷建議招安他們,讓其去打當時鬧得更厲害的方臘起義軍;宋江也就真的接受了招安,並幫助朝廷去鎮壓方臘起義。這是從現存文獻(如《東都事略》、《宋史》、《三朝北盟會編》、《續宋編年資治通鑑》、《通鑑長編記事本末》、《皇宋十朝綱要》等)中隱約可推測出的宋江起義的大概過程。加之當時金人入侵所造成的政治形勢的突變,使得這一故事在進入勾欄瓦肆,流傳於民間不久,便成為盛傳各處、備受民眾景仰和歡迎的英雄傳奇。宋末元初人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記載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綽號,並在序中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人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由此可知,當時關於宋江起義的民間傳聞已很盛行;甚至連李嵩這樣的名畫家也要為他們畫像,而“士大夫亦不見黜”。又據宋末元初人羅燁《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說話名目,這幾種“話本”是一般的“公案”、“朴刀”、“桿棒”故事,同宋江起義可能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在水滸故事的流傳過程中,藝人將這些故事也逐漸吸納了進去,自然而然也把民間的英雄崇拜、俠義情結等內容融合了進去。水滸故事在民間之愈傳愈盛,顯然是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與愛好。這亦暗示了從水滸故事誕生伊始,就因其與民間俠義文化的糾纏不清而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