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奇蹟天工

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奇蹟天工

《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橋樑建築)》是《奇蹟天工》系列叢書之一,內容包括:中國古橋小史,橋的雛形,梁橋,浮橋,拱橋,索橋,中國古橋的技術貢獻,趣橋攬勝,錢塘江大橋,新中國橋樑建設成就。 《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橋樑建築)》由黃明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奇蹟天工
  •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 頁數:94頁
  • 開本:16
  • 作者:黃明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後記,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的橋樑建築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由黃明編著的這本《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橋樑建築)》再現了這一過程,並展示了中國在該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

圖書目錄

中國古橋小史/4
橋的雛形——蹬步和獨木橋/8
梁橋——強壯的脊樑/10
浮橋——水上遊俠/24
拱橋——婀娜的舞者/36
索橋——險中求趣/62
中國古橋的技術貢獻/70
趣橋攬勝/75
中國近代不老的傳奇——錢塘江大橋/85
騰飛中國——新中國橋樑建設成就/89

文摘

中國是橋的故鄉。中國的橋樑建築起始於西周,發展於隋代,興盛於宋朝。
在12世紀以前,中國的橋樑建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世界工程界所矚目。元朝時,在中國做過二十多年官吏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對北京的盧溝橋以及杭州的橋樑都做了詳細的記述,認為世界上可能沒有任何其他橋樑可以和盧溝橋比肩。1577年,葡萄牙人也在中國領略了福建閩中眾多大石橋的風姿,驚嘆其精美壯觀,並對江西贛縣浮橋倍加讚賞,說“世界建築工人應數中國第一”。沙皇彼得一世曾委託使團於1675年5月來華,請求中國派橋樑專家到俄羅斯去傳授建橋技術。
世界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中國古代橋樑“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出一系列巨大板梁橋,特別是福建省,在中國其他地方或國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和他們相比的”。這些橋樑“幾乎每座都非常精美”,是合理與浪漫的巧妙結合。他認為,歐洲14世紀開始採用的比半圓形拱先進的弓形石拱橋,就是從中國傳到歐洲的。
有著悠久建橋歷史的中國,在新時代的建築技藝領域不斷追趕、超越,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橋樑建設大國。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古代橋樑的成長歷史吧。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古代橋樑從無到有,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樑有原始的獨木橋和蹬步,而真正具有橋樑性質的是另外兩種——梁橋和浮橋。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落後,人們只能在地勢平坦、河道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架設一些木樑式小橋,簡單且粗陋。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樑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人們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磚,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體的拱券結構,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方便了對石料的開採和套用,促進了建築材料的豐富,這也直接促成了橋樑由木構梁橋向石橋的演變。大約到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其中,石拱橋的出現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省時省力,經濟耐用,也為橋樑建設增添了更多的藝術色彩。
第三階段以唐宋為主,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朝、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樑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隋唐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都達到極高的水平。東晉以後,隨著大量漢人南遷,經濟中心從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伴隨著這些發展,作為往來交通的重要組成——橋樑也實現了飛躍,在此期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橋樑,如隋代石匠李春修建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和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廣東潮州湘子橋等。它們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橋樑的最高成就,得到了世界橋樑界的高度讚美。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樑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大量的修繕和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樑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中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中國橋樑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P4-7

序言

橋,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建築物。它原本架設在江河湖海上,使車輛行人等能順利通行,現在又在都市裡充當著新的角色。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磚藤鐵等材料,建造了數以百萬計的、類型眾多、構造新穎的橋樑。有人甚至描述說,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正是這些古橋和新橋幫助人們跨河越谷、穿山越野,編織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四面八方,促進經濟、溝通文化、富足生活。
中國的橋樑建築不但創造了許多的奇蹟、世界第一,還把橋樑建設發展成了一門綜合的藝術,顯示了勞動人民自古以來擁有的非凡智慧和藝術才華。

編輯推薦

印刷術作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從誕生起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並推動著文明的發展;我國古代之所以能成為經濟文化大國,和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密切相關。《水墨圖說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印刷術)》再現了印刷術的發明歷程以及歷史功績,並講述了許多和印刷術相關的歷史故事。本書由黃明編著。

後記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像文章里寫的,於我來講,捧一本書,隨便歪在樹下湖邊,真是一種享受。
寫這本書,其實是一個隨著時光旅行的歷程,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中國曾經因為四大發明,走在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但是,我們有技術,善於動手,卻不善於總結和歸納。直到現在,這樣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人們在趨之若鶩連夜排隊搶購某某品牌手機的時候,卻沒有發現,我們還是沒有擺脫只用不開發、只接受不思考的老路。過去,我們是慷慨地輸出引以為傲的文明,現在則是花費巨大代價來換取表面的先進,真正的技術都不在我們的手裡。曾經的落後者已經在我們這些曾經的巨人的肩膀上,摘取了更高更好的果實,再回過來“賞賜”給我們。
什麼時候,我們只有學會了思考,並把動手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把創新和實踐完美交融,才會獲得真正的自尊和獨立,才會強大!
我們欽佩古人的聰明和勤奮,驚嘆他們在有限的知識積累下,頑強地、不斷地開發出新產品,從最粗拙的在石岩上刀刻斧鑿,到把柔軟的紙莎草、棉絮樹皮加工成紙張,再到雕版活字,讓知識更快更多地走近普通百姓。印刷術就是這樣伴著人類成長,推動了文明的發展。人類是多么聰明,多么偉大!
然而,隨著各種類型電子產品的出現,印刷術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擔心,印刷術將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慢慢消失。在我看來,現在就為傳統印刷術唱輓歌,未免為時尚早。且不說印刷術的套用範圍如此之寬,前景無可限量,就算是紙質圖書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詬病傳統印刷術的種種弊端,也可以為電子產品貼上綠色的標籤,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印刷也是雙面刃。時間將是最好的證明。當各種電子垃圾的困擾和電子讀物、電子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時,我相信,人們會認識到綠色印刷的價值,認識到健康對我們的意義,這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我相信,在客觀現實面前,人們會更為理性地認識到紙質印刷物和電子產品的價值,只要把握好度,兩者並存,互為彌補,未嘗不可。
最後我也暗自慶幸,作為一名編輯,我們的工作依然還有價值。無論是電子書包,還是網路媒體,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沒有文字工作者的努力,大家會讀到什麼樣的產品呢?
我願意伴著墨香,在網路時代,依然享受書本的柔軟和馨香。

目錄

印刷術的前身
岩畫——印在大自然里的書
甲骨文——神秘龍骨的真相
青銅器——承載歷史的重託
寶鼎傳奇
石書——刻在石碑上的歷史
竹簡——書本時代的開始
書本真的來了
帛上的華麗歷史
千古奇絕楚帛書
印刷術的誕生
拓印——最原始的複印件
雕版印刷——印書的第一個巔峰
誰是雕版印刷的保姆
真正的印刷從雕版開始
活字印刷術——藍領發明家的偉大創舉
中國活字印刷的軌跡
並未隱退的雕版印刷
走出國門的中國印刷術
印刷術有多重要?
交子——宋代印刷的奇葩
古人防偽的超強實力
現代紙幣防偽ABC
古代書本的裝幀
再造印刷巔蜂——王選
命運是自己選擇的
破譯漢字的密碼
知識是無價的
你不了解的印刷業
印刷帶來的煩惱
誰給印刷帶來了惡名?
誰給印刷指明了出路?
來自數字時代的衝擊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