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

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

“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有著特殊的歷史紀念意義。傳說農曆二月十五日是苗家南遷過程中突破敵軍重重包圍的日子,為了紀念遷涉路程中取得的勝利,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這一天,我市境內的苗族同胞都自發地舉行節慶集會,以示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花節
  •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水城縣小花苗支係為主,遍及周邊各縣
  • 節日意義:紀念遷涉路程中取得的勝利
跳花場,分布區域,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相關器具製品,傳承譜系,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跳花場

水城南開三口塘跳花場位於貴州西部六盤水市水城縣南開苗族彝族鄉。地處雲貴高原腹地,座落在烏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水城縣東鄰六枝特區和納雍縣,西接威寧縣和雲南宣威縣,南抵盤縣特區和普安縣,北與赫章毗鄰。全境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75公里,總面積3641.77公里。
南開苗族彝族鄉位於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南開舊稱“喃北”,彝語意為“放馬之地”。1946年,以鄉西南地勢開闊之特點取名南開。全鄉轄25個村165個村民組,9336戶38419人,少數民族4179戶17136人,占總人口的44.6%,土地面積136.0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625畝。
南開鄉境內地勢大部分為沖子平地和麻窩地,海拔在1530—2139米之間,年均氣溫12.2℃,最高31.7℃,最低—11.6℃,年均降雨量1124毫米,無霜期239天,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2334公頃,占總面積的16%,生態環境惡劣。畢水公路橫穿境內,阿勒河流經鄉境,流程15公里。是水城縣典型的農業大鄉,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其種植主要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烤菸為主,輔之少量的白大蒜,產業結構十分單一,人民生產生活水平條件差,屬貧困鄉。

分布區域

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是黔西北影響最大的苗族傳統節日,參加的人員以水城縣小花苗支係為主,遍及周邊各縣。水城參加的人員分布在:偏坡、新寨、河包囉、洛凱沖、戛姆依、興發、大岩、吊水岩、大寨、小寨、涼山、海發、腰岩、發戛、雙塘、囉布、發地窩、岩頭、發期等地的個小花苗支系寨子。
參加的周邊地區主要有:納雍、赫章、威寧等縣。

歷史淵源

具傳在炎黃、蚩尤時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為避戰亂,帶領族人南遷離開家園,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蹤。其餘的九姓歷經千辛萬苦,於農曆二月十五這天到達南開三口塘這個地方,他們以三口塘為中心,分別於水城、納雍、赫章三處建立了九姓大寨,從此定居。以後,每到農曆二月十五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趕到三口塘相聚。聚會時,他們常朝南遷來時的方向眺望,心中掛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節,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親友聚會的固定場所,小花苗支系稱它為“撥朵”,漢語譯為花場。在這裡,小伙的蘆笙木葉不絕於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傳統的鬥牛斗羊,跑馬摔跤,湊熱鬧的漢家山歌,彝家嗩吶……。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縣區領導慕名視察了這塊寶地,當即指定這片土地不參加土改分配,留作苗家跳花的專用場所。從此,三口塘花場固定下來,一年一度,越來越紅火,人多時達五六萬人,全國各地各民族都有人參加,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外友人也絡繹不絕,發展成為黔西北最大的民族節日集會地,成為中外有名的民俗民風藝術博覽會。

基本內容

節日期間,小花苗支系以紀念祖先和親友聚會,求吉祥平安為目的,都雲集於此。花樹老人作為花場總管,負責花場的一切活動,寨老和儀仗隊任其統一指揮;寨老是花場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領袖,以村寨為單位自發組建,為參與跳花節的客人提供各種義務;儀仗隊以祈福納祥,競技獻藝、笙舞娛人為趣,本著培育民族精神為宗旨。其組織嚴密,分工把口,任務明確,跳花周全。整個活動都是圍繞著花樹,在花樹老人的帶領下進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程式,包括:選花樹、請花樹、送花樹、插花樹、拜花樹、收花樹。
農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們和儀仗隊到山上樹林中選花樹,苗語為“聲搓撥”,然後召開花場籌備會,寨老們安排其它未盡事宜,儀仗隊成員則進行集中培訓。來自周邊地區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數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動身,於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到農曆二月十五日這一天,上午7點,被花樹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蘆笙的樂曲進行中,在寨老們選好的花樹前,用酒和雞祭奠後就把花樹砍來交付與花樹老人,待趕花場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時,在不斷的禮炮聲中,花樹老人組織好儀仗隊,接過花樹。緊接著送花樹,苗語為“桑搓”,由兩名男青年手舞大刀開山辟路,兩名苗女唱著花場敘事歌,數百名蘆笙能手,在花樹老人的帶領下,將花樹族擁到花場,禮繞三圈之後,插到花場中心,意為插花樹、苗語為“苔搓”。這時頭戴箐雞翎英雄冠的蘆笙能手,單腿往前,左右側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結束,向花樹(花樹老人、寨老們)行叩拜之禮,稱為拜花樹,苗語為“比撥”。禮成,完畢之後,各苗寨的蘆笙手,均可到花樹前主動向寨老報名,上台獻藝,稱為蘆笙競技,苗語為“更撥沖革阿施”。這種蘆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蘆笙藝術的精華所在.
夜幕降臨,花場周圍篝火滿山,花場成了青年男女們的世界。姑娘小伙們用“喊歌”相互聯絡,有情人邀邀約約,成對成雙;沒對象的在親朋的引導下四處活動,尋訪意中人。在整個夜間活動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傳統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飾中不可缺少的刺繡披肩。天一黑,姑娘們便將帶來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著相識的小伙子們來扯。一個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個姑娘也可將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須把花背分別送還姑娘。若姑娘有意,便會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會知趣地走開。當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於誰送誰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間的感情和緣份了。
天亮前,還要舉行神秘莊嚴的收花樹儀式,受過祭拜的花樹將被長者們護衛著移出花場,送到一個易於隱藏、不被人畜踐踏的潔淨地方存放起來。送走花樹,整個跳花活動隨即結束。

相關器具製品

服飾工藝製品:
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蠟畫片、挑花、刺繡片、男女上衣、百褶群、花背、腰帶、麻布片、手帕、靛染片等。
服飾工藝涉及到的器具:
織布機、紡車、挑簽、梭子、針、線、蜂蠟、石蠟、蠟畫板、蠟刀、蠟鍋、蠟窩、碓仵、染缸及傳統銅製工具,傳統木製工具,傳統石制工具,傳統篾制工具等。
文化用具:
直角六管蘆笙、純角五管葫蘆笙,四眼簫、木鼓、嗩吶、口弦等。
其它生活用品
背水木桶、背兜、碗籠、織布機、紡車、棺材、房屋建築、弩、矢、馬匙、木瓢、木碗等。
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

傳承譜系

主要的傳承方式為支系內世代相傳。因沒有文字記載,涉及到的傳統文化藝術主要靠口傳心授

基本特徵

1、系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自發組織形成、以聚會方式為主的特殊民間傳統節日。參加人員5—6萬人,涉及水城、納雍、赫章、威寧等縣,是黔西北規模最大、影響面最廣的苗族跳花節。
2、活動有祖先歷史祭祀紀念、繁衍生存祈禱、族群情感聯絡、傳統文體娛樂競技、婚戀親朋社交、歌舞服飾藝術展現等多方面內容,豐富多彩,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3、具有一整套按自己支系習俗形成的“跳花”程式儀式以及相關活動內容的特殊傳統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黔西北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特色。

主要價值

1、三口塘苗族跳花節影響面涉及水城、納雍、赫章、威寧等縣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蓋了較為廣泛的文化空間,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風格,是挖掘、研究小花苗支系民風、民俗及歷史文化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和露天展覽館,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2、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特有的民間狂歡節日和民間藝術釋放地。其形成與承傳對增加民族凝聚力,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體質,加深民族之間思想溝通和相互了解,營造祥和氣氛,構建和諧社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3、其豐富的活動內容和獨特的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如其間表演的蘆笙舞以獨特的“矮樁功”著稱,整個過程反映了苗族漫長的遷徙歷史和生產、生活故事,是黔西北苗族蘆笙舞的典型代表。其盛裝服飾集織錦、挑花、蠟染、鑲嵌於一身,工藝精湛,圖案、配色極為講究,並具有一定的象徵紀念意義,隱喻了該民族遷徙史和戰爭史等,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4、是培育民間藝人和傳承人的搖籃。三口塘苗族跳花節特有的文化環境和藝術氛圍不斷地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術家和傳承人。

瀕危狀況

①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下,很多小花苗支系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尤其是蘆笙舞跳得好、酒令唱得好的,都到昆明世博園、北京民族樂園等地去打文藝工,很少回來參加花場活動。這一部分民間藝術在當地已有萎縮和消亡的危險現象。
②蘆笙是南開三口塘跳花節的重要藝術表現。新一代的蘆笙手,所學重在經過編排加工的蘆笙舞曲,傳統的蘆笙吹奏卻很少有人願意深入學習,“老譜”的承傳越來越少。蘆笙、直簫等傳統的吹奏技藝承傳逐漸向簡化實用過渡,古老的吹奏技藝正逐漸走向瀕危。
③刺繡、蠟染、挑花是小花苗支系服飾的核心和靈魂,以前,家家都有台土織布機,自己織麻布,如今,部分人直接從商店扯回布料使用,自織麻布逐漸減少。蠟染的染料原來是自種植物中提煉,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小花苗支系大部分都買現成的染料,傳統工藝採用日漸減少。挑花,是“花背”製作的主要傳統挑繡工藝形式,“花背”歷來是小花苗支系刺繡工藝的精華和集中代表。農曆二月十五,參加南開三口塘跳花場的小花苗支系,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身穿花背去跳花。花背的圖案,配色等極為講究,且因其圖案中隱喻的該民族支系的遷徙史,戰爭史等等,極具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繡一張好的“花背”往往需要刺繡高手耗時一年半載,然而,受商品意識的影響以及現代工藝省工省料等影響,許多民眾認為費時費工划不來,便多以縫紉機加工再配以簡單的挑花,致使花背製作工藝簡化,主花部分圖案單一,工藝及文化含量均大為降低,老花背基本上無人再做,而且,由於花背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引起了海外人士和港澳人士的關注,多番來收購,祖輩流傳下來的藝術精品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不見蹤影,斷絕的嚴重危機已經顯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