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街

水北街

水北街位於杭州市塘棲鎮北部,2004年被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原長2500米,現存水北街全長1386米,原街區內除民居外還有油坊、廟宇、染坊等建築,由於歷史原因,其中明清建築沿街有700米左右,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此外,目前在水北街上還保存著乾隆帝下江南時留下的御碑,並以此規劃建設御碑公園。水北街區業態主要分為塘棲民俗美食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統曲藝展示、傳統民間藝術展示、傳統絲綢文化展示五大類,向遊客展示具有塘棲特色的餐飲、小吃、土特產、手工藝品及民俗活動等。目前水北街上已有數十家商戶進駐,集聚了百年匯昌、梅園蜜餞、金利絲業等“塘棲老字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北街
  • 位置:杭州市
  • 被稱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 出處:《唐棲志》
情況簡介,歷史淵源,百年老店,百年匯昌,廣泰豐米行,大綸絲廠,聚源昌糖坊,古代橋樑,

情況簡介

御碑公園(一期)項目,規劃建築面積16106平方米,除了乾隆御碑、國家儲備糧倉舊址,還包括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廳(添設府)所在地。塘棲鎮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古時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美人靠、廊檐、古橋流水、白牆黛瓦……塘棲以其獨特的水上街市風貌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聞名於世。如今的塘棲,是杭州市範圍內唯一一個擁有大片老宅、古街的區域。自2008年塘棲運河綜保工程啟動以來,經過這幾年的修繕,水北街、乾隆御碑等古蹟重新亮相。
廣濟橋橫跨京杭大運河,始建於1498年,系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橋;廣濟橋下的郭璞井。塘棲舊時有棲溪十六景之說:芳杜菱歌、長橋月色、溪口風帆、永明晚鐘、清流高閣、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曉、超顛遠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霽、西浦斜陽、橫潭漁火等等。文人雅士紛紛為這些景色呤詩詠句,留下了不少諸如“市門相向鎖長虹,畫舸奔雲趁晚風”之類的佳句。
為方便遊客前往塘棲古鎮,從杭州黃龍體育中心有免費班車(09:00-16:00,每隔半小時一班)直達塘棲古鎮,沿途不停靠其他站點,並有相應免費班車返回杭城。遊客也可在武林門輪船碼頭或大關乘坐水上巴士經由京杭大運河抵達塘棲,每天上午9點發船,船票價(往返)100元/人,全程約需2小時,沿途提供景點講解和茶水等服務。

歷史淵源

據光緒《唐棲志》卷三介紹,清代的水北街,在大運河北岸,通濟橋往東,俗稱“官塘”(即運河塘岸官道是杭嘉湖主要陸上通道,塘岸邊有船舶的纖道,“行旅征程晝夜如織,居民臨河列肆,冬暄夏涼。為唯街值纖道,無重檐以避風雨,差遜水南”。水北大街從張侯詞(後改為戴侯廟)往東,經大河壩橋、添設府署(明代建置,清廢)、御碑亭、聞家橋(俗稱梅家兜,明代有呂氏錦慶樓、一本堂、十間樓、喜聲館等)、新弄(位於水北大街中間)、石稻地(運河兩岸渡船停泊之所)、三分橋(即仁壽橋)、新橋灣街(外新橋換,又名新橋弄,通北鄉)、清流堤(清流寺側小路,通三分村),抵達東柵口大街。北聖堂街,在通濟橋之西,與水北大街連線,但並非官塘纖道,因此車商、殷戶、市摩環列其西,分支小街有王家弄(農人往來便徑)、順德橋(落北直達營溪)、大善寺街(沿河有五林北塘,直達五林橋)。
民國《杭縣誌稿》卷十四稱:“塘棲鎮,水南屬杭縣,水北自武林驛至添設府舊址止,屬德清縣。長橋跨據南北,實官道舟車之沖,居人水南水北增數倍。商業地點:以西石塘起至東石塘,並市河東西二岸為繁盛,絲、米、油、茶,自昔著稱。就地商市水果及魚為大宗。特製品:蜜餞、糖色、杜片、藕粉,其上等醬油及綠豆糕皆在蘇滬上。”
水北街

百年老店

百年匯昌

創始於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清道光年間,匯昌的所產蜜餞被道光皇帝選為貢品,從此匯昌名聲鵲起,生意愈做愈大。清朝末年,已經成為清朝皇宮(內務府)的“指定供應商”。匯昌批零兼營、擁有蠟燭、蜜餞、茶食、藕粉四個作坊,除經銷蠟燭外,還經營蜜餞、茶食、炒貨、南北果品、海產品等二百多種商品。傳統產品有:青梅、白梅、糖藕、櫻脯、糖佛手、甜青果、蜜香元、紅綠絲、麻酥糖、水桃酥、雲片糕、松子糖、寸金糖、藕粉、彩蛋、龍鳳花燭等百餘種。到抗戰勝利後,已擁有18000元資金、近百名職工、94間棧房,發展成為食品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百年匯昌在餘杭現代商業史創作了許多個“第一”——在民國時期,匯昌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日光燈照明的;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玻璃櫃檯陳列商品的;匯昌還是第一個在使用玻璃瓶密封盛放糖水青梅的蜜餞製造商。1920年代,匯昌的股東陸亦梅先生與著名金石大師吳昌碩及其子吳東邁先生為友,吳昌碩先生多次來到匯昌南北貨棧,品嘗匯昌的蜜餞、糕點等特色食品。“百年匯昌”傳承的糖色製作技藝已申報《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浙江老字號”。
水北街第一商號——百年匯昌水北街第一商號——百年匯昌

廣泰豐米行

在塘棲鎮水北街。塘棲張氏業米已久,張棠軒在西石塘開辦米行,規模尚大。民國七年(1918年),張克昌購36匹柴油機 1台,在水北街創設張泰豐舂米坊,專營碾糙米出白加工業務,是杭縣第一家糧食加工場。後改稱“廣泰豐”,開設三間門面的米行。抗戰勝利之後,更名為“廣泰豐德記”,俗稱“德泰豐米廠”,資金6000萬。

大綸絲廠

位於塘棲里仁橋西北的大運河上,開設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是當時浙江省三個工業企業之一。創辦人湖州龐元濟、杭州丁丙合資白銀8萬兩開辦“大綸制絲廠”,有進口意式繅絲機208台,自置發電機組發電,民國12年,增至486台,所產9至11條份的細廠絲馳名歐美。該廠利用塘棲本地盛產的土種三眠蠶,繅制出纖度細勻,捃至十一條分的細廠絲,商標名為“仙鶴牌”,並以“金、銀、紅、藍”四種顏色的商標來區別廠絲的等級。“仙鶴牌”廠絲深受國外客商歡迎。

聚源昌糖坊

在塘棲鎮水北街,民國年間開業。明清以來,每逢“香市”就有大批蘇州、嘉興、湖州的香客要去杭州朝山進香。香客們來往都得在塘棲鎮住上一晚。一時間,塘棲的河道里,停滿了大大小小的燒香船。“香市”就成了塘棲商家做生意的大好時光,而蜜餞——作為塘棲最具特色的商品,尤為香客們所青睞。
水北街

古代橋樑

明代陳霆撰《唐棲鎮通濟橋碑記》稱:“唐棲去浙城不五舍。其地映帶江湖,接引甌越,索絡吳會,使傳之經行,商賈之走集,徒旅之往來,既以會道之沖,而湊津途之要。又其大溪中橫,曠岸並 ,市區氓椽,鱗次櫛比,比鄉左右越墟出販者,晨馳夕騖,肩摩跡累,溪渡則艱,徒涉則危,故非跨津設梁,則履轍不通,響喚靡應,非所以續地脈,接風氣,濟利而使安者也。”
塘棲水鄉古鎮,到解放初還存“三十二爿半橋、四十七條半弄”。至五十年代開始至七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市建設中,一些過街樓和弄堂都已拆除,現存的遺蹟尚有廣濟橋、乾隆御碑、太史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廟、棲溪講舍碑、塘棲廊檐等多處。廣濟橋無疑是塘棲鎮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運河沿岸還有乾隆御碑等零星古蹟。。
仁壽橋,名外新橋、南新橋、三分橋,在水北街新橋灣,屬運河北岸官塘。始建於元至正年間,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鹹豐十年(1860年)此處成為太平軍營房,民居片瓦不存,橋被毀。同治初年重建,更名為三分橋。
北新橋,一名里新橋,在運河北岸官塘。乾隆初年重建。
觀音橋,又名東觀音橋,在水北街火神廟前,屬運河北岸官塘。西觀音橋,在東觀音橋對岸邵家兜口。
廣濟橋廣濟橋
外婆橋,在清流寺側,通三分村路。
王家小橋,在里仁橋東挽。
聞家橋,在運河北岸官塘,水北街聞家兜口,俗稱梅家兜橋,在運河北岸官塘。
順德橋,在水北街西,在運河北岸官塘。《民國德清縣新志》卷一:“順德橋,在大善寺之東。里人沈順德建,故名,橋垮支河,臨大塘,外即運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