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村(陝西省鹹陽市彬縣炭店鎮水北村)

水北村屬陝西省鹹陽市彬縣炭店鎮下轄。因位於涇河北岸得名。398戶,1591人,耕地1998畝。這裡河谷中長滿蒲草,名為蒲谷。宋代詩人潘大臨曾隱居於此,建有蒲谷書齋,為“彬州十二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北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3500
  • 人口:1591
  • 方言:陝西話
  • 著名景點:姜嫄墓,水北戲樓
  • 車牌代碼:陝D
村情概況,行政區劃,氣候特徵,礦藏資源,歷史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村情概況

水北村,因位於涇河北岸得名。有398戶,5個村民小組1591人,耕地1998畝。這裡河谷中長滿蒲草,名為蒲谷。宋代詩人潘大臨曾隱居於此,建有蒲谷書齋,為“彬州十二景”之一。
2015年6月28日,陝西省民政廳公告全省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情況,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現水北村歸新民鎮管轄。
村民姓氏比較雜,以郭、薛兩姓為主,還有第五、張、王、魏等姓氏,世代居住於此。

行政區劃

水北村東臨早飯頭村,西接林家堡村,位於福銀高速彬縣東的出口處。
彬縣水北村

氣候特徵

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礦藏資源

油頁岩,主要分布在彬縣的水北溝—百子溝—旬邑縣的張洪—麻地咀—淳化縣的安子窪一帶的廣大地區,油頁岩呈褐黑—烏黑色,紙片—薄板狀,點之即燃,冒黑煙、具瀝青味,多見瀝青質點與黃鐵礦結核,偶見介形蟲和方鯪魚化石。

歷史文化

仰韶文化遺址:
陝西省彬縣水北地處渭北的中西部,是周朝先祖公劉開國奠基之地,<<詩經>>中十五國風之一的<<豳風>>,就是這一帶先民勞作生活的記錄。今年7月份,銀(川)--武(漢)高速公路陝西彬縣段開工建設,在地質文物勘探過程中,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發掘出了位於彬縣炭店鄉水北村五組的水北遺址。遺址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6米。考古隊從7月到11月,發掘遺址面積近1500平方米,發掘出仰韶文化中晚期灰坑107個,房址4座,陶窯1座,墓葬3座,並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
水北村仰韶文化遺址水北村仰韶文化遺址
水北遺蹟的主要發現有房址、窯址、墓葬和陶片、石器、骨器等遺物。房址的形制分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種。
主持遺址發掘工作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田亞岐研究員認為,水北遺址是涇水中游地區第一處大規模發掘的史前時期大型聚落遺址,其延續時間之長,遺蹟分布密集,房屋形制特殊、規模龐大,出土器物種類繁多等,在涇水流域是罕見的。特別是發現的大型房址,面積達190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在陝西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大的仰韶文化房址。該遺址地處涇水上游與中游的交接地帶,對於研究關中地區、涇水流域乃至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面貌、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演變規律等各個層面的學術問題將有較大的推進作用。
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陝西地區,甚至全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仰韶文化房址。

  
清·恩榮壽官敬軒第五公神道碑:
在水北村五組碑樓中。碑高2.75米,寬0.74米。此碑由賜進士出身的戶部湖廣主事張增道書寫,楷體,剛勁有力,道光二十八年(1848)冬十一月朔九日第五耀等立。碑樓對聯“一撮土封芳草地,百年人醉白楊天”及橫額“馬鬣封高”,同為張增道所書。
清·恩榮壽官敬軒第五公神道碑清·恩榮壽官敬軒第五公神道碑

地方特產

彬州梨,是陝西省著名特產。陝西省彬縣位於陝西關中北部,地處渭北高原,古稱“邠州’, 是古長安通往隴西、新疆等地必經之地,彬州梨因產於彬州而得名。古名“邠州梨”,今稱“彬州梨”, 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彬州梨在彬縣分布廣泛。原有老遺生、水遺生、平梨、夏梨等地方品種,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種,目前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彬縣地處黃土高原,屬大陸性暖溫帶半乾旱氣候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為生產優質商品梨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彬州梨在陝西乃至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說是彬縣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彬州梨彬州梨

風景名勝

水北戲樓,水北村橋西有一古戲樓,建於同治十三年(1874)夏月穀旦。戲樓坐東向西,高13米,寬10米;屋脊雕刻精細,造形逼真;樓下有方形甬道,供人出入行走;兩側各挾1間小廂房,供戲班使用。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北戲樓水北戲樓
姜嫄墓 俗名“娘娘墳”,位於彬縣炭店鄉水北村拜家窪,西距縣城5公里。傳說是古代姜嫄的葬地。墓為不規則圓台形,封土高7米,直徑約20米。明《一統志》載:“姜嫄墓,在邠州城東北一十里,有廟。姜嫄,虞后稷之母。”墓前曾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姜嫄聖母墓”碑1通。再前有水一潭,名叫“響潭”。潭對面有平地一區,俗稱“拜家凹”,傳說系昔日春秋致祭之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姜螈,一作姜原。周族始祖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一說為帝嚳之妻。

著名人物

潘大臨,生卒年月不詳。又名潘邠老,宋代黃州人。生卒年無考。曾隱居於邠州城東北五公里處的蒲澤谷(今炭店鄉水北村)中讀書,當時谷內生長大片蒲草(蘆葦之類),故名蒲谷。因詩寫得好,深得范文正公(仲淹)器重,常從蘇東坡等游。一次,詩友謝無逸向他要新作,他說,因為催租人來,打斷了詩興,所以只記得“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句,然而就這一句,已是名揚天下了。成語“滿城風雨”就由此出。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潘(大臨)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翳。咋日清臥,聞攪林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稅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詩藪》云:呂居仁自言,“傳衣江西,嘗作宗派圖,列陳師道、潘大臨等,二十五人,以為法嗣,本其源流,皆出橡章也。……為時所稱者,止數人而己,余無聞焉。”明末清初張金度曾盛讚:邠老,真宋之隱者也,而其詩僅傳“滿城風雨近重陽”之句,有多於“楓落吳江冷”者,邠老真宋之詩人也。清風明月,時來洞口,吾誠不知其晤對時,作何消受!並做詩一首:“邠老何如者?幽棲蒲澤中。岩花吹幾磴,洞水遶梧桐。秋到漆溪月,春來錦谷風。伊人留彷佛,焉用訪崆峒!”明代知州姚本《蒲谷書齋》詩曰:“勝概望名壑,高賢(指潘邠老)寄野情。雲深流水碧,風細落花輕;啼鳥時呼友,飛螢夜綴燈。秋空清籟發,猶似讀書聲!”後人為了紀念,便把潘邠老讀書的地方起名“蒲谷書齋”。元人曾於此修建寺廟一座,今已不存。潘曾著有《柯山集》二卷,未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